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27期 青年運動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那些年,我們曾經這樣想
那些年,青年想要帶出青年運動,想要創造基督徒青年文化;想的不只是教會,也涉入社會。
關鍵字:
作者/陳南州 (鳳信教會牧師,曾任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青年幹事)

※人心惶惶的時代

「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慶賀青年團契30週年那些年,你們青年在想甚麼?看重的是甚麼?」

首先回應「我們青年人」的提問。「青年」如何定義?一般的說法是18到30歲。依從這樣的界定,我1944年出生;那麼,1979年接任總會青年幹事,負責策劃與推動我們教會總會性的青年事工時,我已經不是青年人了。甚至1977年我們一群人籌畫舉辦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第一屆青年代表大會時,我也不能算是青年。不過,我跟幾位好友發起並籌辦第一屆聖經神學研究班時(1971),我是青年,我那時還不到30歲。

其次,「那些年—我的『青年後期』和『後青年期』」是一個怎樣的時代?從教會面來說,那些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已慶賀宣教百週年(1965),經歷「新世紀宣教」(1966-1971),正進入「忠僕運動」(1971-1976)的時期;也是教會為台灣人民—不只是為基督徒發聲,公開發表〈國是聲明〉(1971)、〈我們的呼籲〉(1975)、〈人權宣言〉(1977)的時代。從社會、政治面來說,台灣是遭逢一個極大困境與危機的年代,就是美國顧及其國家利益,經過多年的醞釀與密謀,終於正式宣稱它決定改善它跟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1971年10月聯合國的大會,也通過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台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中「中國」之席次的提案。在此同時,美國國務卿季辛吉再次前往中國,安排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中國的計畫。之後,美國卡特總統於1978年斷絕美國跟台灣的外交關係,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換句話說,那些年,台灣已明顯地失去它在國際政治舞台的角色與空間;那些年,是一個全台灣人心惶惶的時代。

在那樣的年代、社會裡,我們教會青年想些甚麼?看重甚麼?我用當年的幾個構想或作為來凸顯我們那時的想法與做法。

※1971研究聖經和關心國是並進

剛剛提到,第一屆聖經神學研究班在1971年(6月底7月初)舉辦。我們那時年輕,大多剛自大學畢業,自認了解那時大專青年的信仰、處境,又深信大專畢業生將是社會和教會的中堅。我們認為大專畢業的基督徒青年可以,也應該在教會服事,甚至擔任教會中重要的角色。然而,我們若沒有充實自己,沒有接受訓練,我們又如何能夠勝任服事與領導的角色?就在這樣的理想和遠景的帶領下,我們籌辦了第一屆大專基督徒聖經神學研究班。我們期盼通過與大專學生一起研讀聖經、認識聖經,帶領他們真正與上帝對遇,生命得著更新,並從閱讀上帝的話獲得指引與力量,在他們的現實生活中,見證耶穌基督上帝國的福音。

不過,1971年的時局並不容許我們青年只關注教會的發展。無論是國民黨政府宣稱的「退出聯合國」,或是如聯合國的議決,台灣喪失它在聯合國的席位,青年在那時的台灣社會中並非緘默無聲的。由台大、師大、政大等大學23個學生團體所發表的聯合聲明〈我們的呼籲〉就是其中之一。台南神學院的師生也在1971年12月11日發表公開信函〈基督徒對國家民族存亡的責任—響應「我們的呼籲」〉(它其實是由神學院學生會幹部—青年人主導,並草擬信函內容)。公開信函有一段話這樣說:「當我們的民族社會多災多難,當我們的國家面臨極大的憂患之際,基督徒有義務站起來承擔;……愛鄰居的意義在於愛社會。……我們深信透過……關心自己所生存的團體、社會、國家的前途時,基督徒表現了他對上帝的信仰。……我們同時必須走出教堂,走向社會。我們的愛,我們的信仰必須活生生地作用於每一個我們生存的角落。……基督徒應本著愛,本著行善的天賦,繼續不斷地以言語和行動貫徹這富國富民的思想」。如果我們注意一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發表〈國是聲明〉的過程(1971年12月16-17日總會常置委員會議決:「依據基督徒的信仰良心,為了愛國、愛同胞,針對現代的時局發表宣言」;之後,在12月29日發表〈國是聲明〉),我們就會感受到那些年教會青年的想法和做法,跟當時教會領導階層對時局之敏感度是多麼地貼近。

由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發表的〈國是聲明〉,主張台灣前途應由台灣人民自決。此後,長老教會總、中會性的聚會,幾乎都受到政府有關當局的「關注」,聖經神學研究班當然也無法倖免。不過它反而促成聖經神學研究班的另一個特色,那就是青年學生在參與聖經神學研究班的過程中覺醒自我的處境,在其中學習教會社會關懷的神學。許多大專生都是在參加聖經神學研究班之後才知道教會所發表之〈國是聲明〉、〈我們的呼籲〉、〈人權宣言〉等文獻的內容,更明白教會的社會關懷與責任。

※1977 「今日青年,今日教會」

1977年第一屆青年代表大會的籌畫與推動,也是值得一提的事件。當時,總會並沒有青年事工委員會;青年事工是歸屬於教育事工委員會的青年小組。青年大會是跟青年小組(我是歸屬於青年小組的教育委員)有關,但,有不少是「體制外」的人參與。從大會主題「今日青年,今日教會」,以及三個專題(「新人」、「新教會」、「新社會」)的訂定,就可以看出那些年青年的想法:今日的青年是今日的教會,而非今日的青年明日的教會;青年自我期待成為新人,也希望藉著青年的參與,有新教會、新社會。也因為這樣的強調,我們籌備人員在會前草擬「長老教會青年十大信念」,希望經由大會的討論和議決,促成青年的自我覺醒與參與。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1977年發表〈人權宣言〉的日期是8月16日,而青年代表大會舉辦的日期是8月27日-30日。可見,「青年十大信念」草擬之際,大概也是總會領導階層構思〈人權宣言〉的日子。那麼,「青年十大信念」中,「9. 我們確信教會必須追隨基督,以愛和服務參與世界,關懷其所置身之社會,以盡上帝所託付之使命」,和「10. 我們確信教會應當促成社會秩序更符合基督信仰之社會原則同時鼓勵協助信徒盡其公民責任關懷國是,積極參與政治、經濟、社會的生活,維護上帝所賦予之生命價值,人性的尊嚴,實踐上帝『愛與公義』的理想社會」這兩個信念,正好又充分顯示那些年青年人強調的「今日青年,今日教會」的事實。

另外,從〈讓我們一起來創造基督徒青年文化—給參加長老教會1977年青年代表大會的青年朋友們和全省長老會各大專團契及教會青、少年弟兄姊妹們〉的公開信函,我們也可以看出那些年青年想要開創的運動是怎樣的一個青年運動。它在論述青年文化的功能之後,向教會青年指出一個事實:「我們每一位青年有一個應該改變的世界」接著,又提出一個挑戰和邀請:「這是青年為主的社會、時代,因此,改變世界、社會,創造新文化、生活方式是基督徒年的職責。讓我們共同培育熱忱,準備自己接受訓練、參與、獻身、負責任、行動,創造基督徒年文化創造新的時代、新的人類」。那些年,青年想要帶出青年運動,想要創造基督徒青年文化。那些年,青年想的不只是教會,也涉入社會。

※1979 學習、服事、致力改變世界

我們在這樣的時局和教會氛圍中學習、成長,和服事。因此,1979年我接任總會青年幹事,籌辦慶賀青年團契成立30週年的青年大會時,訂定的三個專題是「更新與成長」、「青年與教會」、「青年與社會」。那些年,我們期待青年能夠「藉著耶穌基督,從現況中覺醒,又批判現況」,「在耶穌基督裡,採取決定,付諸行動—一種關愛、信賴、分享的行動」,「在主耶穌基督裡開放自己,繼續追尋」。在這樣的時空背景和異象中,我們訂定的青年事工目標為:「協助青年肯定基督信仰的意義,體驗耶穌的愛與拯救」、「激勵青年以耶穌基督所昭示的生活方式來生活」、「促進青年認識教會、認同教會,進而參與服事教會,促進福音事工」、「促進青年認識世界,並以耶穌的愛與關懷參與服務之,以改變世界,使上帝國早日臨到」。那些年,我們的想法是青年要學習,也要參與和服事;青年要在教會中服事,也參與社會,致力於改變世界。

為了不使訂定的目標成為空談,那些年,我們青年事工的重點是門徒訓練和宣揚服務,並以文字出版為輔來支援這樣的事工。現代門徒訓練分三個面向,一、基礎訓練,主要是認識上帝的話、見證上帝的話;二、意識訓練,主要是認識我們的教會和社會,在世界中見證信仰改變世界;三、動力訓練,主要是熟悉教會組織和行政,學習團體動力的知識,裝備自己在教會和社會中服事。後來也推出專為少契的「少年好、好少年」訓練營會。宣揚服務的工作是在寒暑假,招聚青年,組成「我愛鄉土」福音佈道隊,到鄉村、離島、原住民部落等不同地區服事。文字出版包含出版各種訓練教材、青少年團契手冊、查經手冊(《路上光》、《腳前燈》),還有給大專生的《使者》雜誌和給青少年的《青橄欖》雜誌等等。另外,還有推動區分青年團契和聖歌隊,學生青年和社會青年分開聚會的構想,這在今天看似理所當然的,卻是當年必須用心去說服、推動的事工。

那些年,我們曾經這樣想、這樣做。成果是甚麼?帶給當年和之後年代的教會甚麼衝擊?這就留給這些年的青年人來評價了。

※此時,青年運動由誰來推?

最後,我還想提出一個問題。1979年,台灣國小畢業生的升學率是95.58%,國中畢業生的升學率降到62.75%,高中畢業生的升學率更低,只有40.43%(含高職畢業生就更低了)。這意味著,在30多年前,我們台灣社會中,15歲以下的少年,幾乎都是在學生。但,15-18歲的青少年,有將近40%是不在學的社青。18-22歲左右的青年則約有60-70%是社青。現在(2009年的數據),國小畢業生的升學率是99.73%,國中畢業生的升學率是97.63%,高中畢業生的升學率也高達95.56%,高職畢業生的升學率是76.91%。這統計數字告訴我們,現在,我們台灣社會18歲以下的青少年幾乎都是學生,甚至是18-22歲左右的青年,絕大多數也是學生。

面對這樣的人口結構,我們教會負責推動青少年、大專事工的組織需要甚麼樣的改變才能有效地回應「青年人在想甚麼」這個提問?青少年人

註:讀者有興趣深入探索1970年代後期至80年代前期的青年事工,請參看以下書籍:

1. 台灣基督長老會總會青年事工委員會,《團契參考手冊—今日青年,今日教會,上冊》、《團契參考手冊—今日青年,今日教會,下冊》

    (台北:使者出版社,1988)(這兩本書收錄1977年起10年左右之《青年團契手冊》的資料,並予重新編輯出版。)

2. 陳南州編,《挑戰與回應—青少年福音事工之走向》(台南:人光,1982)

3. 《使者新刊》雜誌(1979年8月起,雙月刊

同作者相關文章:
青年團契與長青運動——我的體認與期待 (第 168 期)
所謂「國語」系統之教會的政治參與 (第 164 期)
更正說明 :「他」與「祂」 (第 160 期)
「背十字架跟從耶穌」太沈重了? (第 159 期)
現代台語譯本聖經翻譯暨審議小組回應「讀經筆記」 (第 141 期)
那些年,我們曾經這樣想 (第 127 期)
除了〈人權宣言〉,教會還要做甚麼? (第 104 期)
從《使者》到《新使者》 (第 100 期)
打斷手骨顛倒勇——專訪張德麟談《新使者》 (第 100 期)
「同志神學」面面觀 (第 82 期)
基督徒如何看演化論? (第 81 期)
未知死,焉知生?-我對生命教育的看法 (第 77 期)
走過從前,邁向未來:我對聖經神學研究班的回顧與省思 (第 73 期)
主禱文是最佳的祈禱範本------兼談《雅比斯的禱告》 (第 70 期)
基督徒可以自殺嗎? (第 65 期)
是應許?或是問題?——生物複製科技的神學省思 (第 62 期)
編者的話 (第 56 期)
所謂「國語」系統之教會的政治參與 (第 56 期)
談讀書——我的學習態度與方法 (第 55 期)
基因工程研究與上帝的創造 (第 49 期)
教會與大專青年——過去、現在、未來 (第 48 期)
「複製人」帶給你一些困擾嗎? (第 45 期)
未婚懷孕的人可以在教堂舉行結婚禮拜嗎? (第 43 期)
選擇是一種勇敢和美麗  (第 41 期)
從基督教倫理學的觀點看同性戀 (第 39 期)
福音與文化 (第 38 期)
普世教會協會及其社會倫理之簡介 (第 36 期)
買本現代中文譯本來看吧! (第 35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27 期 青年運動 (4-8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27期  2011年  12月 青年運動 127
本期主題:青年運動
發行日期:2011/12/10
「青年運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青年運動
那些年,我們曾經這樣想
向青年開放的教會
「新皮袋」青年復興運動
在Mega Church的陰影下——訪林方榮牧師談新加坡長老大會的青年事工
長青團契的氣味
若盡力,咱就能改變此世界!——我所知道的長青團契青年運動
信上帝、愛人、疼惜土地——關於基督精兵運動
長老教會的青年運動 ─從「台灣青年國是會議」談起
牽阮的手——浪漫同行獨立路
秩序又開始繽紛:2008年野草莓學運的回顧與展望
林學恭與梅監務
我的人生原舞曲——來自教育營的青年覺醒運動
如此容易 如此艱難——團契中的親密關係
花店口亭仔kha
讀經筆記7 是按怎譯作「靈語」?
台中大專教育營的紀錄片誕生記
腳踏車的戀愛
現代信徒給上帝的空間
工人!工人!你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