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
第102期 唱我所信‧信我所唱 |
|
|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 |
台灣的第一位女鋼琴教授──高慈美 |
|
|
關鍵字: |
作者/曾韋禎
(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研究生)
|
|
|
|
高慈美特別關懷家境清苦的學生,常金援經濟有困難的學生,其中包括名音樂家許常惠…
※ 良好的信仰環境 台灣西式音樂的發展,與基督教的傳入密不可分。淡水的牛津學堂、台南的大學(神學院)分別在1873、1876年開設音樂課程。台南高長家族,以往被注意的,多是出了許多牧師、醫師。高長家族從高長起3代內的直系血親,共有9位牧師、19位醫師,但常常被忽略的是,還有7位音樂家,此外,許多教會的聖歌隊、司琴,也屢見高家人在其中擔任要角。台灣第一位女鋼琴教授高慈美就是在這個充滿信仰與音樂的家族中成長。
高慈美的父親高再祝,是高長的四男。原高長希望高再祝進神學校,不過高再祝立志習醫兼自給傳道。1909年從醫學校畢業後,高再祝先在台南醫院任職1年,1910年4月就轉往岡山開設建安醫院,同時與許翰民醫師的女兒許美結婚。高再祝待人親切、醫術高明,因而有「若聽到先生的聲,病就好三分」之美譽。
當時的岡山尚未有教會,高再祝即邀楠梓教會前來協助,於1910年12月開設岡山教會,並於1913年被推派為長老。高再祝熱心於教會事工,據許有才牧師回憶,當時他在報考醫學校落榜又沒資格考神學校時,高再祝安慰許有才,請他先在醫院協助、習醫,將來隨他一起去中國作醫療傳道。之後高再祝也為許有才交涉唸神學校的事宜,並願意資助許有才的一切費用。高再祝曾渡往廈門作密集的演講,宣揚福音。對於教會機構、公益事業,諸如長老教中學、女學、新樓病院、聖潔教會、日本赤十字社、在鄉軍人會之捐獻,皆不落人後、無分教派。
高慈美是高再祝的二女,生於1914年,成長於一個良好信仰環境的家庭之中。高再祝有多方面的興趣與嗜好,諸如旅行、運動、音樂、園藝。影響所及,多位子女也都有機會學習音樂。4位女兒,就有高智美、高慈美、高雅美3人學習音樂,並以此為終身志業。
※ 公益演出 當仁不讓 高慈美自小就與高智美一同到東京求學。1923年關東大地震後,返回岡山完成小學教育。小學畢業後,到日本下關梅光女子學院就讀,這也是許多高家女子所選擇就讀的學校,是一所教會學校,對信仰的陶鑄相當注重,高慈美的信仰態度多在此時期培養。畢業後,高慈美接受蔡培火長女蔡淑慧之建議,往音樂發展,考進全國首屈一指的東京帝國音樂學校,師事名鋼琴教育家笈田光吉教授(笈田光吉也是名台籍鋼琴家張彩湘教授的鋼琴老師)。
1934年,在楊肇嘉所成立的東京台灣同鄉會號召下,並由《台灣新民報》全力支援、宣傳,邀集了當時在日本學習音樂的林秋錦、江文也、林澄沐、柯明珠、陳泗治、高慈美、林進生、翁茂榮、李金土等人,組成「鄉土音樂訪問團」,從8月11日起在台灣舉行10天的巡迴演出,共有台北、新竹、台中、彰化、嘉義、台南、高雄7個場次,由高慈美的堂哥高天成醫師擔任曲目解說。場場演出都有人山人海的聽眾參與,媒體大幅報導。讓領隊楊肇嘉大讚,這盛況未必絕後,但的確是空前。
隔年的4月21日,台灣中部發生史上傷亡最慘重的大地震,造成1萬5千餘人死亡,房屋倒塌5、6萬棟。在蔡培火的籌劃下,邀請了林秋錦、林澄沐、陳泗治、高慈美、林進生、李金土、高約拿、盛福俊、蔡淑慧、高錦花(高慈美的堂姊)、陳信貞,以及日本音樂家三浦富子、渡邊喜代子、原忠雄,與國外音樂家戈爾特、麥金敦、麥克勞斯夫人等,在7月3日8月21日這50天內,於台灣各地辦了37場震災義捐音樂會,計有:屏東、鳳山、旗山、東港、岡山、佳里、麻豆、鹽水、新營、朴子、北港、斗六、埔里、高雄、台南、嘉義、台中、彰化、員林、鹿港、北斗、田中、新竹、桃園、台北、基隆、宜蘭、蘇澳、花蓮、玉里、台東、羅東、淡水、南投、草屯、霧峰等場次。以此義演賑濟災民,同時撫慰台灣人憂黯的心靈。其中高慈美、陳信貞、蔡淑慧、高約拿等人更是全程參與,最為辛苦。這系列的演出,共吸引了1萬5千餘人的觀眾到場聆聽,也讓音樂更深入台灣民眾的內心。
<未完待續.....> |
|
|
卓甫見,《台灣音樂哲人──陳泗治》。台北:望春風文化,2001。
高昭義編,《高長家族族譜》。台北:作者自印,1996。
陳明律,《林秋錦──雲雀的天籟美聲》。台北:時報文化,2003。
陳柔縉,《總統的親戚──台灣權貴家族》。台北:時報文化,1999。
賴永祥譯,〈故高再祝長老e小傳〉。《台灣教會公報》622號,1937年1月。
圖片引自:「百年樂人─前輩音樂工作者群相」網站。
|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超越死刑存廢爭議 ——專訪前行政院長張俊雄 (第 119 期)
|
.消費乎?儲蓄乎?——專訪李文福 (第 110 期)
|
.消費乎?儲蓄乎?——專訪李文福 (第 110 期)
|
.從家庭計畫到少子化----專訪孫得雄 (第 109 期)
|
.急人之難‧信仰傳家—嘉義教會長老陳老英 (第 107 期)
|
.王建民現象——被扭曲的台灣棒運 (第 103 期)
|
.祝福,從苦難開始──寶島歌王洪一峰全家的信仰告白 (第 102 期)
|
.台灣的第一位女鋼琴教授──高慈美 (第 102 期)
|
.你要結婚嗎?你要拍照嗎?──淺談台灣婚紗現象 (第 100 期)
|
.二二八後的台灣 (第 98 期)
|
.長老教會與二二八──記二二八六十週年 (第 98 期)
|
.六十年!二二八結束了嗎? (第 98 期)
|
.當外國來的馬偕遇上本土布袋戲──談《馬偕在臺灣》布袋戲 (第 96 期)
|
.我很「台」,不是「客」:台客的歷史淵源與現象,台客用詞的反省 (第 91 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