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38期 大同小異基督教
字級調整:

大專世界
記2013TKC青年大會「青潮而出
青年力量可以撼動世界,實現上帝國——像芥菜種,開始時看似微小,潛力卻不容忽視。
關鍵字:
作者/Ispalakan Umav (成功大學台文系學生,台南大專那魯灣團契)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馬太福音廿八:19)

在第三代基督教家庭中出生的我,對於「基督徒這套」就算不說根深蒂固,也叫耳濡目染。教會就像我家廚房,團契生活等同課後休閒,這樣的生活對我來說習以為常。大人通常只告訴小孩:照做就對了,不用想那麼多。隨著年紀增長、交際生活的擴張,尤其是蠢蠢欲動的青少年時期,價值觀與家人產生衝突,因而激起自己對這份信仰的好奇與批判,開始懷疑基督教哪裡好,基督徒有什麼特別,觀察起教會生態,並且──接觸到迷人而狂熱的流行福音特會之後,回過頭反思長老會是什麼?

※傾巢而出後,往哪裡去?

今年七月十七號到二十號,我參加了「青潮而出──TKC台灣青年大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總幹事林芳仲牧師勉勵年輕人預備好自己,以追求上帝主權的實現;風格鮮明的劉清虔牧師批判青年族群福音流行化的現狀;在信仰座談中,不同宣教領域之牧者的窘境與轉機帶來見證;而議題工作坊與戶外參訪,讓我們擁有實際討論與行動體驗。並且在當中有比往年更多的族群,從漢族、台灣原住民到國外青年,產生多元文化的互動。更有音樂饗宴時間,邀請了吳志寧、農村武裝青年與蕭福德等人與音樂分享社會關懷的理念。目不暇給、充實而緊湊的四天三夜過後,我也認真的問自己,長老教會青年既然被呼籲要「傾巢而出」,究竟要出去哪裡?

「我是誰、從何而來、要往哪裡去」,這是哲學家蘇格拉底所提出對人之存在的三大疑難。還記得青年大會裡有場專題名稱叫「基督徒如何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我與朋友開玩笑道,「我們可以變成瞬息萬變的基督徒啊。」真的可以,近年許多迎合年輕人口味的福音型態快速養成與傳播中,加上天涯若比鄰的交通發展與網路無時空,青年隨時能接收日新月異(不,以網路平台「臉書」的更新速度來算,「秒新分異」也不為過)的資訊,吸收和散播五花八門的資訊與敬拜型態,成功吸引眾人的眼球,同時也可能帶來危機。我想以經文回應,「不要效法這世界,只要心意更新和變化」。查考聖經、追求真理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事情。

※基督徒不該缺乏社會關心

營會第一天即7月17日當天,英國通過了同性婚姻正式合法化。而台灣則有「大埔事件」:18日苗栗縣政府大言以「天賜良機」強拆大埔四戶民宅,農運人士楊儒門等人即到總統府前丟漆,19日也有清華大學學生陳為廷前往苗栗縣長老家潑漆,楊、陳等人隨遭移送法辦。以及「洪仲丘事件」:20日那天,由「公民1985行動聯盟」發起的「白衫軍」,有三萬青年包圍國防部,要求真相和正義……為什麼要關注這些事情?在台灣,學生成天汲營考試與升學,有時不只我們自己、甚至大人也會告訴我們「別管太多」。顧好功課或社交生活和享受花花綠綠的世界就夠我們忙了,對那些新聞標題事不關己,也不會影響我們的生活作息──但真的是這樣嗎?在反省這個問題時,我想到了1987年,在我的故鄉南投縣信義鄉發生過原運界著名的「東埔挖墳事件」,地方政府以發展觀光為由強挖布農族人的祖墳地,引起一連串的原權土地抗爭。在那風氣尚壓抑的年代,走上街頭需要多大的覺悟和勇氣?其中運動領導和支持者不乏長老會牧長與信徒,信仰教導他們為了上帝的公義,當與受壓迫的一方站在一處,因而喚起更多人對原住民權利、土地正義的重視。身為同族人和當地居民的我而言,我想這並不是一件與我無關的事情。我體認到,基督徒不該缺乏社會關心。

大會中,講師Q&A有幾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因為以前我也曾被朋友質問而感到發窘。其一是同光同志長老教會的會友向總幹事提問,長老會對於同志議題的看法,總幹事表示基督教對於該議題尚需更多學習和理解,無法遽下定論,但最重要的是「創造一個各種看法都可以無懼地提出來討論的空間」;其二是有人質疑長老會是否傾向於某一黨派,片面的認知也許讓不少人為台灣基督長老會貼上「政治狂熱」等標籤,我後來逐漸體悟到,同志議題也好,政治意識也好,在長老會的焚而不悔精神裡所追求的並非對社會漠然、而是實踐上帝的主權,而上帝國的性質是要在地,如芥菜種扎根、茁壯而擴張。耶穌不僅親身走進世界,更叫門徒去──「他又對他們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馬可十六:十五)」如果不起身,怎能推動和實踐耶穌的教導?對眾人之事即社會議題漠視,如何攻克己身與深入宣教?長老會的「釘根」精神為人所知,也勇於發表與社會的談話,如七零年代陸續發表<對國是的聲明與建議>、<我們的呼籲>、<人權宣言>等,在台灣歷史上更有無數前輩參與社會運動、政治變革及本土文化的傳承也許這些使命感和意識的表現不能絕對化基督徒的行事準則,但我相信它們在信仰實踐中絕對不是毫無意義。

※如何在信仰中與世界互動

在青年大會的工作坊時段,有許多可讓青年選擇的課題。我因為大學校系與文學相關,加上對文字的興趣,參加了《新使者》創意與推廣總監、江淑文老師的工作坊,學習到文字需嚴謹運用之外,也知道了文字事工在台灣的宣教歷史上,占有無可抹滅且俱備延續性的重要地位。但更重要的是這些議題,從台灣中國、偏鄉醫教、族群文化、現代傳統、學運社運、文字事工到網路媒體等等,無一不告訴青年一件核心目標「如何在基督信仰中,與這個世界互動」。

還記得2009年我十七歲,因緣際會參加了「TKC60週年原住民青年高峰會」,內容關於土地關懷和青年認同,那是我第一次接觸長老總會的青年活動,從青年之間的交流引起動機,而開始尋找所謂的「認同、委身、成長」,身為基督徒和原住民,從那時我開始才真正開始關心,基督教信仰原住民傳統文化間的衝擊,長老會對於原宣的貢獻,以及身為青年的我能做些什麼。原住民教會的劣勢如部落人才外流、教會人口老化、資源缺乏等等是原住民青年們應有所意識的。這次的TKC大會,相較於2010年「台灣青年國是會議」、以及歷史上曾經的任何一次台灣青年大會,有件顯著的差別:原住民青年變多、甚至超過半數。不僅代表原住民青年對於長老會的認同,更顯示長老會的資訊和事工傳達到了這些青年所來自的地方。樂見此事之外,也希望更多青年來關心台灣的原住民族群。

回顧青年宣教歷史,從1795年美國東北的新英格蘭,6位青年祈禱,點燃青年覺醒運動,影響19世紀的普世宣教風潮,促使馬雅各、馬偕、甘為霖、孫雅各等人來台宣教;以及1895年學生基督徒運動(SCM),足見青年力量可以撼動世界,實現上帝國的性質──像芥菜種,開始時看似微小,潛力卻不容忽視。

蘇格拉底有句名言,「未經檢討反省的生命,是沒有生存價值的生命。」這場青年大會除了提供豐富的資訊讓我學習,也讓我發現自己、青年和教會需要檢討之處。曾讀過Bertrand Russell的文章<為什麼我不是基督徒>,我的感受是他對於基督信仰的否定和批判,在於眼見思想僵化、排擠他人甚至爭權奪利的基督教團體,引起我的反思;而青年大會中,東港教會的劉炳熹牧師說了一句讓我受到衝擊的話:「教會不該只想留住人,是要差遣人出去。」我想這是提醒青年們莫讓安於現狀或流於形式造成信仰危機。教會如何呼召和裝備青年,青年又該如何落實信仰、傳揚福音,天天揹起十字架來跟從主,是基督徒一生的課題。

※打開眼睛,走向成長

我很高興我參加了今年的青年大會,這次的活動並非提供我一切答案,而是打開眼睛,看見自己需要更多繼續充實和努力。透過批判性、反省和經驗的累積,才能得到生命的廣度和深度。信仰總有陣痛期,讓我知道自己對於自我、信仰和社會尚有無垠不理解與模糊,希望自己能有所成長。並且,身為基督徒,我們隨時都要接受差遣,彼得打了半輩子的魚,怎能預料有天要為基督而走?願青年們傾巢而出之後,為主發光。

同作者相關文章:
一位原住民青年的普世省思 (第 173 期)
生命的轉彎 (第 144 期)
記2013TKC青年大會「青潮而出 (第 138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38 期 大同小異基督教 (48-51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38期  2013年  10月 大同小異基督教 138
本期主題:大同小異基督教
發行日期:2013/10/10
大同小異基督教
我對基督教信仰的認識
合一與大公:論教會多樣性的弔詭性
盡我一生持守這信
長老教會當前的政治與社會參與
復興?更新?靈恩運動?——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靈恩現象
客語聖經背後的故事
不一樣的六學分——南神雞蛋花與台南鐵路東移事件
記2013TKC青年大會「青潮而出
尋找信仰的根--第九屆全國大專同工訓練營心得
我的信仰歷程
走進悲傷靈魂的信仰──我所堅持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之路
林百萬與白話字
無辜人的血
昨日拿伯,今日大埔。以利亞在哪裡?
你敢有聽著咱的歌?
讀經筆記12  稱呼Pa-lia̍p-pa “sī chi̍têkhióng-pò͘-hūn-chú.”敢tio̍h?
最好有這樣一百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