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66期 網路媒體(宣教):談網路文化、現象與需求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一個還沒說完的故事:青少年網路事工老哇咧求生記
網路容易給帶領者、同工一種錯覺,似乎會友常在網路上保持聯繫,他的生命狀態就健康良好,情感支持就足夠,往往直到出現問題,我們才意識到信徒的群體性不夠凝聚。
關鍵字:哇咧  青少年  青年事工  網路  桌遊 
作者/心蒂 (網路工作者)
 
你有網路黑歷史?

前幾天從 YouTube 我選了一集《康熙來了》,主題是「無名帥哥禁得起時間的考驗嗎?」,一時頗多感慨,這都是幾年前風極一時的節目與網路潮流,當年台灣人人都是文青,各自埋頭寫部落格、紀錄心情點滴、感情掙扎、生活大小事,而青少年都想登上無名首頁的「帥哥美女牆」;不過現在要三~四十歲的社會人士,回頭看看當年少放在網路上的自拍與感性文,大概都尷尬地不想承認過去的黑歷史(註1)!沒想到,「無名小站」網站說結束就結束了;撐得更久一點還有MSN即時通訊,還記得微軟宣布關閉MSN十五年的服務時,當時大家紛紛覺得一個時代的結束……如果你也懂這些感慨,那大概跟我一樣,也是網路過時的老人了。無獨有偶,我正好看見二十五歲的輔導發文哀怨他帶的中學生不知道金城武是誰?不知道「886」是說再見的意思,我想,那是新一代的感傷哀愁。
 
我的網路事奉經驗

我做網路工作近二十年,最大的心得就是「沒有什麼是永遠的」,倒是有點符合傳道書的精神,好好享受並珍惜當下,因為人生本是無常!所以,當很多朋友得知2000年創站的「哇咧星樂園」還存在的,都紛紛發出驚嘆,難以相信當年學生時期的網站,竟然走過那麼多年頭,老實說,身為當初創站的老同工,我自己也很驚訝,在30~40歲基督徒中使用過哇咧星樂園網站的比例,高得出乎我想像,大概真的只能說,在當時上帝要在台灣使用網路接觸青少年,神的工作本來就超乎人所能想像的。 
 
受邀聊聊過去的實務經驗,一邊整理回應,一邊數算恩典,我想歷史的借鏡是很好的梯子,使我們因應新時代的變化,可以更上一層樓,我相信神正在預備下一代的網路接棒人,那就讓我們一起來講講古吧!
 
哇咧興起的年代是2000年,當時校園中學生工作正碰到瓶頸,原本的營會模式漸漸萎縮,台灣教會界也對青少年工作摸不著頭緒,也缺乏其他具有影響力向青少年傳福音的團體,所以神就使用幾個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傳福音的夢想,這個福音網站的計畫就啟動了。
 
那時台灣才剛剛開始流行手機,多數人只用桌機撥接上網,最流行的是純文字平台BBS,所以當專業人士聽說我們想做一個充滿圖片點擊,還能互動聊天的青少年網站,都難以置信,認為這需要一個大公司支持,要好幾個部門共組團隊才能完成,沒想到就在那年夏天我們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當然天才程式師夜夜奉獻了他的肝),配合校園學生團契暑假營會宣傳,光是測試期就湧入了一萬名會員。我想當神開路,年輕人心又有極大的需要,真是勢不可擋。
 
 
創站黃金時期

前五年創站期是黃金成長期,網站本身很成功,但是團隊非常艱苦,我們全盛時期也僅有十位同工,人力十分吃緊,所以一直有「追趕感」的辛苦,。
 
在硬體上,因著不斷增加的會員負載量,我們需要不斷添購硬體設備,資金吃緊,網站維安也有層出不窮的狀況,例如:遭受駭客攻擊,工程師常常臨危授命,半夜修改程式;在網站管理上,我們發現青少年愛用聊天室掛網不睡覺,或是擔心有心人士偽裝進入交友,我們也需要設定一些網站機制、調整站規來保護年輕人,也避免他們成癮。又或是年紀小的網友有不當行為(亂罵人、暴露個資、編造故事)需要制止,站長要情理兼備、柔性勸導。當時,網路聊天交友剛剛興起,同工真的是邊做邊摸索「如何維護一個良好的網路環境」,特別我們服務的又是單純的青少年。
 
而同時我們也在適應轉型以協會的模式運作(青年歸主),包括組織分工、自籌奉獻、工作方法、團隊建立、與董事溝通,在許多挫折中,才慢慢建立起來良好的機制。我想這也是一般創業者會遇到的危機,好點子能付諸實行的振奮過後,如何建立起團隊合作的方式,解決一一浮現的危機,透過良好的制度管理,才能讓第一線打仗的同工無後顧之憂。
 
 
趁年輕燃燒熱血

當時,雖然我擔任企劃組長,其實也不過是剛畢業的新鮮人,一年手上要寫五十幾個計畫,並且還要美編設計成網頁,也需要寫政府申請案,帶領新進同工,還要學寫新的網路設計程式,同時因著負擔每週也要帶學生團契,我想不只是蠟燭兩頭燒,我根本覺得自己整個人都是一根燃燒的火炬;那時常常為了趕企劃上線,加班到半夜十一點;不過,即使各種血淚史,回首這樣服事的過程真的滿心喜樂,因為有一群夥伴一起打拼,也知道我們透過各種創意,都能讓年輕人對信仰有些好感與認識,這是很深的滿足;所以,布赫納那句名言「召命就是你最深情的喜悅與世界最深切的需要交會之處」,實在讓我心有戚戚焉,「回應呼召」是對我個人而言更重要的動力。
 
我從大一起就為自己的呼召禱告,我很希望傳福音,又希望用我念設計系的專業能力,所以當哇咧這個破天荒的新福音型態出現,我很清楚是上帝回應我的禱告;我也很感謝當時屬靈長輩,一直提醒同工們,即使以專業事奉神,也要用傳道人的心態自我要求,要讀書、要靈修、要依靠上帝。這使我以初生之犢的勇氣,很專注在我能盡力完成的工作,而我也深知所有事奉的過程,都是在模塑我的生命,使我更認識這一位神。
 
提姆.凱勒(Tim Keller)在《為什麼呼召很重要》提到:「每個人終將被遺忘,我們做了什麼並不會帶來任何改變,而且所有我們付出的心血,即使是付出最好的,若沒有上帝參與其中,也終歸徒勞。如果聖經中的上帝存在,在我們眼前的現實背後還有一個真的現實;如果這一生不只是唯一的生命,那麼所有的努力,即使是最簡單的努力,都是在回應上帝的呼召,永遠都有意義。」
 
學習正確的服事心態

在那年代,教會界都認為上網會帶壞年輕人,也認為「傳福音的果效——在於每年能呈報帶了多少年輕人信主」,所以不太能接受用網路做福音工作;特別是隔著螢幕關心人,沒有即時的回饋,無法直接看見福音的影響力與果效,所以培訓傳福音的義工沒有有成就感,只有挫折感,就不容易穩定服事,整個網路福音機制也難以穩定發展,比較由基督徒的大專義工自行發揮摸索,所以陪伴品質良莠不齊;直到創站中期,整個輔導機制才建立得更完善,從培訓到義工經營,我們也開始陸陸續續收到網友的回饋,許多人開始分享他如何因為哇咧而信主,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有人在痛苦時正好看見製播的福音動畫,裡面的配樂就是他信主的敬拜歌,神藉此對他說話軟化了他的心,讓他願意重回教會。後來我自己在網路上傳福音的經驗,也大概發現需要陪伴未信者四年左右,才能結出果子來,而且往往從這些信主的故事裡,我發現撒種的重要,當收割時,撒種與收割的真是同得喜樂,那都是上帝的工作,傳福音不能強求付出就要立即的果效;這讓我在其中學習到,專心事奉神的重要,只要先求神的國,神真的在許多困難上一一開路,只要人心願意擺上,神的恩典夠用。
 
服事現場的衝擊

做網路工作,真的很像是幾名新手在海上航行,大家手忙腳亂熟悉船隻運作,終於我們把帆升起來,也懂得順風而行,才正準備要享受海風徐徐,突然間就風雲變色,嚇得人驚慌失措,再度陷入一片混亂中,在當時第一波讓我們覺得要滅頂的大浪就是無名,所有的程式、美工人員,都要緊急重新學習新的程式語言(從html進入css模組化),每兩年要進行一次改版,讓網友滿意度盡量不要下降,要提供接近業界的服務品質,但這對小團隊實在非常吃力,並且同時也需要產出內容,也要進行福音策略的研發,都是使用相同的人力,服事繁重自然摩擦也多,團隊共事的五~十年間,我們花了很多時間調整溝通方式,重新劃定職權分工,漸漸度過第一次危機。
 
接下來第二波大浪就是臉書,臉書迅速發展成上千人的公司團隊,不但能即時更新的各種新程式,還有自動化數據追蹤,我們曾經再試圖改版追趕,但是也意識這已經不是追趕的問題,網路已經發展到細部分工,我們那個以小搏大的時代過去了!因為更專業代表了需要更多人力,更多的資金挹注,才能同時推出跨平台使用的網站服務,並且會員紛紛流失,因為使用者再怎麼認同網站理念,在使用介面無法直覺化的種種限制上,還是會選擇更好用的介面。這是現實的無奈,同工們有創意,也有願意面對挫折的心,我們試圖一起自學國外新的腦力激盪模式——「使用者故事」,嘗試發展行動 App,但是發現最大的困難是程式專業人員的委身,受限福音機構有限的薪資難以招募新血,外包製作的報價又是天價,使得哇咧新形態的改版進度緩慢。
 
危機也是轉機

一直調整心態歸零在出發,大概是網路工作者的宿命,如果聚焦於挫敗上,大概只能停滯不前。哇咧團隊開始更重視扎根在神的話語上,調整對事奉的態度,我們接受事情永遠做不完的現況,但是更意識到如果沒有連於神的生命,成為彼此相愛的團隊,就偏離了事奉的本質,這也是福音機構的危機,太過以事工成效來評判神的同在,那就會著眼解決眼前一個個危機,而忘記求問神要帶領的方向,於是我們開始有核心組長會、團隊的查經靈修,也有自發性的禱告會。
 
近幾年哇咧嘗試臉書粉絲團、IG(Instagram)的經營,透過現有的工具,我們仍然希望不斷接觸年輕人,我們也發現多年累積的經驗,讓團隊還是有一種敏銳度與創意能力,能知道推出什麼樣的企劃,是能讓年輕人有共鳴,回應到他們內心的需要。
 
在許多嘗試下,目前最成功的幾項策略是 YouTube 的趣味短片,每年都會推出系列主題,探討情緒、腦補困擾、人際關係、挫折忍受力,都吸引許多點閱次;而每週圖文搭配的「暖心語錄」,每月影響人數超過45萬人,今年也製作成21萬張書卡送往各校輔導室,得到很大的迴響。自今年起這兩個月也開始嘗試在每週三、五、六、日推出粉絲團一對一談心時間,直接關心60位孩子(當中有許多來自東部、南部偏鄉地區的孩子),哇咧總幹事林愛翎曾經說過:「青少年事工特別重要,又尤其難做。與其說從事青少年網路福音工作,不如說是不斷找到與青少年溝通的方式。」
 
其實,網站不能單純只停留在線上,就像許多手遊要舉辦粉絲見面會,目的是透過活動回饋死忠會員,讓他們感受到被重視,才會對網站有歸屬感;哇咧多年前就開始舉辦網友見面會,一開始是以「福音茶會」的概念來包裝,但是我們發現許多從未接觸過教會的青少年初次踏入教會,需要更循序漸進的引導,才能打開他們的心房,所以我們多年來不斷改良摸索福音聚會的形式,而這樣的經驗也漸漸發展成熟,我們開始搭配網站推出主題活動的影音內容,研發了「實境遊戲」,藉由福音切入點、情境設計、角色設定,解謎競賽的包裝,用「搭橋」方式,一步一步帶領青少年走到信仰那一端。如今形成廣受青少年歡迎的大型活動模式,哇咧也開始跟許多其他的青少年單位合作,在城市、偏鄉地區的教會或社區舉辦,一年可以接觸上千人。
 
而網站上為青少年設計的活動、心測、影片,都有很好的福音切入點,幾位帶團契經驗豐富的同工也開始投入製作,將網路活動研發改寫成「教案」形式,經過六年的時間,目前已經推行到第四冊,搭配教育性的桌遊,我主負責教案撰寫編輯,一路參與的過程,看見神一點一滴的開路,我們盼望福音的影響力可以不只侷限在線上,是走進教會,也能成為青少年輔導的助力。
 
我想以上都是哇咧下一階段轉型定位前,持續的尋求與嘗試,始終不斷摸索前進,不需戀棧成功,這大概是基督徒網路工作者的使命與挑戰,因為我們看得見趨勢不斷演變,使用者網路習慣變化極快,想要確保長久的「成功公式」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一方面服事心態需要不斷對準神,才不至於在每次挫敗中心灰意冷,另一方面也需要保持開放態度,接受推陳出新的網路世界,並且傳遞負擔給新一代的網路工作者,期許神興起接棒者。
 
當前網路趨勢觀察與因應

在今年青少年網路使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部份的青少年上網都在看 YouTube 影片,其次是玩遊戲與線上聊天,而他們最常抒發近況的地方是臉書與IG,他們通常因為臉書有太多認識的人,而將真正的心事發布在IG上,僅與要好的朋友分享。
 
走過網路匿名制到實名制的時代,從文字到影像,從長篇文到直播隨意閒聊,人們更隨意的使用資訊散布的便利性,也更喜歡膚淺直覺化的內容,所以新世代的思維方式已經全面性的被塑造為「感覺思考」,依序為先感受、再行動、最後思考;年輕人不容易有主動自發性的思考,長遠地影響是在網路過量資訊中,憑感覺照單全收,我想這也是內容農場網站(註2)大量興起的緣故,許多無意義的娛樂文、似是而非的假新聞,會在同溫層不斷轉分享;而另一種趨勢則是 YouTuber 或直播主的興起(註3),除了好笑有親和力之外,人們更容易因為喜歡該 YouTuber,而認同他所支持的議題,所以怎麼幫助年輕人建立分辨查驗能力,在這世代也顯得日趨重要。
 
當我們想創造話題或活動,吸引年輕人時,有效的模式應該是先引發興趣,先有感覺,再透過體驗與動態遊戲,最後才能延伸至思考層面;而我認為這是教會在青少年「信仰教育」的新使命,原有的講道模式在注意力不集中的時代,更難進入人心,我們要先啟動年輕人的「感覺」層面,但又不能只停在感覺,接下來的「相互對話」與「獨立思考」,都是幫助他們在行動中增加信仰內涵的重點,但也考驗傳道人與輔導面對多元思考的回應能力。
 
以我自己牧養年輕人的經驗觀察,當教會使用line群組傳遞消息,特別是對公共議題,如同婚......,年輕人特別容易反彈,但是他們選擇消極抗議,不會公開表態自己的意見,卻失去穩定聚會的意願,他們隨著感覺而行動,沒有勇氣發問,可能也無法分辨真理或提出完整論述,往往都是在一對一的關懷與分享中,因著信任關係,年輕人才會慢慢開口說出自己的困惑,以及對教會的不滿,此時輔導才有機會幫助他分析、澄清自己的觀點,並給予回應,解開一些因情緒而產生的誤解,我想這是教會輕易使用網路轉分享,卻缺乏完整解說與宣講,要特別小心之處。
 
結語
 
網路時代來臨,教會也隨之有不少改變,大型教會有自己的 App,直播敬拜、禱告會,小型教會也善用 line 群組聯繫會友,一起查經、代禱關懷,這都是拜網路帶來的便利,也帶來一些危機;網路容易給帶領者、同工一種錯覺,似乎會友常在網路上保持聯繫,他的生命狀態就健康良好,情感支持就足夠,往往直到出現問題,我們才意識到信徒的群體性不夠凝聚。我自己也一直使用網路關懷義工、帶人信主,但我也同時確信人與人的見面溫度是網路無法取代的,即使是一對一的帶領,只要定期見過面,都能透過網路加溫,但是如果期盼深入的牧養,我認為還是要搭配見面的聚會;
 
人們在使用網路時,他們既想突出自我,又想與大多數人情緒共感。雖然我們都認為自己是主控方,透過使用網路來放鬆心情、滿足娛樂,但是我們也在其間迷失……網路能提供許多假象,滑手機看見許多朋友發文,在 line 傳送一些表情貼圖,我們就誤以為跟人有充分的連結,但卻缺乏深度支持性。在 PPT 看見熱門話題、公共議題,我們熱切參與討論回應,就以為自己已經採取行動。我曾經與常轉分享文章的大學生聊天,想跟他討論他才張貼的文章內容,他卻發現自己啞口無言,看過即忘顯示了他有資訊不足的恐慌,看似大量閱讀卻沒有真正吸收反芻,但也是拜網路所賜,我們更能清晰顯明彼此生命狀況,網路連結了教會與生活,只是我們在其中要如何意識,將信仰活得整合一致,又能在其間發光作鹽,我想是所有基督徒的課題吧!
 
註:
1.黑歷史是常見的動漫用語,意思為「那些你做過的現在想起來會覺得羞恥的事情」。

2.內容農場,會針對「熱門搜尋關鍵字」用人工或機器製造大量網站內容,安插廣告,騙取點閱率。

3.台灣前十大YouTube創作者(YouTuber)頻道的全球累積觀看次數達20億次,約莫為台灣人口的100倍,影響漸巨。
同作者相關文章:
一個還沒說完的故事:青少年網路事工老哇咧求生記 (第 166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66 期 網路媒體(宣教):談網路文化、現象與需求 (28-33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66期  2018年  9月 網路媒體(宣教):談網路文化、現象與需求 166
本期主題:網路媒體(宣教):談網路文化、現象與需求
發行日期:2018/9/10
新酒裝在舊皮袋?「挑戰」或是「道成肉身」
網絡革命:宣教策略以外的考量
從Oh My God到摘星計畫
從印刷到數位:新教文明「五百年來第一戰」
網路帶來的多譯本時代與原文讀經運動
E世代ê網路福音事工
一個還沒說完的故事:青少年網路事工老哇咧求生記
布農族山羌先生貼圖的故事
長老宗與天主教會在巴黎巧遇
芬蘭 極光 旅人
穆斯林的多元面貌:與留台馬來穆斯林的相遇
我如何成為網紅?
《陳夫人》小說台語漢羅版ê緣起
李高安義長老略傳(下):最重要的是「愛」
從服事到陪伴
約伯記的精華(上)
重尋脆弱:讀《脆弱的力量》有感
行動靈修營心得
2018年大專行動靈修營心得
重新擁有受造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