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類 | 文章名稱 | 作者 | 頁數 |
|
 | 編者的話 | 《新使者》之路
| 作者 / 王昭文 | 1-1 |
|
 | 本期主題 | 我們的雜誌:《新使者》話說從頭 使者—新使者成為交流、分享、反思、批判的管道,更成為面對時代處境的討論平台,塑造知識份子們對長老教會的認同。 | 作者 / 吳祈得 | 4-9 |
|
 | 本期主題 | 教會如何面對政權 在威權年代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曾經勇敢「向權力說真話」。 | 作者 / 廖斌洲 | 10-10 |
|
 | 本期主題 | 論政教關係 我們可以由政治當局對宗教團體政治關懷的接受度,來檢證一個政治社會的自由度。 | 作者 / 黃昭弘 | 11-13 |
|
 | 本期主題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之社會及政治關懷的再思 教會做為一個宗教團體,關懷社會及關懷政治有沒有範圍?如何在人權關懷及政治性議題間劃線區分? | 作者 / 楊啟壽 | 14-18 |
|
 | 本期主題 | 所謂「國語」系統之教會的政治參與 教會的政治參與要把握時機,神學的思考要周延,決定的過程要謹慎和公開。 | 作者 / 陳南州 | 19-23 |
|
 | 本期主題 | 面對中國要知己知彼 普世宣教外交處境愈來愈困難,但仍有可做的事。 | 作者 / 盧悅文 | 23-23 |
|
 | 本期主題 | 從聖經觀點評論中國的三自教會 我們由衷地希望中國的三自教會能依照聖經的原則,好好推行。 | 作者 / 周聯華 | 24-26 |
|
 | 讀者來函 | 台灣教會欠缺對中國的全面了解
| 作者 / 謝娜敏 | 27-27 |
|
 | 本期主題 | 普世合一運動中的宣教倫理及台、中教會關係 面對複雜且現實的形勢,努力落實我們在「普世關係中的相互責任」。 | 作者 / 鄭仰恩 | 28-31 |
|
 | 寫寫畫畫 | 大雨
| 作者 / 思岐 | 33-33 |
|
 | 乘著夢想去旅行 | 生活在博德 有充分的時間和家人相處使得家庭的連結變為緊密。 | 作者 / 歐陽長風 | 34-36 |
|
 |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 | 蘭嶼之燈—魏克琳宣教士的故事 魏克琳宣教士的一生,像是一盞照亮蘭嶼陰暗角落的燈光。她為族人獻上一切所有。 | 作者 / 劉漢鼎 | 40-49 |
|
 |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 | 戰後初期幼兒教育和主日學教材的推手: 白勵志姑娘(Miss Daisy Pearce) 白勵志長年投入幼教領域,是一位熱心的實務教育家。 | 作者 / 盧啟明 | 50-54 |
|
 | 特稿 | 作為長老教會青年 長老教會青年在信仰理想與現實間掙扎。 | 作者 / 鄭君平 | 55-55 |
|
 | 特稿 | 長青百合——淺談長老教會青年面對社運的困頓與展望 長老教會的學生要本著「先求上帝的國與義」的原初動機,傳承積極的入世關懷。 | 作者 / 吳易澄 | 56-60 |
|
 | 特稿 | 21世紀的青年宣教神學 「合一」、「處境化」、「服務」是當代「青年宣教」不可缺乏的要素。 | 作者 / 李孝忠 | 61-65 |
|
 | 好書櫥窗 | 《聖經詮釋之舞》作者及其思想 薛絲麗—費蘭札以批判分析君尊結構(Kyriarchy)作為她整個神學及釋經的架構主軸。 | 作者 / 葉寶貴 | 66-69 |
|
 | 母語葡萄園 | 夜ná深,星ná明
| 作者 / Jimmy Carter白話字譯者 / 陳清俊漢羅翻寫者 / 林俊育 | 70-70 |
|
 | 大專世界 | 展望烏托邦──德國EYEP之旅 擁有普世觀不意味離本土越遠,反而是更能「釘根在本土」。 | 作者 / 李明翰 | 71-74 |
|
 | 大專世界 | MEJI 12參加心得 三位視障朋友與我們一同做禮拜。我在台灣還未看過這樣的情形。 | 作者 / 李厚諭 | 75-76 |
|
 | 家書 | 敬邀加入復活節「愛的書信」監獄事工
| 作者 / 林益仁 | 77-7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