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般家庭無異
帶著我的主觀想像開始閱讀《媽媽,琦琦,和她們的女兒》這本書,以為會讀到許多同性家庭的糾葛,以及面對社會所感受到的張力甚至是傷害,但內容卻跟我的想像有落差。讀著讀著,心裡不禁冒出一個念頭:這不就是一個尋常的家庭嗎?一個認真面對彼此的家庭,在每個日常中理解愛,同時也一起實踐愛。
常人對彩虹家庭的疑惑
《媽媽,琦琦,和她們的女兒》,故事主角是2個在異性戀關係中出生的女兒,加上媽媽及她的同性伴侶琦琦所組成的彩虹家庭。對於「彩虹家庭」,我們有著各自的想像,也覺得這樣的家庭必有其特殊性!光是「兩個媽媽」或「兩個爸爸」就會引起許多的疑惑:該怎麼稱呼?怎麼分工?會不會影響孩子的性傾向?尤其在同婚專法通過後,學校的場域必然有彩虹家庭的孩子,他們要如何面對同儕間可能衍生的訕笑、偏見或歧視?老師又會如何處理?
從「人」出發
書中的太座--媽媽,從不以「性別」去框架一個人,反而從「人」的角度,去認識人的靈魂;而琦琦也在肯定「神是愛我的」這種信仰經歷中,重新以「愛與自我欣賞」建構自我認同,進而讓過去貼在自己身上的負面標籤紛紛脫落。因著兩個媽媽內在穩定的自我認同,以及堅定的態度,平靜且安穩的陪著孩子們解開種種疑惑,因而造就了在彩虹家庭中,仍舊自在、自信的兩個孩子。在這個家庭中,「喜歡和這個人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事。
走在內在療癒與無櫃之路
書中提到內在療癒的篇幅很多,而這些內在的歷程成為踏實的基底,支撐著這個家庭的每個人。這些述說的歷程也是本書的特點,無論是在親子關係、伴侶關係,以及面對這個環境對同性戀的「指指點點」,兩個媽媽梳理這些過程,在看見彼此的靈魂狀態下,她們一起走在愛與療癒的自學課中。
「人,一開始是沒有櫃子的」,這個家庭也走在沒有櫃子的道路上。不斷的自我對話,真實而不需要偽裝。身為療癒師的媽媽跟琦琦,接住彼此,也接住孩子的困惑,並視生命為一份互相祝福的大禮。如同琦琦在書末所說:「同志族群要帶給世界的祝福,是鬆動性別框架、與觸動人們重新思考家庭的本質,於是我能夠不卑不亢地展現自己,讓非主流性傾向的朋友,也能意識到自己是個禮物,是個祝福。」這也是我閱讀這本書的感受,在社會上以「櫃子」來分類正常與不正常的傷害中,這個家的故事卻告訴我們:「在愛裡,我們都是一樣的。」只有在歧視中,我們才會被歸類為怪異,被推進櫃子裡。
一樣的人、相同的家
同婚專法通過後,對教會界來說,這是一份慎重的邀請,讓說著「神愛世人」的宗教,真切的看見眼前的每個「人」,跳脫分類的狹隘視野,轉身看見上主創造中,彩虹的多元與美好。每個家庭都有其獨特性,無論是彩虹家庭、單親、雙親、隔代、新住民,這些都是家的多元樣貌,但也一樣都是家:一樣的人、相同的家。
在「愛」中連結,成為家人,這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