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53期 再思政教關係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教會與2016的眾人之事
這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未來一定還有更多的挑戰,教會是否準備好與人民一起「全精神補破網」?
關鍵字:
作者/余心玫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傳道師)

※時代的旋律

「見著網目眶紅,破甲這大孔,想要補無半項,誰人知阮苦痛,今日若將這來放,是永遠無希望,為著前途穿活板,找傢司補破網。」   這首是台灣戰後時期,曾經編成舞台劇在「永樂座」上演並造成轟動,李臨秋先生的作品−「補破網」第一節的歌詞。二二八事件後,殘破的經濟與惶惶不安的人心,的確像極了破洞的魚網,令原本以為能信賴「祖國」的台灣人,看到被一顆顆「祖國」子彈射穿身體的親人朋友們,不禁「目眶紅」。但是「今日若將這來放,是永遠無希望」,當時的台灣人民,雖然面對國民黨政府的壓迫,卻仍然用各種方式奉獻自己的力量,為台灣努力。「為著前途穿活板,找傢司補破網」,在長達三十八年的戒嚴時期裡,寧可錯殺一千,也不可放過一人的國民黨政府,為台灣蒙上巨大的陰影,卻也似乎促使著黨外運動愈發蓬勃。因被列入黑名單無法回鄉的台灣人,和活在白色恐怖陰影中的台灣人,透過各種方式彼此互通、聯繫。在那個威權的年代,長老教會直接對國際社會所發表的宣言、呼籲,以及在台灣社會與國際社會中所付出的行動,就如1994年由鄭兒玉牧師作詞、蕭泰然老師譜曲的「台灣翠青」,也成為迴旋在台灣那段血淚史中一段堅毅的旋律,唱出人民「建國今在出頭天」的深切盼望。

※謙卑不是高「灰」

在距離那段血淚年代有點遙遠的今天,台灣第二次的政黨輪替,以及國會首次的政黨輪替,的確能夠讓所有期盼台灣民主發展的人大聲歡呼。然而在勝利鐘聲響起後,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卻在勝選的台上對所有人民說:我們要謙卑、謙卑、再謙卑。為何一個剛獲得大多數人民支持的總統當選人沒有高舉雙手大喊:「我要帶領台灣人民逆風高『灰』」,而是再三要求謙卑?並不是因為她的兩位對手很強,而是因為在這幾年間,台灣人民開始與政府、官商以及主流媒體的操控漸行漸遠。

雖然以前那段充滿血淚的歷史直至現今,仍然無法從我們的12年國教的歷史課本中完整習得,然而2008年人民在來訪的中國官員面前揮舞國旗而被警察毆打,與2016年台灣在韓藝人因揮舞國旗而被迫道歉,成為兩起首尾呼應的國旗事件。而在這首尾之間,我們看見政府用怪手毀田、拆屋,我們經歷了民眾因著一個無辜生命被官僚體制草率看待而聚集街頭的夜晚,我們也加入了因為不滿立委以黑箱的方式通過服貿而攻佔立法院議場與週邊街道的民主課程,我們守在電視機前關注因著反核而絕食的民主前輩,甚至我們陪伴著為了課綱內容不合理而坐在教育部前讀書的年輕學子。

「天色漸漸光,咱著大聲來唱著歌,直到希望的光線,照著島嶼每一個人。」這首滅火器樂團所作的「島嶼天光」,其中大合唱的段落是在立法院內、外現場發歌詞練習、錄音,成為名符其實屬於大家的歌,而這首歌也幾乎變成許多年輕人唯一會唱的台語歌。於是,我們看見國民黨在選舉中輸掉一寸又一寸的台灣土地,或者可以說是台灣人民開始一寸、一寸把土地與權力從國民黨手中討回來。媒體控制、分化、拖延、官方說法、暴力壓制……,這八年間國民黨似乎在幫我們複習歷史課本中被輕描淡寫的那段台灣史。然而,與那段歷史不再相同的,是人民與政府的立場。

在2008與2016的首尾間,台灣人民展現出我們是國家的主人,政府應該是僕人的態勢。這表示台灣人民即使將權利從國民黨的手中收回,卻不完全代表民進黨是從人民手中贏得了權利,從前民進黨是帶動社會改變的潛在力量,是為民主衝鋒陷陣的知識份子,是與人民同甘共苦的夥伴。然而,曾經失去人民信任的民進黨如今不再等同於人民。蔡英文對這點的認知,表現在她整個選舉的過程,以及勝選之夜的發言,她說:「我們要打敗的不是對手,而是這個國家的困境。」

確實,民生問題、國際地位、中國打壓與經濟衰敗,這些時局與困境的變化牽動著台灣人民的神經。1977年由梁景峰改編自詩人陳秀喜「台灣」一詩,並由李雙澤譜曲的「美麗島」歌詞中的「水牛、稻米、香蕉、玉蘭花。」對我們來說不再單純是台灣的景物,「水牛、稻米」讓人聯想到農業的危機與自然環境的損壞,「香蕉」則常是新聞中民生物價高漲的指標,而紅燈時穿梭在車陣中的「玉蘭花」則成為政府每年所公布的失業率,最實際的註解。

※這歷程中,教會在哪裏?

看到這裡,戴著80年代民主光環的長老教會信徒,可能會覺得納悶,這段時間教會哪裡去了?

台南神學院第一任台灣人院長黃彰輝,是台灣本土神學的先鋒。他對神學院的學生說,當他讀到德國牧師潘霍華竟然為了自己的國家,加入了刺殺希特勒的行動時,他內心非常的震撼。他開始思考,到底是什麼樣的信仰,讓一個牧師決心用這樣的行動保護他的國家、他的人民。當他愈了解潘霍華牧師的思想,他便愈認為沒錯!台灣的基督教信仰雖然是西方宣教師帶來的,但是這個信仰既然來到台灣,就必須與台灣的土地對話,就必須回應台灣的現況與問題。當信仰與台灣人民的生活結合在一起,這個上帝就不再只是宣教師介紹來的,而是本來就與台灣人同在,看顧著台灣土地,台灣人的上帝。

面對台灣近年來的社會與政治,教會說了什麼?做了什麼嗎?這個問題的答案,必須要回到自己的教會群體中尋找,因為社會、信仰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但是,這些年來,可能你曾經找過,卻找不到,因為大家都報名去了訪韓聖會或新加坡參加醫治釋放特會。可能你曾經問過,卻沒人回答,因為大家忙著努力讓自己成為天國文化的一份子,而無暇理會地面上的閒情俗世。也有可能你大聲的鼓吹過,教會必須和台灣人民站在一起,苦民所苦,並宣揚盼望的信息,但是聲音卻一點也無法傳進大家的耳中,因為敬拜讚美團的鼓手才剛剛把鼓敲破了一個洞。

※成為眾人的教會

這幾年的長老教會即便已經不是那個對國家主體意識有一致想法與熱情的教會,群體中也不乏不同政治立場、不同信仰背景的兄弟姊妹。但是當我們每天同樣面對著食品安全的問題,當我們每天關心著發生在這塊土地的災難現場,我們理應能夠感受到,如果這個社會不平安,基督徒同樣也無法平安;如果我們國家的人民生活無助又痛苦,基督徒更沒有立場掩面不看這些痛苦,而轉身繼續唱著讚美上帝的歌曲;如果整個社會都聽得到土地在悲泣,那麼被上帝賦予責任管理土地的基督徒們,沒有理由將自己真空在敬虔基督徒的盒子中,說教會不該談眾人之事−也就是政治。

我們信仰的不是一個只愛我們讚美他、讀她的話、向他禱告、卻完全不關心除了自己以及教會以外事務的上帝,上帝因為看見以色列人民的痛苦,而差遣摩西帶領他們脫離埃及的統治,耶穌不只一次斥責法利賽人一昧遵守律法,卻不顧人的痛苦與需要。這些都不是我們看過,說:「喔!我懂了!我背起來了!」就可以的聖經事件,而是上帝期待在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時代,信仰能夠成為一種讓我們幫助人民面對苦難的力量,讓上帝的恩典、基督的福音不專屬於教會,而是透過教會盡力參與在周遭社區以及重大社會問題之中,讓教會成為眾人的教會。如此一來,當我們唱著那首熟悉的聖詩「阮為萬民求主照顧,施恩逐國逐族,閣求顧阮最愛鄉土,賜福佇阮本國。」或許便會熱淚盈眶的覺得,能夠成為生活在台灣的基督徒真好。

※教會、政治都應該回到根本

「kipahpah ima, kipahpah ima, muskunta kipahpah ima.kahuzasa ! kahuzasa ! muskunta kahuzas.」如果這首布農族「拍手歌」的旋律曾經在我們的腦海中盤旋,那麼代表我們都曾被那群站在玉山山頂的孩子沒有憂愁、沒有煩惱的歌聲感動過。即便我們不懂得歌詞的內容,但是當我們看見那個畫面、聽見那樣的歌聲,不同政治立場的人們心中想守護的是一樣的東西,不同族群的人們所盼望的是一樣的目標,那就是孩子的笑容、是能夠安居樂業的社會、是能受妥善照顧的長輩。

2014年一群馬太鞍和太巴塱的年輕人在光復鄉公所用噴漆寫下了「土地是永恆的國家」,原住民們用歌聲和智慧告訴了我們,不論台灣的政權如何更迭、不論我們教會的人數是增長或是減少,上帝所賜的土地是這個國家的根本,而生活在土地上的人民則是土地餵養所結出的果實。

2008到2016,台灣人用吶喊、用血淚、用選票宣示了人民的主權,寫下了台灣歷史精彩的一頁,讓即將要成為政治當權者的人體認到只有謙卑面對人民,謙卑面對土地,國家才有未來,我們才有一起面對國家困境的力量。國家的困境不只有經濟發展與外交問題,核廢料處置以及核電如何歸零、地震後的土壤液化、原住民狩獵權與政府法律的衝突、氣候變遷造成農漁業的無所適從、許多縣市無法處理的垃圾問題……,人民在說話,我們的土地也在說話,在人民流淚之前,土地早已流乾了眼淚。

蔡英文率領民進黨勝選後的態度是從人民、從土地學習而來的成果,而本來就在人民之中,也應該永遠與人民站在一起的教會,擁有上帝的愛、上帝的話語以及管理地上的權柄,就更應該積極的面對這個國家的處境與困難。這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經歷了天災、人禍的台灣,未來一定還有更多的挑戰,在全台灣都期許著一個新政府、新作為的時候,教會是否也與人民準備好一起「全精神補破網」?

同作者相關文章:
灣裡情,社區事 (第 180 期)
貞文的詩篇與人生 (第 167 期)
教會與2016的眾人之事 (第 153 期)
一起吃飯 (第 130 期)
他的罪、他的罰、他的痛、他的傷: 死刑制度裡的人 (第 126 期)
唱聖詩最有fu的時候 (第 123 期)
累、淚、捩——我看電影《父後七日》 (第 121 期)
不只水災需要我們 (第 115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53 期 再思政教關係 (24-27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53期  2016年  4月 再思政教關係 153
本期主題:再思政教關係
發行日期:2016/4/10
再思政教關係
【新使者論壇1「台灣新局中,再思政教關係」主談發言】作光作鹽,謙卑與上主同行
【新使者論壇1「台灣新局中,再思政教關係」與談回應】以信仰告白來回應公共處境
【新使者論壇1:台灣新局中,再思政教關係】綜合討論:「再思政教關係」
大選後的政教關係再思
教會與2016的眾人之事
台灣民主深化期的基督徒公民責任
原住民選舉的微觀察
基督徒參政的多元性
走過七十年感恩的歲月
華仁愛宣教師對台灣的貢獻(下)
在大選過後思想班雅明的天使
訪立陶宛十字架山
信仰隨筆
幸福的滋味
我在殯儀館的那七夜
讀經筆記22  斑鳩台語叫作斑鴿
倫敦留學生的光鹽團契
我為何聲援高鐵員工罷工
上街頭的溫暖,在內心的寒冷
面對台灣當今的民主政治,長老教會要如何反省?
讓福音成為時代的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