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98期 消逝的年代?──二二八之後的台灣
字級調整:

神學淺說
歷史,認同與願景──從以色列人談起
關鍵字:
作者/康進順 (台北尊賢基督長老教會牧師,美國普林斯頓神學院神學碩士,主修舊約 )
  台灣的歷史經驗若要成為台灣人建構未來的祝福,解釋的人一定要以熱情擁抱這片土地,並傾聽人民的聲音。

引言
  在人類的生活中,事件不斷地發生。當我們每天打開報紙或電視時,我們看到許多透過記者特殊鏡頭所呈現的新聞事件。這些事件對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意義,所以,我們會自動篩選,選擇自己所需要或有意義的消息。沒有意義或負面的,我們的大腦會自動遺忘,或強迫忘記,希望自己能以正面的態度來面對未來。所以,人類所發生的事蹟,經過漫長時間的沖刷與沈澱,一代一代流傳下來,證明這些為後代世人所傳誦的事蹟,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所以,歷史並不是過去事件的呈現而已,它更是生命意義的傳達和身分認同的追尋。認識歷史,使人認識自己及未來的希望。

以色列人的經驗
  以色列自公元前587年亡國後,歷經二千多年,才於主後1948年再次於巴勒斯坦復國。在這漫長的期間,沒有任何政治力的保護下,這民族賴以生存的重要因素是強烈的宗教民族認同。《舊約聖經》,或是以色列人所稱的《希伯來聖經》,就是以色列人歷史信仰的重要依據。以色列人如何看待他們的歷史?按照德國著名的舊約神學家Gerhard von Rad的說法,舊約中最早的歷史傳統,開始於簡短的告白式信經(confessional credo),後來漸漸在新的環境和世代中被修正、擴充和傳頌。按Gerhard von Rad的說法,其中最重要的信經是〈申命記〉26章5-9節,它包含所有偉大的事蹟。其內容如下:

(以下這段換字體)
  你要在耶和華──你上帝的面前說:「我祖原是一個將亡的亞蘭人,下到埃及寄居。他人口稀少,在那裡卻成了又大又強、人數很多的國民。埃及人惡待我們,苦害我們,將苦工加在我們身上。於是我們哀求耶和華──我們列祖的上帝,耶和華聽見我們的聲音,看見我們所受的困苦、勞碌、欺壓,他就用大能的手和伸出來的膀臂,並大可畏的事與神蹟奇事,領我們出了埃及,將我們領進這地方,把這流奶與蜜之地賜給我們。」(和合本)

  這段經文是摩西在摩押平原對以色列人解釋上帝律法的末了。摩西吩咐以色列人,當他們進入迦南地開始享受土地所帶來的富足時,要拿各種初熟的農作物在耶和華的面前獻上感恩,並且回顧他們在過去受壓迫的艱困日子裡,耶和華是如何拯救他們,他們才能享有現今的一切。所以,在感恩的節慶中,以色列回顧過去的歷史,不只加深自我的認同,也更具肯定他們未來的方向1。

這段信經可以分成四個部分:

1.卑微的起源
  在這簡短的歷史回顧中,以色列人紀念他們卑微的起源(5-6節)。以色列人的祖先是來自兩河流域的亞蘭人,是屬於挪亞的兒子閃的後代;他們是遊牧民族,遷移的足跡沿著幼發拉底河向北延伸,擴及迦南和埃及。這符合《聖經》對以色列祖先的遷移路線的描述。亞伯拉罕的父親他拉原本住在幼發拉底河的南端吾珥的地方,後來向北遷移到哈蘭(創11:10-32),接著亞伯拉罕遷移到迦南(創12:1-9),到了雅各的時代,他帶著整個家族七十人遷移到埃及。所以,以色列人的祖先是一個居無定所、到處流浪的民族。

2.遭受壓迫的危險
  在歷史的回顧中,以色列人特別懷念過去祖先進入埃及的那段日子,也就是雅各(被上帝改名為以色列,創32:22-32、35:9-10)因為飢荒,帶領七十位族人下埃及的故事,這故事主要記載於〈創世記〉關於約瑟的故事裡(創37-50)。當時只有七十人,但卻因雅各的兒子約瑟在埃及當宰相,所以以色列人住在埃及最好的土地歌珊,在那裡得到上帝的賜福,生養眾多,並且繁盛,滿了那地(出1:7)。這實現了上帝創造人類的旨意(創1:28)。

  埃及不是耶和華統治、而是法老統治的地方,所以,以色列民族的強盛反而為他們帶來災禍,埃及法老王因為害怕,開始壓迫以色列人,想出各種方法要消滅他們(出1:8-22)。所以,上帝對人類的賜福不只是使人類擁有土地來生存而已,更重要的是,要使人類脫離被奴隸的命運,擁有一個尊上帝為上帝的自由生活。

3.耶和華的拯救
  在受壓迫的狀態下,以色列人毫無反擊的能力,他們唯一能做的是出於絕望的歎息哀求(出2:23)。但是,就在這絕望哀嘆之際,耶和華關愛憐憫的眼神,注意到這群將亡的亞蘭人。耶和華聽見他們的哀嘆,也看見了他們所受困苦、勞碌的欺壓。上帝呼召摩西(出3)成為他的代理者,在法老的面前與埃及對抗,行了十次的神蹟(出7-11),終於使法老願意讓以色列人出埃及。上帝更在紅海的戰役中,徹底摧毀法老的勢力(出14-15),使以色列人安然離開埃及。

4.應許之地的願景
  脫離埃及的壓迫,只是過程,目的是要進入應許之地。這也是信經的最後重點──帶領他們進入「流奶與蜜之地」(9節)。此地是上帝應許賜福的,在這片應許之地,以色列人要建立一個有別於法老的壓迫統治、符合上帝旨意的國度。摩西在西奈山所領受的律法,以及摩西在摩押平原對律法的解釋,這些律法成為以色列人建國的藍圖,教導以色列人要如何在迦南地建立這樣的國度。這是以色列人所獨有的經驗。在先知書〈阿摩司〉記載,上帝在世界遍行拯救,他不只帶以色列人出埃及,也帶領非利士人出迦斐託,領亞蘭人出吉珥(摩9:7)。但是,唯有與以色列人建立特殊的關係,就是西奈山賜下律法與立約的關係。所以,以色列不只蒙拯救,脫離埃及的壓迫,他們的目標是按照律法,在迦南地建立一個符合上帝旨意的理想國度。

  這簡單的歷史回顧形塑以色列人的自我認同,以及民族的願景。對過去歷史的肯定及對未來的盼望,使這個民族雖然歷經變遷,他們不但沒有被苦難打倒,反而堅強地活在盼望中。這民族的信仰傳統也孕育了基督教的發展,對人類的福祉做出巨大的貢獻,實現上帝對亞伯拉罕所說「萬國要因你得福」的應許(創12:3)。

  這簡短的信經代表以色列人在苦難的歷史中,積極找尋身分的認同,以及未來的民族願景的努力。這一切不是偶然的,而是刻意的安排。一群熟知以色列的信仰傳統、又熱心關懷以色列未來的人,他們不斷地蒐集、檢視以色列的諸多歷史事件,共同編織、建立以色列人的身分認同與未來的理想。

對台灣人處境的意義
  上帝選召亞伯拉罕,藉著其後代子孫所形成的以色列民族的歷史經驗,也要把福祉賜給我們台灣人,因為我們是上帝創造的萬族之一。以色列人對於過去歷史的懷念方式,值得我們來反省。

  首先是,我們是誰?這是身分的問題,也是一個根本的問題,更是台灣人的難題。這難題與台灣特殊的歷史經驗有密切關係。回顧台灣四百年的歷史,可說是一部被殖民統治的歷史,也就是做人奴隸的歷史:1624年荷蘭進入台南安平的赤崁樓,進行殖民的剝削統治。1626年西班牙登陸淡水建紅毛城。

1661年鄭成功打敗荷蘭,建設台灣成為反清復明的基地,開始其殖民統治,用各種手段吸取原住民與開拓者的血汗成果(史明,台灣四百年史,107頁)。

1683年清帝國侵占台灣,唯一的目的是消除鄭成功的勢力,其心目中輕視台灣,把移民台灣者都當做奸民、盜賊、流氓。所以當1895甲午戰爭失敗時,毫不留情地把台灣割給日本,日本開始其五十一年的殖民統治。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宣布放棄台灣主權,國民政府派陳儀來台接收台灣,開始國民黨在台灣五十年的殖民統治。

  在這漫長被統治的期間,台灣人的身分認同一直搖擺不定,經常隨著執政者的意識型態而擺動,這情況在吳濁流所寫《亞細亞的孤兒》有深入的描述。而台灣人身分認同的混亂,也造就了今天台灣政治的危機。

  其次是,苦難歷史意義的追尋。四百年受奴役的歷史,對今天的台灣人有何意義?我們要如何詮釋這首民族哀歌呢?特別是日治時期和國民黨統治時所發生的二二八事件,我們要如何去面對呢?如何從苦難中找尋積極的意義呢?這些人民共同的痛苦經驗,是祖先以血淚的代價所寫成的,後代的台灣人不但不能遺忘,反而要不斷地思索,在這些悲慘的歷史中,上帝在向台灣人啟示什麼?更進一步來說,對我們要建構台灣的未來時,這段歷史有什麼指引作用?所以,台灣人要重視發生在這塊土地上屬於自己的歷史,這是台灣人民的共同記憶,也是要在這片土地建構未來的基礎。只有我們深切了解過去四百年歷史的意義時,台灣人才能走出悲傷的歷史陰影,真正地「出埃及」。

  第三、台灣的願景在哪裡呢?脫離列強的殖民統治,這只是一個手段而已,重要的是要建立怎樣的國度?讀歷史不只是在懷念過去,更重要的是在建構未來。以色列人在埃及受盡剝削奴役,生命不得安息,所以他們要在迦南地建立一個可以讓生命得到休息的國度(參申5:12-15)。以色列的歷史經驗造就了他們建立理想國度的藍圖,西奈山和〈申命記〉的律法,可以說是以色列人要在迦南地建國的憲法。所以,台灣的願景寄望於台灣的憲法。但是,很不幸地,今日台灣的憲法是一部無法實際反應台灣歷史經驗的憲法,所以不但無法得到認同,更不適用於台灣這片土地上。所以,台灣要有未來,一定要有一部真正反應台灣歷史經驗和需要的憲法。

結論
  歷史事件不斷地發生,但是事件的意義需要經過人們的詮釋才會產生。台灣的歷史經驗要成為台灣人建構未來的祝福,或是為人類的福祉做出貢獻,解釋的人一定要以熱情擁抱這片土地,存憐憫的心傾聽生活在這片土地的人民的聲音,存敬畏的心去思索歷史事件的意義。如此的歷史解釋才能感動台灣人,為台灣美好的未來建構一幅美麗的藍圖。

註:
1.類似的經文也出現於申6:21-23,所不同的是,申6是以信仰的傳承為背景,期待以色列的父母能將這樣的歷史認知傳給下一代。
同作者相關文章:
聖靈運動發展史──從初代教會至今 (第 113 期)
以色列的哀歌對台灣人的意義 (第 102 期)
上帝與人之間的橋樑──以色列的先知 (第 99 期)
歷史,認同與願景──從以色列人談起 (第 98 期)
從〈創世記〉看家庭的衝突與建立 (第 96 期)
聖經中對撒但的看法 (第 95 期)
驚豔傳統之美——二十年前一位長老教會青年的覺醒 (第 90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98 期 消逝的年代?──二二八之後的台灣 (57-60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98期  2007年  2月 消逝的年代?──二二八之後的台灣 98
本期主題:消逝的年代?──二二八之後的台灣
發行日期:2007/2/10
六十年!二二八結束了嗎?
目錄s/
二二八後的台灣
二二八事件之後社會關懷的興起
二二八之後原住民與漢人之間關係的變化
長老教會與二二八──記二二八六十週年
在一個新時代耕耘台灣文學——一個創作者的看法
喚醒土地的古老智慧
新興教會的創設者——廖得牧師
秀才網路前,能買天下物
遇見〈彌賽亞〉
從黃牧師到乎乎姆牧師
十字鹽燈、基督信仰與企業經營
我的雙核心信仰
如果我有一支萬能遙控器——電影〈命運好好玩〉觀後感
〈奇妙的禮物〉前傳
歷史,認同與願景──從以色列人談起
理智與情感的橋樑——聚會中的音樂
憑什麼愛上你?!
WTO有多遠?
讓愛走出去
神研班的故事
東瀛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