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體制內解決的方法
康進順牧師︱台北中會尊賢教會、北部大會書記
這場論壇之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簡稱PCT)剛舉行國際研討會(2月13-17日),邀請許多普世教會人士參加,感覺總會比較注重普世與國際,但「台灣教會@21世紀」論壇中,各個主講人分享,看見教會本身有多需要關注的問題。自己牧會超過20年,當過中會議長,現任北部大會書記,在教會結構與體制內的問題要如何解決?不只是談問題,而是要有解決方法。
前總會總幹事楊啟壽設立總會研發中心,用意甚佳,可惜規模不夠大。建議「研發中心」最好是獨立的機構,不受總會限制,成為總會的智囊團,或由三間神學院支援成為獨立的研究發展機構,這樣才有辦法針對教會問題做更好的整合。
目前PCT總會、中會與族群區會、小會的體制運作上,是否能夠面對目前的教會問題?值得好好思考。
今年是宗教改革五百週年,王鏡玲教授提到長老教會與其他宗教對話,長老教會是以「聖經——上帝話語」為中心,加上長老教會本身的信仰傳統,以此為基礎和其他宗教對話,彼此接納。PCT對於宗教對話、福音與文化,都要以聖經為根基,PCT要更重視聖經。
聚焦議題,發展智庫
周恬弘︱門諾醫院行政副院長、淡江長青畢契
接觸長老教會是在1970年代以後,PCT與台灣社會一起向前走,過去在長青團契和教會裡面,大家站在信仰為了社會民主化來努力。但是,進入21世紀,第一次政黨輪替後,發現整個長老教會的動力不見了,因為多元化、民主化已逐漸達成,進入新的階段,教會卻沒有新的目標。
我贊成楊啟壽牧師的觀察,目前目標有些模糊,或是目標太多。建議現在focus(聚焦)在幾個議題上:政治上,台灣的國際地位;經濟上,提倡儉樸的生活經濟觀;社會上,老人與移工關懷,以及生態,這是全球性的議題,長老教會可以集中能量在這些議題和目標進行推展。
曾經與王昭文老師等幾位朋友提到,PCT要有智庫,或者像研發中心,能夠擴大成為智庫。過去參與中會的經驗,中會較為關心是組織運作,但是較少關注宣教和社會議題,這是我的觀察。
用心傾聽、了解其他信仰
黃馨蓮︱客家宣教中會龍潭教會牧師
作為客家教會的女性牧者,很欣賞王鏡玲教授對於「普渡」詮釋,自己也看過關於二二八受難者「冤魂」的文章。因此,PCT要做本土宣教,可以有類似天主教對「普渡」等習俗的瞭解,以及認識那些「冤魂」在歷史情感上的糾結。有時基督徒太自以為是,沒有想到別人「不平安」,長老教會可以讓「其他人平安」。
我在龍潭牧會,看到龍元宮與天主堂互相借用場地,宗教間的交流互惠,是在地本土化可以做的事情。對於基督教來說,農曆七月可以不只像以往將其他信仰化歸到上帝裡面,也要進一步去傾聽不同信仰的心聲。宗教交流上,台灣多元宗教的環境中,PCT不只要詮釋自己的信仰,還要更用心去傾聽瞭解其他宗教信仰與文化。
叫人得生命的包容性共同體
李信仁傳道師︱總會研發中心助理研究員
2月13-17日的PCT國際研討會,有三位原住民女性牧師,見到神學家芭芭拉 R.羅欣(Rev. Prof. Barbara R. Rossing)與她談話,她們說「看到書裡面的人,站在面前,真是興奮!」這三位女牧師向芭芭拉分享,在2014年總會全國婦女查經營,讀到她撰寫《希望之旅-漫遊啟示錄》(Journeys Through Revelation Apocalyptic Hope for Today)一書,開啟對聖經,特別是《啟示錄》的興趣。她們在所屬排灣、泰雅爾等中會和教會,開婦女查經班查考《啟示錄》,許多人獲得啟發。
芭芭拉感動與驚奇說,台灣原住民女性牧者帶領查經班,閱讀神學著作,在地教會與基層推展聖經研究、讀經運動,令她感動。她認為,讀經運動等這是PCT最重要的特色,她將向美國長老教會報告PCT讀經運動。
PCT婦女查經營、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社青讀經營等很受歡迎,讀經運動是PCT的資產。但最近因同志婚姻等議題,教會與牧者對於聖經詮釋的界線,有不同的主張與意見。期待PCT不要因為爭議,限縮聖經詮釋、神學論述、議題討論和反省的空間,反而能夠接納更加多元的觀點,開展對話,在讀經運動與神學研究中,使PCT能與時俱進,不斷改革。
近年來,教會面對社會衝擊和新議題,香港神學學者龔立人提出「公共神學敘事性」,意即「基督宗教的敘事是多樣的,而非單一敘事的。多層次要求對話、合作、尊重和想像。對話,因為沒有一個敘事能完全掌握真理;合作,因為只有如此,敘事才會發揮它的貢獻。尊重每個敘事的獨特性,不受限制的想像。」
期盼PCT能傾聽和創造多元、多樣的敘事,不再以「單一敘事」來評價與面對新挑戰,使PCT成為尊重、合作與接納的「叫人得生命的包容性共同體」,教會成為行動者來參與社會,關懷公共事務,從實踐中發展PCT的公共神學。
期待國語教會和長老教會對話
李世祥︱東海大學社工研究所學生
我是國語教會的青年,今年是宗教改革五百週年,輔仁大學、各教會等常回顧曾經發生的事情。國語教派較欠缺像PCT的反省,在我的教會推動讀經,不同於過去的方式,就會面對牧師和長執冠上「不正統」的帽子,這一代青年面對的是這樣的問題。 尤其,對經歷過2014年318學運的年輕人們,有很大的衝擊。以前國語教會都說不碰政治,但是,事實上,政教哪有可能分離!最近讀《約瑟和他的兄弟們──護教反共、黨國基督徒與臺灣基要派的形成》,就更加認識這樣的事情。PCT舉辦這場論壇,我有個感想,是否國語教會與PCT有類似今天的對話空間?這可能是國語教派本身的問題,總是認為PCT是「自由派」等。
還好大學裡面有長青團契,可以讓我這樣在國語教會、獨立教派長大的青年,能夠接觸不同的聲音,進行信仰反思。建議《新使者》到中南部舉辦論壇,讓更多人參與討論。
多元意見的對話有其必要
林偉聯牧師︱總會教會與社會委員會幹事
台神畢業後,傳道師受派到總會研發中心服事三年。關於PCT與各教派對話,我自己可說是「教派對話的場所」,我不是PCT出身,而是聖教會,在校園團契,福音派系統栽培長大。在這樣的背景下,剛進台神道碩曾感受強烈衝擊,經過半年後「勝負立判」,可以繼續學習直到畢業。
對於信仰追求者來說,多元的聲音與意見對話,有其必要性。PCT與是台灣第一大教派,如果PCT的青年與信徒可以到其他教派對話學習,這也是很好的經驗,包括對其他宗教、傳統文化的認識都很需要。
本身是學統計,觀察10幾年來各教派的教勢資料,若從數字來看,PCT與台灣人口一樣呈現停滯,影響PCT各中會、地方教會變化的主因,並不是牧師。例如,竹北長老教會沒有牧師,信徒數卻增加,原因是社區人口的增加,人們自然進入教會。教勢變化趨勢與整體社會、經濟的變動有關。除PCT外,華語教派的教勢統計,在研究方法上有很多問題,資料可信度有待商榷。反而是中研院的調查,比較有參考價值。
雖然整體來看,台灣基督徒人口有增加,各教派間信徒流動頻繁,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教會,例如,靈糧堂的信徒是來自PCT,甚至成為主要幹部、牧師或區牧,可是PCT人數卻沒因此下滑,還可維持穩定。既然PCT有信徒移至其他教會,PCT依然維持原本規模,可見PCT是有增長。
至於PCT可以做什麼?過去在教會牧會,當解決信徒某個問題,新的問題又出來,如果一個教會做一種事工,那麼,一個中會就有很多種事工,總會又更多。有多樣性的事工方案,但就以教社二二八70週年紀念的事工來說,各社團都期待與PCT合作或希望PCT做什麼,常會疲於奔命。因此,宣教事工多樣性和必要性還要更進一步來思考。
PCT需要平信徒運動
張人仰︱平安基金會副執行長、東海長青畢契
過去有17年在企業界,兩年前到PCT平安基金會,參與社會福利事工。平安基金會屬下有7個機構,包括,婦女展業協會、勞工關懷中心、澎湖宣教中心等,去年預算約1億2千萬元,以社福界來說並不多。20多年前,社福界流傳「北劉俠(伊甸),南博文(PCT障關中心)」現在,伊甸基金會預算達25億,PCT障關還是600萬。PCT社福預算有八成來自政府,教會本身捐獻有限。包括自己在內,努力仍不夠。
PCT已超過150年,宗教改革精神最重要的是「平信徒參與」,由PCT社福事工和整體教會情況來看,信徒的參與不夠。最近幾年參與林義雄先生發起「人民作主教育基金會」,以行踏方式來宣揚人民作主的理念,倡議及實踐的志工精神,PCT正需要「人民作主」人人皆參與的行動精神,來喚起平信徒運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