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60期 開展中的教會角色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神學思考和社會分析:青年角度的反省
祈願我們能一同深入觀看社會真實的處境,並反省我們的神學思維,使之不斷地被更新,進而為這片土地帶來影響與改變。
關鍵字:
作者/吳祈得 (台灣神學院神學碩士班準畢業生)
 
本次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召開的「今日台灣教會的宣教任務」國際宣教研討會,就其開展成因而言,是為了協助PCT探討、研究台灣的新局勢,以及嶄新的社會處境,透過普世教會友人的經驗,與本土社會實況的解析,共同提出對本土教會的建言。筆者有幸受邀與會,在場聆聽卻不知不覺如坐針氈。
 
台灣政治局勢已經改變
 
在本次的宣教研討會中,大部分講堂皆以主題式開始,由二至三名講員,陳述其分析的觀點。在台灣的政治、社會、局勢分析時,很明顯地仍然建構在國民黨-民進黨的二元對立思維。這樣的政治分析方法,不只早就在台灣的政治分析當中過時,更嚴重脫離社會處境。細膩的來說,在台灣生活的人們,都可以感受到2016總統/直轄市長/立法委員選舉的政治氛圍,已經明顯出現關鍵第三黨左右政局的現象。包含了獲得五位立法委員席次的時代力量,轉為向民進黨靠攏的親民黨,帶來不一樣思維模式的綠黨、社民黨,以及傳統統獨政黨台聯和新黨的嚴重削弱,都很明顯地展現了台灣政治局勢的改變。
 
而事實上,台灣政治局勢的改變之關鍵,大部分的分析都會指向太陽花事件對於青年關心政治的影響。這樣的社會分析,是所有關心台灣社會政局變化的朋友都會注意到的。但是這次宣教研討會的社會分析,卻幾乎沒有注意到這明顯的社會變化,特別是年輕一代不一樣的思維模式與文化,是實質影響台灣社會變化的關鍵。沒有對年輕世代意識型態和文化模式的認識,便不可能預測或產生新一代的宣教想像,而這也使得宣教任務淪落於空談與幻想。對長老教會的社會分析方法產生許多的疑慮,也自然影響了接下來神學討論的方向。
 
台灣的後殖民處境
 
在神學論述的方向中,我們很明顯地並沒有抓到兩條脈絡:第一條是與普世神學研究的接軌,第二條則是與本土處境的背離。近年來,普世的神學研究大量產生,特別是面對女性主義神學、同志神學、後殖民神學、生態神學、殘障神學等等的討論,宣教研討會的討論中,幾乎都沒有更新。舉例來說:在探討性別議題的時候,還回到女性纏足的年代做歷史脈絡的論述,這樣的討論對現代台灣的處境來說,真的是極度不符合現代處境;女性的同工同酬、職業婦女須多負擔家庭勞務的責任、跨國女性移工造成的原鄉家庭困境,及來台後的性騷擾與剝削等,幾乎都沒有任何實質的討論。
 
而在探討台灣的轉型正義問題時,更不可忽略台灣的後殖民處境。殖民環境塑造了現有的政治體制,其教育體系更直接的影響了每一代台灣人的思維模式。台灣的後殖民議題,關乎到殖民統治、國民黨的再殖民系統,以及2000年之後,以民進黨為首的本土菁英建立起的政治勢力。阿爾及利亞的醫生法農,在1960年代的《大地上的受苦者》一書中,即提醒過我們這些本土菁英的危險性。因為這些本土菁英受教於殖民體系,幾乎等同於殖民者所認同最優良的被殖民者,因此他們的意識型態、想法、行事風格與思維模式,是深受殖民者所影響的;因此,在他們獲取政權後,幾乎可以肯定會進行與殖民統治類似的統治模式,剝削、殖民他們的同胞,而2000年後執政的民進黨所展現出來的,正是這種典型的菁英現象;也因此造就了台灣轉型正義很難實際展開的困境。
 
在上面的討論中,我們可以看到對社會處境的分析,實質上影響了我們的神學論述。筆者作為「年輕人」的代表,在會議中曾試圖提出許多的建言,但基於社會分析立場的不同,實在是很難達成有效的溝通或討論。而這也影響了我們的神學論述。對於本土神學來說,過去不斷強調的命運共同體、認同神學等等,實際上都應該面臨到更新的討論,以及神學觀是否與處境吻合的問題。以下分別提出些許的建議與討論。
 
重新思考「命運共同體」

就命運共同體而言,強調台灣面對中國與我們為敵的處境,在一島共同體的生存脈絡下,台灣的島民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之信仰觀。但這樣的命運共同體之論述,卻忽略到台灣本身處境下內在的矛盾。如果台灣作為一個命運共同體的思維,是建造在面對共同敵人的困境下,其實並不符合基督信仰的教導。基督教信仰的合一,並不建立於命運共同體的思維模式之下,而是建立於彼此相愛的團契關係之上;事實上,這才是具有前瞻性的思維模式。台灣的年輕人早已意識到,將中國當成共同敵人來對抗,並不能改變台灣的困境,也不能成為整合、討論統獨議題的關鍵。這其中實質的關鍵,在於台灣人的主體是否能夠「自存」。
 
台灣人主體的建立,牽涉到我們是否能面對過去台灣各群體內在的矛盾,也就是本土神學中所探討「認同」的問題。實際上對年輕人來說,認同自己是「台灣人」這件事已經不是問題了。根據新台灣國策智庫於2016年公佈,20至29歲年齡層的台灣人認同比例,高達91.8%;因此,台灣人認同的問題應該轉向至另一個面向,意即文化之改造與建立。台灣人對身分的認同,必須與人群認同、環境認同相連結。由於台灣都會區嚴重的跨族群狀態,族群分界逐漸模糊,「混血」實質上成為台灣的現狀。如何協助「混血」者參與族群事務,協助他們建立認同,獲得族群接納,建立與他人關係的認同,形成一個重要的課題。
 
而近年來由於地理環境的因素,台灣的自我認知開始轉向,「海洋台灣」以及將自身定位為東南亞的說法也逐漸產生。這必須替代傳統建立在土地上的神學模式,轉向至更寬廣的自然環境與生態之思維,使台灣人得以認同所處之島嶼及其生態圈。透過身分、人群、環境之認同,我們得以思考、建立新的文化典型與思維模式,進而產生新的行為模式,這才能將轉型正義之思維,愛人、愛神、愛上帝所造的世界之思維模式,帶入整個台灣社群之中。
 
紮實的社會分析是基礎
 
經由以上的分析、討論,簡單來看,我們可以看到社會分析的方式與模型,實質上是如何影響了本次宣教研討會的討論,而討論後的神學結論,卻會實質影響到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宣教策略。若沒有仔細檢視社會分析方法,以及舊有的神學觀念,我們很容易受到既有的經驗與論述所控制,進而無法看見社會真實的需要。台灣教會的宣教,需要的是紮實的社會分析,唯有透過紮實的社會分析,才能像舊約的先知一般,呼喊出先知性的聲音,呼喊出對社會不公義的批判。而唯有透過分析後重新的了解、信仰的充分反省與深度的投入,才能生產出有生命力,帶有熱忱與智慧的宣教深度。祈願我們能一同深入觀看社會真實的處境,並反省我們的神學思維,使之不斷地被更新,進而為這片土地帶來影響與改變。
同作者相關文章:
「家」是彌賽亞的誘惑 (第 194 期)
月眉教會與三個家族 (第 193 期)
耶穌是否笑過?——以神學家庫舍爾的眼光看單口喜劇問題 (第 192 期)
魔獸世界及打電動對我的意義 (第 183 期)
信仰與疫情 (第 174 期)
TKC、長青與SCM (第 168 期)
我們的雜誌:《新使者》話說從頭 (第 164 期)
創造——從無到有?從混亂到意義? (第 163 期)
基督教是政治的——《起初,是黑夜》書評 (第 162 期)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神學思考和社會分析:青年角度的反省 (第 160 期)
閱讀《新使者》: 一個特別的呼召 (第 149 期)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第 147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60 期 開展中的教會角色 (21-23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60期  2017年  6月 開展中的教會角色 160
本期主題:開展中的教會角色
發行日期:2017/6/10
開展中的台灣教會角色
教會對現今台灣實況的回應:一個宣教史的觀點
在開展中的台灣辨識PCT的角色:述說我們在基督裡的盼望
尋求經濟與土地的公義
約瑟與他的兄弟姊妹一同追尋自由
尋找夥伴的宣教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神學思考和社會分析:青年角度的反省
青年,在破碎中看見和好
多元宗教文化主體的共創:王鏡玲教授《分別為聖》書評
教會的簾幔之外──讀林立青《做工的人》
因著上帝的愛,我走向偏鄉
用生命畫彩虹─我在澳洲走一回
致力泰雅語的文字創制與聖經翻譯的Watan Magil牧師
要溫柔
混淆的彩虹 蓋在沙土上的包容:淺論同婚法案
更正說明 :「他」與「祂」
活的信仰與活的憲法—談同性婚姻的憲法辯論
異中求同—淺析同婚釋憲案
愛國是流氓的護身符,良知是聖徒的福音書
【讀經筆記28】講「秤錘」不如講「砝碼」正確
白話字a-ḿ
找回失落的根─淺談達魯瑪克部落母語復興之路
綠能?慮能? 淺談達魯瑪克部落的能源計畫與發展
來按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