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了,這代表戴口罩生活已經將近半年,我們在台灣還能正常的生活,實在感謝上主與政府的防疫團隊。如今唯一沒辦法自由安排的,就是出國旅行,但不少各國網友紛紛拍下宅在家模仿搭飛機旅行的畫面,透過網路傳給世界各地的人看,COVID-19無國界,網路亦同。
普世也是無國界。本期主題「跨/越.界限」,主要在談大家對普世的認識與經驗。〈一位原住民青年的普世省思〉Ispalakan Umav指出,不是現場有很多不同族群的人,或是我有很多外國朋友,就是很普世。許多人誤以為英文好就可以參加普世活動,林書弘在〈長老青年參與普世的挫折與困境〉整理出長老教會青年參與普世活動後的難言之隱,讀者讀了就會明瞭。Qelen Zingla在〈我們的排青,我們的普世〉提到,排灣中會有系統的培育普世人才,並訓練青年在生活中落實基督彼此相愛的普世精神,令人相當佩服!〈冬山教會的在地普世行動〉鄭忠仁分享冬山教會長期關懷新住民媽媽及其子女的故事,普世即在地無分彼此。〈跨/越.界限〉飛去北海道當宣教師的Divan Suqluman,長期與當地愛努族人建立關係,才慢慢得到他們的認同,有機會對他們做見證。普世的多面樣貌,就跟連振翔〈你們說,普世是什麼?〉一樣精彩。保有對文化的敏銳度和尊重,是鄭寶強在〈再思處境化神學:跨/越界限〉所強調的。
這些作者的分享,十分符合一位《新使者》編委所說:「普世是跨過文化或邊境、越過國境或群體;因著基督的慈愛,使人們得以合一;越過彼此的框界,跨過自己的制限;以信仰的行動力,使福音鐘聲換新;看見更廣的世界,認識更深的本地;一股不停歇的運動,跨/越.界限。」
另外,陳逸凡在〈遇見永遠的家人〉推薦同為長老教會青年曾如芳所寫的《友無國界》這本書,或許會推翻我們對普世的刻板印象。兩篇由胡宜芳、許台立所寫的「成長部落格」專欄,他們都是因為興趣所致,分別走向自己所喜愛的日文與魔術世界。伍梅芳、陳姿羽這對母女,在「信仰生活」專欄分享她們從印尼移民來台灣的故事。透過廖安惠的文章,我們得以認識在普世教會中為台灣努力發聲的張瑞雄牧師。
最後,在COVID-19疫情期間,盧啟明和羅光喜各站在歷史與聖經的基礎,帶讀者用信仰面對後武漢肺炎時代。防疫期間,我們可以在家用「母語葡萄園」專欄,學習這期的台語和布農語。若疫情繼續 0,邀請讀者跟著「教會@在地」,出發去雲林圳頭坑教會和台南歸仁教會小旅行。若讀者有較長的時間可以運用,或許google一下微客協會,安排一場國內或國外的志工服務,也會為彼此的生命增添不同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