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97期 戰火,未曾止息!
字級調整:

信仰.生活
原住民家庭孩子的成長經驗
關鍵字:
作者/基蘊.馬撒 (台北原住民大專學生工作者)

  由於家庭結構的改變,原住民學生共同的問題反映在學習、生活和行為適應等困難上,導致其在認知、情意、行為技能等教育表現上均處於相當不利的結果。


  公視「原住民新聞雜誌」曾經報導:「離開學校已有一段時間了,台東縣各中小學,卻傳出仍有部分學生繳不出營養午餐的費用,而其中又以原住民居多,原因在哪裡呢?以這戶卑南族的家庭為例,由於男主人早逝,目前三個孩子是由女主人獨立撫養……。」

  台灣世界展望會也曾指出,都市原住民兒童因常轉學和文化差異,學業進度往往跟不上,導致學習意願低落,產生自卑,甚至輟學。為解決課業障礙、引發學習興趣,展望會已著手結合社區資源與教會,進行都市原住民兒童課業輔導。

原住民家庭教育之癥結與「掙」結
  從以上兩則報導來看,顯示在現代文明衝擊與社會變遷下,原住民的家庭結構面臨了重大的改變,例如隔代教養、單親、父母離異、重婚等,原住民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受家庭因素的長期影響下,偏差行為、中途輟學的比率高。同時,台灣也面臨城鄉差異所引發失業勞工和外籍配偶子女的教育問題,因此,教育部於二○○三年九月召開「全國教育發展會議」,討論題綱之一即在於「關注弱勢學生及其家庭問題,促進弱勢族群子女就學及教育機會均等」。期望能落實與改善弱勢學生就學及教育機會均等與家庭問題。

  對於原住民孩子的成長,就學業與生活而言,筆者從部落牧會兩年到去年十月接任台北原住民大專學生中心工作,在接觸部落與都會的原住民孩子,深感原住民孩子受家庭結構與社經地位變遷的影響甚大,往往產生行為與學習適應的困難。

  記得牧會第一年,每到夜晚,耳邊就傳來小孩的哭聲,以及一群青少年在部落遊蕩。經探訪發現這些孩子大多來自單親、父母離異、隔代教養、重婚的家庭,在人格特質上與一般家庭長大的孩子有明顯差異,例如趕不上課業進度的挫折、對時間和金錢管理不當、人際關係出問題、對人對事呈現負面和消極冷漠的態度等。筆者的同學,目前在東排中會新園教會牧會,在他的分享中,新園社區也存有父母離異、單親、隔代教養、家暴、三餐不濟等令人擔憂的家庭問題。在教會尚未開辦安親課輔班時,許多原住民孩子因家庭教育及照顧不周,放學後就到雜貨店裡上網或去電動遊樂場打電動,要不然就三、五朋友在社區裡閒逛。教會因此開辦課輔班,希望提供學生放學後可閱讀、寫作業的場所。

  隨著台灣社會日趨複雜的發展,弱勢族群的家長往往長期在外工作,沒有時間和多餘精力陪伴孩子,使孩子因得不到父母周全的照顧和教養,身心發展受影響,人際溝通多有阻礙,也普遍對自己沒有信心。
  
都會區原住民學生面面觀
  來到學生中心後,接觸與比較來都會區求學及在都會區生長的原住民孩子,往往到都會區求學的孩子需要一段時間去適應環境,若自我調適不良,就只有休學或被退學。他們當中普遍的問題是:學生人格特質深受家庭結構改變的影響,而家庭結構改變又來自現代文明的衝擊與社會的變遷。例如有一個重婚家庭長大的學生,很明顯地她對兩性、婚姻呈現消極、負面的態度;另一個來自圓滿家庭長大的學生,由於父母呵護過度,使他在人際關係及處事上呈現自私、只顧自己的態度。另外,在父母社經地位穩定與長期受陪伴的孩子,無論是課業、身分認同、生活與信仰均呈現積極、健康的態度。

  台北原住民大專中心第十五期期刊,一位從部落到北部都會區求學的原住民學生敘述了他的經驗:剛開始他很有自信並預備好過大學生活,開學不久的首次自我介紹中,他就用原住民口音介紹自己和母語名字,順便開個原住民笑話,如同在部落一樣。班上只有他一個原住民,當他用原住民的邏輯思考方式介紹自己,同學不但聽不懂他的笑話,還認為他有點奇怪!同學和老師有這樣的反應,一方面是因他的華語發音不標準、原住民名字聽起來也奇怪,另一方面對他是以加分考上而懷疑他的能力。往後的求學路上,他感受到孤單、無助又挫折…‥。這個故事背後則隱藏著「家庭結構改變」、「原漢教育價值觀」、「文化對立與認同」的問題和現象。

  在都會區成長的孩子也面臨同樣的問題,若父母社經地位穩定並長期照護,孩子會以積極、健康的態度面對求學和人際關係,反之,孩子則呈現負面、消極的性格。特別近年來台灣整體經濟景氣低迷,勞工失業率持續攀升,加上民生物品隨政策調漲,對原本在社經地位不穩定的都市原住民是雪上加霜,孩子的教育問題更深受影響。

結語:危機邊緣的解套機會
  從筆者的服事環境、媒體報導與學生的分享中,要關注原住民家庭孩子的成長及其學習表現,並預防產生嚴重行為結果的有效策略,乃係針對個人、家庭、學校、社會等各類危機因素,一一採取因應的作法,建立起堅實穩定的「防護因素」。同時在為原住民家庭結構改變的孩子研擬因應策略時,應先深入了解部落與都會區原住民的問題與需求,始能畢竟全功。這些處在危機邊緣的原住民孩子,其獨特的教育和學習需求,亟需教會與教育體系更加關注,尊重其個別差異,廣泛提供多元化的學習和教育機會。或許我們無法改變社會的大趨勢,但我們可以從「心」做起,去影響周邊的人,讓每一個人都能做一些努力。

同作者相關文章:
原住民家庭孩子的成長經驗 (第 97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97 期 戰火,未曾止息! (51-53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97期  2006年  12月 戰火,未曾止息! 97
本期主題:戰火,未曾止息!
發行日期:2006/12/10
雖是聖誕,但戰火未曾止息
目錄s/
被遺忘的戰爭
透過瞄準器看世界
戰火下的宗教衝突
掛上帝的名行殺戮之實
軍火交易的世界
非暴力:心中的花朵
耶和華是戰神嗎?
信仰的勇者——蕭松瑞長老
舞?詩篇般的人生-舞蹈家廖末喜的創作與信仰
另類狂熱者──御宅族
相愛不一定能結出幸福的果子!
人性的漫漫黑夜——《夜》
原住民家庭孩子的成長經驗
奇妙的禮物
什一奉獻的省思——成為一個以上帝為中心的理財專家
以衝突觀點看「百萬人民倒扁運動」
倒扁運動有運用URM的技能嗎?
一個感動
英文與我
感恩的旅程
恩典無國界
蛻變在二○○六年夏天
夏末,聽差遣的細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