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11期 萬民皆祭司 ?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信徒老實說:從權力結構看「信徒皆祭司」
以神職人員為主體所形塑出來的代議文化,不但與一般信徒距離遙遠,更日漸與社會脫軌,形成封閉的體系。
關鍵字:
作者/林淑芬 (本刊主編)

「萬民皆祭司」(「信徒皆祭司」) 這個宗教改革所提出的口號,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目前的情境下,現況如何?該如何看待?透過主題分享與討論的聚會形式,兼以筆者的明查暗訪,本篇文章將呈現某些本宗信徒的「心聲」,因為是「心聲」,唯恐為受訪者帶來後續不必要的困擾,本篇綜合採訪稿僅帶出問題意識,對受訪者姑隱其名。

※ 正視祭司職分
在一個以四十多歲左右族群為主的社青聚會中,當「萬民皆祭司」這樣的聚會主題被提出時,會長很自然地認為,應該要請牧師來專講,「這種神學性的主題,不是我們信徒有能力談的啦!」(不是說「信徒皆祭司」嗎?)、「契友可能不太會有興趣吧!」(憑什麼認為信徒『一定』對神學問題沒興趣?)會長身負業績壓力,懷著忐忑的心情,定下了以「萬民皆祭司」為主題的小組討論會。

在主理者預先設計討論題綱之下,當天的討論相當熱烈,過程中,我們沒有預設神學立場,也沒有標準答案,唯一的要求是一顆誠實的心,誠實面對自己與上帝的關係、自己的服事與生活。出人意料地,我們得以窺知許多年輕信徒內心真正的想法。

一般而言,我們習慣以信徒和牧者來區分非神職人員與神職人員,但事實上,牧師或傳道也是信徒,只是職分與角色不同於不具有「神職」身分的非神職人員而已,在上帝面前,應無位階的差異。因此,將神職人員習慣性地從信徒當中區分開來,復加諸以特殊的尊榮,原就不符合宗教改革的基本精神,這點首先必須先加以釐清。

討論題綱的第一部份針對信徒個人,目的在引導信徒思考:是否認知到自己的祭司職分?當認知到自己的祭司職分之後,需要什麼樣的裝備?從長老教會的整體文化來看,信徒的主動性是否比較缺乏?究竟孰令致之?題綱的第二部分則聚焦在神職與非神職之間的互動,這個互動的場域又可分為教會與教會機構,亦即,在教會與教會機構的場域中,神職與非神職的實際互動情形分別是如何?具有足夠的互信關係嗎?若無,原因為何?

在信徒個人與上帝的關係以及教會生活方面,一如想像,許多契友坦白承認,雖然每週來教堂做禮拜,但從未認真想過自己可以是「祭司」。小李說,一直以來都認為,「祭司」應該是上帝與人之間的中保,這個角色應該是很神聖的,總覺得這是牧者的角色,跟信徒沒有關係。但是,若是一旦自己成為祭司,一定會要求自己更敬虔,更專心事奉。

阿銘則說,自己在職場經常會遇到一些關說的情形,許多人常會以「你是基督徒…,應該…」來進行「綁架」。由其分享可以發現,他將祭司職分實踐的場域投射在職場。小李的例子反映出多數長老宗信徒(尤其是年輕一輩的信徒)對於信仰的認識程度不足,而阿銘的例子帶出的是,基督徒如何在職場活出祭司的樣式,此一主題涉及基督徒的職業觀,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即在此一基礎上發展。

但是,弔詭的是,在教會,當我們談論基督徒的職業觀時,多半指的是,非神職人員如何在教會以外的工作場域實踐信仰,但是,神職人員的職業觀呢?(或有人以為,神職不是一種「職業」。事實上,「職業」一詞,不論是德文的Beruf或是英文的vocation都是呼召的意思,引申為「天職」,既然信徒必須在職場成為祭司,那麼,對基督徒而言,職業應無所謂絕對聖俗之分,既是如此,神職當然也必須在呼召的意義下,被視為一種「職業」)神職人員需要具備什麼樣相應於神職的道德特質與專業能力呢?這在教界很少被論及,因為掌握大多數發言權的神職人員對此噤聲。這當中牽涉更根本的權力結構問題。

然而,這與「信徒皆祭司」有什麼關係?當然有關係。因為神職的工作場域是在教會與教會機構,他/她的工作情形一如信徒在工作場域所遇到的,信徒在工作職場會遇到權力關係,神職當然也不可能迴避權力的問題,所不同的是,在神職的職場中,權力結構的雙方——神職與非神職之間的權力關係被以「神聖化」的名義刻意忽略。

※ 權力失衡下的代議制
經與多位前後分別在教會以外的工作職場,乃至於教會機構服事過的弟兄姐妹深談過後,對「信徒皆祭司」理念在今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實踐情境有了另一番整理與體悟,而這也牽涉到上述神職與非神職的互動關係。

<未完待續.....> *
同作者相關文章:
《星光.心光》在黑暗中閃爍微光 (第 155 期)
我愛表演,誰是主角?——從當代表演文化說起 (第 137 期)
死刑存廢爭議面面觀 (第 119 期)
我夢想著一個世界——從施密特牧師來台信息看人權 (第 117 期)
請來!聖神——《新使者》歷年論及「聖靈」相關文獻 (第 113 期)
信徒老實說:從權力結構看「信徒皆祭司」 (第 111 期)
我們的未來,共同的責任 (第 110 期)
經濟公義的神學省思 (第 110 期)
難道,你不期待彩虹嗎?一一魏德聖與「海角七號」 (第 110 期)
難道,你不期待彩虹嗎?一一魏德聖與「海角七號」 (第 110 期)
面對少子化:一種生命的態度 (第 109 期)
從不想孕到不孕——專訪何師竹 (第 109 期)
在行動中體驗生命更新 (第 108 期)
成為門徒!建構宣教典範 (第 107 期)
哈姆雷特的抉擇 (第 106 期)
「美麗新世界」抑或「新天新地」?—從莫特曼神學看生態危機 (第 106 期)
另類教育——尋回生命的希望與轉化 (第 105 期)
神學院是牧師職業訓練所嗎?——訪台神林鴻信院長 (第 105 期)
在總舉選舉與公民投票之外——再思公民社會的公共性 (第 104 期)
真宗教‧真合一‧真和平 (第 103 期)
在他人身上發現天主——馬天賜神父的宗教交談之路 (第 103 期)
掙脫「自由」的轄制!——我讀《活出十誡的真自由—通往自由人生的路標》 (第 102 期)
讓音樂成為聖靈的工作! (第 102 期)
讓青年遇見上帝 (第 101 期)
參與,才能帶來改變! (第 100 期)
反映時代精神的「新」使者——100期主題回顧與省思 (第 100 期)
編‧讀交心談未來 (第 100 期)
誰能力挽媒體狂瀾? (第 99 期)
目錄s/ (第 99 期)
困難的自由——道德危機下的信仰微聲 (第 88 期)
基督徒=品質保證?——兼談教會人際關係之異化 (第 82 期)
課本沒有教的事--建構台灣歷史的主體性 (第 80 期)
回應〈別傻了,「婚前」不是問題!〉──不談性道德的性教育合宜嗎? (第 80 期)
一顆簡單的心 (第 76 期)
永遠跟人民站在一起 (第 75 期)
286 vs. N86—從語言的顛覆看N世代文化 (第 74 期)
以馨香之氣澄淨黑函迷霧—訪高俊明牧師 (第 72 期)
綜論篇-特會風雲知多少? (第 71 期)
我在台灣的日子—來自小蘭醫師的問候 (第 69 期)
土豆落地要生根—本土化流變小史 (第 68 期)
作孽囝仔變傳道─林孽小傳 (第 68 期)
漢語神學心靈的激盪──劉小楓台神座談會記實 (第 40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11 期 萬民皆祭司 ? (4-7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11期  2009年  4月 萬民皆祭司 ? 111
本期主題:萬民皆祭司 ?
發行日期:2009/4/10
召喚神聖‧互為祭司
信徒老實說:從權力結構看「信徒皆祭司」
「萬民皆祭司」之我見
從加爾文神學看「萬民皆祭司」
信徒也可以成為牧師的祭司?
牧師也是「信徒」嗎?——兼論牧師在上帝國度中的角色
為何團契會長、小組長一定要受洗?
從培養「祭司」淺談青少年信仰教育
在後現代思潮中泅泳的現代教會
「加爾文與台灣」策展有感
荷蘭時期教會人物檔案(三)台灣改革宗教會的擴張者:尤羅伯牧師
生活中見信仰──呂秉衡的油畫創作
異夢中的土地—— 一位猶太老人與一位台灣老人的土地智慧
生命的12個記憶——〈貧民百萬富翁〉中不妥協的信念
「無私之愛」與人類救贖的可能性──從「切支丹作品」探討芥川龍之介與神的接觸
名命、讓羞人愧、譴責的性別政治——創世記一~四章
農民擺攤組市集‧蔬果親手賣你給
標準e 5 c.c.
德生松年大學 (七字仔)
〈愛在黎明破曉時〉的意象探討
第46屆神研班籌委有感
難忘的神研班
神研班體驗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