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氣試驗所(以下簡稱試驗所)是一間位於台中的獨立教育工作室,由我和太太恩榕經營,主要以木工、科學、科技和實作帶領學生認識物理世界。試驗所致力於研發新型態的教學方式,以知識本身的魅力吸引學生探索、體驗勞動,進而讓學生從中得到學習的成就感。我們希望試驗所的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用創意、執行力、思辨與溝通能力面對未來的世界。
什麼是實作教育?
說到實作教育,大概都會提到STEAM/STEM教育或Maker創客教育。STEAM的五個字母分別代表科學(S)、科技(T)、工程(E)、藝術(A)、數學(M)。這個理念在於,當一個人在創作一個專案,不論是產品、藝術品、科學實驗或是各式原理的展演時,都必須跨越不同的學科知識來完成。我們用專案驅使學生成為研究的主導者,學生為了完成專案,就要學習並整合不同領域的知識與能力。
例如在「機械駭客」系列課程,學生被期待要設計一個多關節的機械手臂:計算各連桿長度是否足夠夾取物品,並預估擺動的範圍,是幾何數學範疇;研究伺服器拖動連桿的動作和連結位置用到槓桿原理,是物理科學範疇;研究夾具接觸物品處的模樣,用什麼材質才能夠夾穩,還能適用各種形狀,是工程的範疇。這堂課我們只用伺服馬達控制器,來個別操縱每個關節的運動;若把伺服馬達接上控制版,寫入程式,用程式來自動驅動手臂,也算把科技加入課程中。
我偶爾會和學生討論「學會」和「擁有能力」的差別,其中一個結論是:「學會」能用選擇題考試及格來認定,但選擇題很難判斷出一個人是否「擁有能力」。實作教育的存在,必須讓學生學「會」一樣技術或能力,駕馭它,結合其他學過的事物,創造出過去未曾想像過的東西,並能以此為樂。試驗所的目的不在幫助學生把所有知識從「學會」升級成「擁有能力」,而是幫助學生經歷「擁有能力」的經驗,進而知道如何具體實踐。
為何進入教育界?
一年多前,我在中部一間大型自行車廠擔任設計師,我所設計的腳踏車,是我不吃不喝整整半年才買得起的售價。雖然工作很上手,但邊畫著即將上市的腳踏車,心裡卻納悶:世界真的缺這一台腳踏車嗎?我後來決定離職,在離職表單的離職原因欄填下「投入創客(Maker)教育,讓台灣的明天更好」。我深盼我的工作能與社會對話,並能肯定地說:「這是很重要的工作」。
我最擅長的事情是在工作室裡敲敲打打,用木頭、塑膠和金屬創造各種有趣的玩具、家具和工具。我做過規模最大的作品是一台機械動力的3D列印機——Z Machine,整台機械用鐘錶機械帶動,以齒輪運算,列印出數學圖型的瓷器。
我深深享受於創造的過程,學習到各種工程知識和創意方法。我認為被職業分工化、被重複性工作和考試填鴨、被流行文化定義美感的現代人,都需要機會,再次發現自己也能享受於勞動與創造之中。
回應社會議題和對話
這些年我認識一些實驗教育和在家教育的孩子,他們長時間被引導、對話和玩樂,擁有很強的思辨和對話能力,可以指出大人論述的盲點,規劃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目標,用成熟的態度和技巧待人接物。這讓我驚醒:傳統的學校教育真的能帶給孩子豐沛的學習場域與引導,使他們有能力去面對未來的挑戰嗎?
「當重複性與勞動力的職業漸漸被A I和新科技取代時,孩子們需要的是創意和活得快樂的能力。實作的課程能成為我們與孩子一同探索世界的媒介,比起傳統課堂必須用考試與分數驅使學生學習,實作的成果能直接成為學生的學習動機。久而久之,學生也會越願意投入心力,在實作過程中深入探究其原理與技術。」在一段時間的沉澱與整理,加上傳道書的啟發,我才得到這個有意義的結論。
「如果上帝賜給人產業財富,讓他享受,他就應當接受並享受勞碌的成果。這是上帝的恩賜。」(傳5:19)上帝創造人的勞動原是一個祝福,但孩子在他們最主要的勞動——考試和預備考試中,無法享受其成果的原因是:考試和預備考試的勞動結果是成績,只有少數學生享受其中,多數學生難以從中得到成就感和滿足感。聖經肯定「勞動」不只是人為了生存而不得不完成的討厭差事。試驗所也肯定「勞動」,我們讓學生在三小時的創作後靜下來,看著自己完成的進度和學會的能力(或許實作結果不一定滿意,可能是搞砸了),就像創世記中上帝歇了一天的工,看著所造的一切都甚好。創造真實的學習世界,在研究中自得其樂,這是試驗所很重要的教學理念。
創業過程
我們在創業的前半年,學生群和開課模式尚未穩定時,仍邊兼職做設計案和木工,邊規劃試驗所的計畫。當時,教會牧師請我在教會附近的國中社團教課,我因此有第一次且長達10週的帶狀課程,和社團20位學生展開不同於考試制度的學習之旅。
我用一整車的工具材料,讓學生用石膏塊和砂紙練習美感塑形,再配合樹酯和矽膠翻模,給學生學習模具工程的觀念,打造出自己專屬的寶石吊飾。我也帶學生用PVC水管做「空氣壓力投射器」(俗稱空氣砲),以及各種造型、重量的砲彈,完成後帶到操場實驗並記錄,最後再和彈道模擬軟體比對。我和這群學生,脫去學科成績的纏累,與豐富的知識、熟悉或陌生的材料相遇,或許,在某些時刻,學生說不定也與自己的熱情相遇。
我從社團課得到的酬勞,雖能稍稍減輕經濟負擔,但得到更大的效益是:和學生一起實驗自己設計的教案、課堂上學生或睡著或興奮或聽不懂或提出討論等活生生的回饋,都成為我在創業路上的養分。漸漸地,課程開發的工作被轉動起來,每次學生在課程中玩得不亦樂乎,我們也跟著興奮,一組又一組連自己都想參與的有趣教案就此產生。試驗所開工8個月後,小小6坪的空間已經被我們利用至極點,收納、操作空間甚至動線安全都有很大的問題。我們後來很幸運的找到一處租金負擔得起的地方,也很恩典的有朋友一起來油漆、配電、修改裝潢。這個創業工作,說實在沒有財力資本,我們這對年輕的新婚夫妻,就把身上僅有的存款、時間和想法往坑裡一丟,開始冒險。
信仰的提醒與帶領
我們創業經過入不敷出的半年,靠著結婚時的親友禮金撐到最後。當財庫快見底、即將轉虧為盈之際,我們不斷受到親友的幫忙、資助、介紹、交流,也一再被提醒,我們是靠恩典才得以存活。
當我們偶爾遇到理念與經濟利益互相矛盾時,像是:該不該為了服務特殊狀況的學生,而放棄招收更多學生的機會?要不要投入開發無法回本的課程?回想當初鼓起勇氣踏出這一步的初衷,是要尋找上帝在我們生命中的呼召,用上帝所給的各種能力,來服事祂與委身這塊土地。以信仰跟隨耶穌作為試驗所的初衷,幫助我們在決策中做出堅定與正確的抉擇。
試驗所的走向
試驗所大部分的課程因為時間長、師生比高,課程價位相對高;來上課的學生大多來自文化、經濟優勢的家庭。雖然服務富人非試驗所的初衷,但確實是我們目前的限制。因此我們刻意在規劃課程和營隊時,抽離「奢華」的元素,在教案中引導學生看重勞動,彎下腰拾起麻煩卻樸實的事,對作品和生活負責,並和學生討論身為人的價值與意義。如果這群相對較幸運的孩子,能夠因為實作的過程,累積更樸實與真誠的合作經歷和人際關係,更深刻和謙卑地認識土地與社會,或許能讓我們在這件事上的遺憾少一些。我們真心希望,我們所規劃的每個課程,能帶著學生走出工房,走入城鄉,認識環境與社會,打開他們因富裕而被過度保護之外的真實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