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53期 再思政教關係
字級調整:

成長部落格
走過七十年感恩的歲月
我能有些許成就,都是上帝的憐憫下,讓我能打開衪為我留下的一小窗戶,繼續往前走。
關鍵字:
作者/鄧哲明 (台大醫學院藥理學研究所 名譽教授)

  我進入台大醫學院藥理學科及研究所求學、教學、研究與服務共45年,於2015年7月底退休。撰寫此篇退休感言,描述過去失意、悲觀人生的我,在信仰的幫助下,成為追求醫藥新知而得到喜悅,記錄這感恩的歲月。期望這些寶貴體驗、人生旅程的分享,能成為年輕學子,作為生涯規劃參考,而有美好的人生觀,並表達我個人對作為一位師者之期許。

※童年

我的祖父鄧听,世居嘉義鹿草之小村莊下潭,他曾當村長,就是日據時代「保正」,家開中藥房;因此,父親鄧水造在耳濡目染下,與醫藥結了緣。父親排行老大,有12名兄弟姐妹,食指浩繁,因此祖父只能支持他一人唸到高等教育。長榮中學畢業後,即到東京留學,唸日本大學醫科。畢業後,經由蔡培火先生介紹,與台南名醫高再得醫師之六女高肅華結婚。父母親都是虔誠的基督徒,日大畢業後,父親想效法許多前輩傳教士,一邊傳道、一邊行醫。因此,帶著滿腔熱血,遠赴大陸的蘇州接受內科訓練,打算在戰亂的中國奉獻一份心力。不過,才受訓八個月,日本戰敗,中國仇日報復情緒日益高漲,連帶波及被日本人統治50年的台灣人,也「掃到颱風尾」不太受歡迎。因此,父親還沒開始行醫傳道生涯,就被迫離職到北京,並在北京附近找一家縣立醫院服務;我就在戰後那一年(1945年7月28日),出生在北京。隔年,在家鄉親人之呼喚下,隨著父母返回台灣。

父親回到故鄉嘉義鹿草行醫,直到曾祖母過世才轉往斗南石龜開業,父親是村莊裡唯一的醫師,早年醫生很辛苦,除了生孩子有接生婆外,幾乎是內科、外科、小兒科的全科醫生。鄉下醫師需照顧鄰近的幾個鄉里,常常半夜也要出診,翻山越嶺走三、四公里。五歲時,我因不明病毒感染而導致嚴重的脊椎側彎,帶給父母非常大的打擊與負擔。我童年的成長過程很痛苦,至今仍記憶猶新;母親帶著我南來北往到處求醫,如台大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為了不讓脊椎側彎更加嚴重,晚上睡在石膏床上(以體型作成模型,無法翻身),白天得穿上以鐵條固定的皮衣,沒冷氣的夏天又熱又悶,苦不堪言。由於脊椎周圍布滿神經,動手術的危險性太高,只能聽從醫生的建議,多躺著休息。住在鄉下,左鄰右舍的小朋友都認識,他們會邀約去抓魚、爬樹,但我體弱又自卑,錯過了許多快樂的童年。六年的小學只唸了四年,並常為了要不要上體育課而苦惱,好勝心強的我,同學跑步我也跟著跑,但又跑不動,挫折感很大。休學時,在家休養的我總會幫忙父親包藥,這份接觸藥物的經驗,培養出我對於藥學的興趣。

※中學

雖然小學只唸四年,但我的恩師黃謙敏老師,在小六給我補回五年級的功課,也順利考上嘉義中學初中部。斗南到嘉義有廿多公里,對行動不便的我通學有困難,因此為了我就讀中學,媽媽、我和五個弟妹就搬到嘉義市;爸爸在無醫村村民誠懇的拜託下,只好答應再留三年來照顧他們。這三年爸爸不只獨自忙碌醫務,協助解決村民之事務,也幫斗南教會建堂之事宜。但是爸爸再怎麼忙,都會在星期日作完禮拜後,騎機車跑24公里路回嘉義,陪家人吃每週唯一的一次晚餐,也是家人能聚集,吟詩作家庭禮拜的親密時間,對我們小孩心靈的成長非常重要。城市人生活不像鄉下那麼友善,而且走在路上,常會被其他小朋友嘲笑。我每天由家裡騎腳踏車上學,因為嘉義中學在市區東邊的山仔頂,爬坡上學是一個負擔。此外,朝會早操、體育課、童軍課,對十多歲的我在身體與心理上也是個負擔,很想與同學一樣操作,又怕作不好、怕被嘲笑,五十分鐘的課多在作身心的掙扎;高中的軍訓課也一樣,碰到好的教官,會讓我獨自在樹蔭下,儘量模仿同學作,教官雖說不勉強我,但孤獨中仍帶些感傷。

初中成績只算中等,但也順利考上嘉義中學高中部。高中時,我很喜歡讀世界名著、傳記、哲學和宗教,從尼采、迪卡爾等歐洲哲學大師的存在主義中苦尋自我價值,希望精神有寄託與了解人生方向。我也常進出教會,參加青年團契、詩班,教會牧長常給我許多鼓勵,也因此在高三正式受洗。當時教會的吳憶清牧師,還要我以聖經的「加拉太」書,寫一篇讀書報告,並面對面考試才通過呢。這時期的教會活動,確實帶給我信仰的精神力量,也藉由教會團契活勣,讓我有機會與朋友互動,也提昇了自信心。

爸爸除了開業,也協助嘉義博愛醫院及基督教醫療團,到嘉義沿海貧困地區(如東石、布袋)之服務,以實踐他醫療傳道的心願。我是長子,當然父母想盤算我能繼承衣缽當醫生;但是,爸爸卻想到:「你不可能像我一樣出診看病,那太辛苦,你當了幾年的配藥徒,不如念藥學吧。將來娶妻後就開一間藥房,娶個太太看店招呼,你可在店內開藥或休息」。我依父母的建議,大學聯考前三志願都是藥學系。

※大學

大學聯考,我以第二志願考上高雄醫學院藥學系。爸媽擔心我的身體狀況無法通過入學健康檢查,便事先拜訪了當時的院長杜聰明博士。杜院長瞭解我的擔憂後,笑著告訴我,他當年身體為丙等,一樣完成學醫!帶著這份鼓勵,我放心且高興開始了我的追夢之旅,也知道自己未來要以此維生,非常用功,因此,大學一至四年,都是班上第一名。

上課時我總是坐在第一排,因此同學們交付我做共筆的責任。在沒有電腦、影印機的年代,做共筆相當困難;白天上課認真作筆記,下課後必須先在蠟紙上以鋼筆刻字,然後滾上油墨,才能印到紙上,再交給全班同學。這份特別的任務,培養出我刻苦耐勞的學習精神。大學畢業,正值台灣大學生留學美國唸研究所的熱潮,而我以第一名畢業,對藥物研究又有興趣,因此爸媽不再要我開藥房,反而積極鼓勵我出國攻讀研究所。由於成績不錯,我申請到美國三所大學的入學許可及獎學金。但因大學畢業後結識了師母(也是教會團契的),捨不得離開她,也擔心一個人出國,身體與精神能否適應美國之環境,經過一番考慮之後,我決定留在國內進修,選擇報考台大藥理學研究所,結果被錄取。人生的十字路口,就因這決定,真的影響一生。我非常感謝上帝給我敏慧的選擇,因此有機會在台大醫學院服務45年,也能建立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

研究所及出國進修

台大藥理所,那裡有我夢寐以求的實驗室,也是高醫創辦人杜聰明博士的研究發源地,因此我非常高興能被錄取。我由碩士生兼助教,隔年升講師後兼攻讀博士班。碩、博士期間前後8年,除了修課,每天忙碌於實驗,還要負擔助教、講師的工作,幸好我的太太相當賢慧能幹,獨自撐起三個孩子的生活與教育。現在回想起來,這ㄚ年身兼教職之研究生生活,真是辛苦但值得感恩的日子!我在這樣一個教學與研究相長的學術環境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取得博士學位後一年,我順利升等為副教授(34歲),也獲得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獎學金,於是帶著妻兒前往美國密西根州底特律的偉恩州立大學進行為期兩年(1979-1981年)的學者交換研究,在那裡遇到了影響我一生的另一個恩師Dr. Walter Seegers,他是幾度被提名諾貝爾獎的國際血液學大師。在抵達底特律前,他與夫人已經幫我們租好房子,當天傍晚我們一家五口到達租屋,看到餐桌上已擺好了五副餐具,並點蠟燭歡迎我們,就像以前上主日學拿到的聖誕卡一樣,這一幕永留我的腦海中,讓我深切感受到老師對學生的關懷與用心。Dr. Seegers一開始要教我開車,但試了半小時後,發現我的身體狀況並不允許,也不安全;因此旅居底特律市兩年,他每天溫馨接送我上、下班。每天一小時的車程,我們會討論研究、彼此的人生觀、美國的各種社會問題,我也從這樣的交流中,慢慢堅定要投身教育與研究的決心。坐車聊天,天天都是「人生講座」,老師講,我坐車;這是我一生中最好、最感人的教育。

※教學與研究

我在教學方面,一直希望能達到下列目標:1.教學理念:傳授藥理學之專業知識,培養醫師、牙醫師、藥師、護理師等醫事人員,使他們對現代治療之藥物,能有基本的認識,並深入淺出介紹藥物的作用機轉、臨床應用與副作用,期許所培育之醫事人員,未來在工作崗位上能增進國人的健康。2.教學方法:透過講義、簡報與講授,三者之連貫,使學生能印象深刻、融會貫通。為促進學生學習之興趣,常以實例說明以吸引學生注意力。3.教學態度:充實的教學內容、嶄新的現代知識、誠懇的教學態度、活潑的教學方式、課後的溫馨解惑。

與學生之相處,就像家人一樣,並期望他們的人格教育能達到:1.做事哲學:事前多思考,事中不猶豫,事後不後悔;2.學習態度:保持樂觀、積極、進取、求知之理念,並要有終身學習之精神;3.為人處事:待人如己、互助合作、寬大為懷、無愧於心;4.人生觀:生活中或許有『失望』,但一定不能『絕望』,總要滿懷『期望』,而且不放棄『希望』。

我的研究約略可以分成三個方向:蛇毒蛋白對血液之毒理作用、中草藥成分的藥理活性評估、抗癌新藥之探索與研發。研究成果在學術創新外,並朝新藥開發之應用研究,有多件研發成果技轉產業。1993年12月我曾受邀到總統府報告『中藥科學化研究與新藥開發之對策』,受到當時李登輝總統及政府層峰之重視。近十年來台灣在新藥研發的環境建構上有很大的進步,在醫藥研究有很紮實的成績,醫學中心也有優異的臨床治療水準,台灣是具有新藥研發能力。我們應該培訓更多優秀年輕學者投入在生技醫藥領域,並朝著推動新藥研發,相信臺灣在未來可以建立自己的生技醫藥產業。

※感恩

走過七十年這段人生的旅程,個人覺得非常高興,在求學、教學、研究、服務與家庭生活中,均能竭盡心力。但是,我能有些許成就,都是上帝的憐憫下,讓我能打開衪為我留下的一小窗戶,繼續往前走。我非常感謝在人生中,陪伴我、照顧我、鼓勵我、安慰我的親人、師長、同事、學生和朋友。我的父母,他們辛苦養育、教育、疼惜我;母親的苦心一直是我努力,期望報答的目標,可惜在我45歲(當台大藥理所所長的第一年)時就回天家,許多榮譽無法獻給母親,是一生中最大憾事;父親的基督精神,博愛服務熱忱是我人生路上的學習標竿。五位弟妹們從小體諒生病體弱的哥哥,給予尊敬與忍讓,也是我最珍貴的童年伙伴。我的恩師,國小的黃謙敏老師、大學的盧盛德教授、研究所的歐陽兆和與李鎮源教授、美國的Dr. Walter Seegers在我人生學習過程,在求學、研究與人生觀方面給我許多指導與啟發。我的學生,45年的教學研究生涯,我教過的學生很多,很高興看到他們在國內外各地的表現;甚至我在美國開會,因病住院(Dallas),還遇上教過的醫生和護士呢。我指導過的研究生,有博士36位,碩士51位,他們在產官學研界也都有不錯的表現。我的同事,感謝台大同仁,在這樣一個相當溫馨的大家庭中,讓我不孤單,只有溫暖;特別要感謝台大醫院的醫師,每次我生病時,給予細心治療和關心,使我渡過好幾次難關。我的牽手和家人,在上帝的安排下,我與師母由青少年團契認識,在王南傑牧師的福證下,勉勵我們要彼此相愛(哥林多前書13章)而成為夫妻 。結婚至今已經45年,在她的體諒與愛心下,激勵我正面積極的奮鬥人生;在她的耐心與犧牲奉獻,養育一女二子成年,讓我無後顧之憂,專心於學術生涯。我也感謝子女與他們的牽手,都建立美滿的小家庭,並生下五位活潑可愛的孫子女,讓我感到快樂與美滿。

同作者相關文章:
走過七十年感恩的歲月 (第 153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53 期 再思政教關係 (41-46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53期  2016年  4月 再思政教關係 153
本期主題:再思政教關係
發行日期:2016/4/10
再思政教關係
【新使者論壇1「台灣新局中,再思政教關係」主談發言】作光作鹽,謙卑與上主同行
【新使者論壇1「台灣新局中,再思政教關係」與談回應】以信仰告白來回應公共處境
【新使者論壇1:台灣新局中,再思政教關係】綜合討論:「再思政教關係」
大選後的政教關係再思
教會與2016的眾人之事
台灣民主深化期的基督徒公民責任
原住民選舉的微觀察
基督徒參政的多元性
走過七十年感恩的歲月
華仁愛宣教師對台灣的貢獻(下)
在大選過後思想班雅明的天使
訪立陶宛十字架山
信仰隨筆
幸福的滋味
我在殯儀館的那七夜
讀經筆記22  斑鳩台語叫作斑鴿
倫敦留學生的光鹽團契
我為何聲援高鐵員工罷工
上街頭的溫暖,在內心的寒冷
面對台灣當今的民主政治,長老教會要如何反省?
讓福音成為時代的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