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的力量》這本書在談人們唯有展現脆弱的力量,才能在這個匱乏的文化中克服自卑、接納不確定性、肯定自我價值,全心全意地投入在這世界中。脆弱可以轉化我們的生活、伴侶關係、親子關係,還有職場文化。作者布芮尼.布朗 (Brené Brown)是長期研究脆弱、自卑、價值感的學者,在2010年因一場TED演講而爆紅,主題就是「脆弱的力量」。她將十二年的研究成果集結成這本書,內容豐富多元、故事吸睛,頗能給庸庸碌碌卻找不到自我價值的人們一個新的眼光,重新檢視自己的生命。
匱乏文化:永遠不夠……
在第一章〈永遠不夠:檢討「永不知足」的文化〉,作者指出我們都處在一個「匱乏文化」中,我們常以「永遠不夠」這個關鍵詞造句,例如永遠不夠好、永遠不夠瘦、時間永遠不夠……等。匱乏文化呈現在三種面向中,分別是自卑、比較、抽離。覺得自己不夠好、拚了命地與人競爭、自我封閉忽略自己的情感,都是匱乏感的表徵。然而,匱乏的相反不是「給你很多」,而是「全心投入」。作者提到,「匱乏文化的最大傷害,是讓我們覺得自己不夠好,而不願接納自己的脆弱和不安,失去自信參與世界的能力。」因此,要全心投入地生活,就必須承認自己的脆弱、並展現脆弱的力量。
什麼是脆弱?
然而,我們常先入為主地視脆弱為負面用詞,而不去正視它真正的意涵。因此,作者在第二章〈破解脆弱的迷思〉為大家撥開雲霧,重新了解脆弱的意義。最常見的迷思就是「脆弱等於軟弱」,但作者認為,脆弱無所謂好壞,而是「一種不確定、沒把握,又冒險的感覺,同時也是一種情緒衝擊」。簡單來說,脆弱給人一種赤裸的感覺,是所有情緒和情感的核心。用心地去感受,就是展現脆弱,例如:提出不受歡迎的意見、向太太求歡、說出「我愛你」、嘗試新鮮事、等待癌症檢查的結果、承認自己害怕、帶男朋友回家見爸媽、開口求別人幫忙、相信自己的信念、陷入愛情。上述這些感受都不是軟弱;反之,接納脆弱反而使得自己更有勇氣面對自己的人生。當我們不承認自己的脆弱時,反而更容易受傷。
自卑:我不好,所以不值得被愛
在第三章〈瞭解與克服自卑(又稱「打怪練功」)〉,作者指出克服自卑是接納脆弱的關鍵。自卑的核心在於:我們認為自己不夠格、不夠好,才無法被愛,進而失去歸屬感與連結。作者也特別區分「內疚」與「自卑」的差異,內疚是產生「我做了不好的事」的念頭,自卑則是產生「我不好」的意念。然而內疚卻是正面的,能讓我們做錯事時產生有意義的改變;但自卑是負面的,因為相信自己沒有價值會中斷連結,進而與暴力、成癮、憂鬱、霸凌產生密切的關係。
在研究的過程中,作者也發現男性與女性的自卑大綱不太一樣。女性的自卑大綱多為:外貌被要求完美、被別人的母親品頭論足、無法掌控一切、在家或職場都不夠好、正妹都在笑我、維持「渺小、甜美、安靜、端莊」;男性的則多為:失敗、軟弱、自己有缺陷、表現害怕、讓別人覺得我好欺負、被批評或嘲笑。
作者認為,要克服自卑,需要掌握四大要素。一、辨識自卑:找出相關的訊息與預期是如何引發自卑;二、落實批判性覺醒:檢視那些訊息和預期是否屬實,還是只是社會希望你成為的那樣;三、接觸外界:與支持團體分享,產生共鳴;四、談論自卑。然而,我們常常以逃避、迎合別人、或是以牙還牙的方式來面對我們的自卑,切斷與他人的連結。如果我們想要克服自卑,就要展現脆弱,並放棄「我們非得怎樣」的期待。
作者講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段話:「自卑是因為害怕中斷連結,怕自己不被愛,找不到歸屬感。當你記住這點時,就很容易明白為什麼那麼多中年人會把生活重心過度放在孩子身上,或者每週工作六十小時,甚至搞外遇、上癮、疏離。我們開始崩解,那些助長自卑的社會期待和社會訊息,讓我們無法充分了解自己。」或許從作者的觀察,被自卑吞噬的靈魂,也渴望被他人理解。
防衛脆弱
第四章〈防衛脆弱的武器〉中,作者提到我們常用打預防針、完美主義、自我麻痺來防衛脆弱。打預防針就是過度悲觀,認為如過事情往好的方向發展一定有什麼不對勁,而失去感恩與喜樂的片刻時光;完美主義講求不健康的成長與卓越,以迎合他人的想法來定義自我價值;自我麻痺是會竭盡所能地抓到東西來紓解自己的焦慮,短暫地擺脫孤立與無力感。展現脆弱的力量,要悉心看見每個喜樂的平凡時刻,學習感恩、珍惜自己所擁有的;要欣賞自己的不完美,對自己說「我已經夠好了」,無須滿足任何完美的期許;要洞察、改變使自己焦慮的行為,而非想辦法舒緩、管理焦慮,並重新尋回愛與歸屬的連結。
職場與教養中的脆弱
第六章〈破壞性投入:讓教育和職場重新人性化起來〉與第七章〈全心投入的教養法:放膽去做孩子的榜樣〉則分別提及在職場與教養上要如何重視脆弱的力量。作者提到,領導者應要營造一個把不安與尷尬「正常化」的環境,也就是告訴工作夥伴學習、成長本來就是超乎預期的,必須要敞開心胸接收各種可能性,並積極投入。作者也用一系列的話語來檢視一個團體接納脆弱的程度:「我需要幫助」、「這是我的感覺」、「我想試試看」、「我願意負責」、「我支持你」、「你能教我怎麼做嗎?」、「我不認同,但我們可以談一談嗎?」。
在提到教養孩子的部分時,作者認為:「我們自己是什麼樣子以及我們投入世界的方式,比我們對親子教育的了解,更能預測孩子未來的發展。」沒有完美的教養法,重點不是「我的教養法對嗎?」而是「我是否有做到孩子的榜樣?」身教大於言教,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展現脆弱,對孩子展現無條件的愛,並在他們受傷的時刻陪他一起哭泣,就是陪他們一同建立自我價值、面對掙扎、培養勇氣。
何時軟弱,何時就剛強
保羅曾在哥林多前書十二章9~10節做出非常美的信仰告白:「他對我說:『我的恩典是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耀自己的軟弱,好使基督的能力覆庇我。為基督的緣故,我以軟弱、凌辱、艱難、迫害、困苦為可喜樂的事;因為我甚麼時候軟弱,甚麼時候就剛強了。」若我們帶著剛強的面具,假裝自己沒有受傷,其實無法將內心騰出空間讓上帝的愛傾倒進來;反而,在人最脆弱、最赤裸、最不堪的境遇裡,我們更能看見上帝的恩典是何等珍貴。真正的剛強,不是無所畏懼而遍體麟傷;而是擁抱自己的不完美,並從神得到繼續向前走的力量。
結語
全書深入淺出、用字清晰,使人不斷在文本與生命間對話,給予平靜又充實的盼望。再者,作者不會很快提供解決方法,而是從定義詞彙、抽絲剝繭地描繪情緒,一步一步帶人思考,可以使人抓到核心而非盲目地追隨方法。然而,若要更進一步檢視自卑、落實批判性覺醒,就必須要有社會學的視野輔助。亦即,反思、批判那些被大家視為正常卻不合理的期待、制度,並意識到我們都深陷在結構當中。如此一來,才能更深地找到自卑的來源,並有效地找到方法面對它。
作者說道,「你無法選擇逃避脆弱,人生本來就是脆弱的。」我相信,擁抱自己的脆弱,可以帶來不一樣的人生。脆弱,訴說著人生的酸甜苦辣;也因為我們擁抱脆弱,所以更加剛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