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75期 馬可福音
字級調整:

特稿
將學說作為教導的反思
教會內的學說若不加思考明辨,則有道無理,信仰觀念容易偏差。
關鍵字:
作者/梁穎誼 (台中改革宗恩約長老教會會友,逢甲大學風保系助理教授)
作者/梁右典 (台北市木柵便以利教會會友)
前言
 
當今教會或基督教機構內教導性資源相當豐富,例如:靈修、門徒培訓、婚姻家庭、生活、理財、溝通技巧等;加上網路便捷,若信徒想找感興趣的課程,不僅比以往方便許多,豐富的資訊也能帶給信徒更為多元的思考。這些現象都是好事,但本文想針對以上現象提出反思。
 
日益盛行的學說

某些課程確實有深度與內涵,但很少講員會把它提高到「真理」的地位。例如:成人主日學的各類課程,除了查經、研經,很少人會說,某論點就是真理,至多就是講員認為某觀點符合聖經。也就是說,這些教導我們通常當成一種從聖經出發的論述,但不會視為是「上帝的話」。試想,幾百年前的韋斯敏斯德信條、或更具權威性的使徒信經,也不能完全逾越聖經的地位,何況是現代所發展出來的論述!本文暫將這些教會現代課程或講道的論述內容稱為「學說」。
 
如何判斷學說是否助益

當代教會某些學說甚至成了氣候,形為一種思想風氣。既是學說,就必然有其長處與短處、嚴謹與鬆散。筆者不贊成每個學說都是有益的這種說法。相反的,筆者認為有好壞、高低、是非、黑白之分。就如書籍一樣,有內容豐富、嚴謹的精品,也有內容零散、論述混亂的劣作。
 
舉例來說,某些學說強調靈修要遵從以下步驟:讚美、朗讀特定經文、使用寫好的特定禱詞、找出感動的經文等;並詳列時間安排及操作方式。總體看來似乎是一套標準作業流程(SOP)。這類靈修觀念有許多可討論之處。首先,在筆者看來,聖經較少在靈修方面說明外在操作與方法,彰顯的是總體觀念的論述,闡明基督與人的關係,描述以心靈與誠實為本的禱告。若太過強調外在的形式,而忽略信徒對聖經總原則或各處經文的理解,則顯得本末倒置。清教徒的靈修觀與SOP式的靈修明顯不同。其次,從工業到行銷領域,大量使用SOP。它確實帶來減少時間、企業營運成本以及容易獲得既定目標的好處。然而,由於它強調執行精確、減少思考時間、填鴨式的思維,相對的就會抑制創意、思考與無意識的養成必須服從的思維。這與竭力弄懂聖經的意思,反覆思想,並從中努力實踐信仰的默想觀念背道而馳,這是值得思考的地方。最後,上帝對於每個信徒都有不同的帶領,某些信徒覺得不錯的方式,不見得適用於其他人,有時還會有反效果。
 
學說在教導上,不論在工作、學業、家庭等方面,大都不離如何與上帝建立合祂心意的關係。然而,筆者發現學說容易落入SOP的操作模式。上帝與每個人的關係,是聖靈在當中動工,是上帝的奇妙作為,叫我們常常得以在上帝面前省察自己的心思意念。學說是給眾人一個操作方式與說明規則,但終究不能SOP化,這是教會推行時最須注意的一個環節。
 
五個條件的反思

一個學說是否為好的思想,縱貫古今歷史來看,大約有幾個條件:一、經得起時間考驗。不同時代的人檢驗過,認為有其重大意義。二、有公開的專業審查。這也是學術期刊的作法。一篇學說、理論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登上好的期刊,而是需要經過嚴格的同儕匿名審查,反覆修改才能刊登。三、能夠反覆批判,面對種種回應能夠站得住腳。
 
回到現代教會內的學說,若某學說很有用,應用上很有效,朋友大力推薦,該學說則容易受到歡迎,大家就會在網路群組上廣傳。然而這些課程已非屬個人言論,而是在「教導」的層次上,因此應更嚴格受檢視。筆者發現較少人會從前段所述的三點去分辨某學說。或許有人會說,若每個學說都要檢視、討論、再經時間考驗,那教會的工作不就寸步難行了?這樣的顧慮確實有道理,但筆者也要提醒教會,如果不這麼做,教會可能就會被混淆的思想與特定的意識型態趁虛而入!而且聖經也如此教導我們(來十三9;提後四3~4;約壹四1)。筆者認為,後者帶給教會的問題,會比前者更難處理。
 
或許有些學說,有些信徒覺得很好,想急迫去推廣與應用。若要求他們等待,經過時間考驗再採用,這樣的要求似乎過於苛刻,也會讓信徒心冷、卻步。本文提出幾點改善的建議。
 
一、同儕審查的機制

對於提出學說的人,是否可以將自己的想法,投稿到同儕審查的神學刊物上?若符合聖經,評審們也會同感一靈,給予適當的建議,這豈不是一件美事?
 
二、建立思辨管道

基督教界甚少有關於思辯的媒介、刊物或論壇。思辨類的文章也不容易在基督教報刊看到,最有可能的地方就是在期刊內。然而,一般信徒若非在做研究,應不會把翻閱期刊作為常態。基督教報刊、雜誌還是提高信徒思辨能力的有利管道。
 
三、學說監督的自覺

提出學說的人,有責任指出自己學說不足的地方。就如學術文章中,必定有它的研究限制,不太會無懈可擊。對信徒來說,需要思考該學說的優、缺點?適用的情境為何?這樣才可以形成一個有效的監督,就如教會信徒對於牧者在講台上的監督(林前十四29)。
 
四、整體論述的嚴謹

學說的提出人,可適當引用歷屆聖徒及神學的論點。基督教發展已兩千多年,不太可能與現在的基督教思想脫節。若目前新的學說標新立異,自成一格,完全無法與之前的基督教思想對話,則很難令人信服。目前很多學說,在神學、歷史的架構討論下,有些格格不入;或許學說立意良善,但是缺乏引述,在整體論述的嚴謹性會較難以讓人信服(註1)。
 
五、學說討論的空間

在台灣,我們常看到許多特會、培靈會,目的是幫助信徒的靈命有所成長。但對於在悟性上想要成長的信徒,可能需要更多幫助。筆者聯想到學術研究上常舉辦大大小小的研討會。許多的研究都會被公開發表,接而被評論與辯論。平時看似沒問題的研究,或許就被點出許多的漏洞。同理,基督教的這些學說,是否可以用類似的方式來進行檢視?或許可以舉辦信仰論壇,鼓勵各學說的教導者來參加,也邀請牧者一起來討論,信徒也可以從旁觀察學習。就好像是使徒行傳十五章所提的耶路撒冷辯論大會,當時辯論的議題是割禮是否為必要?辯論的結果則讓使徒、長老及全教會都達到共識(徒十六22)。整體來看,辯論在這結果中起了關鍵作用。或許,我們不需要大張旗鼓,像教會歷史一樣舉辦大型會議 (如:多特會議)。但針對現有日益增多的學說,基本的討論空間還是必要的。學說充斥種種似是而非的道理,信徒若不假思索的將各類學說囫圇吞棗,不僅會思想混淆,不利信仰成長,還會讓教會的牧者花費心力協助信徒釐清觀念。如果學說發表有受思辯訓練及嚴謹解經,那麼對教會的健全發展其實是有益處的。
 
若不好的學說形成風氣、思潮,有可能帶給教會流失信徒的不良影響。我們可以發現,當大部分的信徒都熱衷於某學說(或活動),教會內無形中會出現組織文化,並產生一定模式的生活、語言、習慣。若一些觀點不同或無法融入的信徒,他們就會被視為少數,受到同儕排擠。久而久之,教會內就會出現分裂的狀況,這是我們不願見到的。
 
結論

本文並不是完全反對現代教會內的課程、學說,而是想表達學說需要嚴謹論述、解釋,以符合聖經為準則。基督徒在態度上謙卑,在信仰上又能慎思明辨,更為一件美事,不是嗎?教會內的學說若不加思考明辨,則有道無理,信仰觀念容易偏差;但為反而反,處處批判,則會有理無道,驕傲的態度會蒙蔽雙眼,忽略了學說有價值的地方。將學說作為教導的反思,不僅要受到更大的關注,也要有更多的檢視。

附註:

1. 舉例來說,反合性經文(paradox)的讀經解經觀念,在聖經中俯拾即是。然而現今常見牧者專挑某一句經文解經並教導信徒,造成偏頗的情形。以最明顯例子作說明:我們認識的上帝,不僅是「上帝愛世人」(約三16),而且上帝也恨惡作惡的人,就如祂滅所多瑪、蛾摩拉即是(創十九13)。這讓我們思想:只談愛世人的上帝,是否周全?是否容易讓人誤以為聖經中的上帝,就是充滿愛,而忽略公義這一面向。又例如基督徒什麼東西都可以吃嗎?基督徒可以研究不同宗教嗎?都可以從反合性經文得到更深的認識,取得立論上的平衡。正因聖經經文,彼此看似矛盾,其實不相衝突。
同作者相關文章:
將學說作為教導的反思 (第 175 期)
將學說作為教導的反思 (第 175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75 期 馬可福音 (51-53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75期  2020年  12月 馬可福音 175
本期主題:馬可福音
發行日期:2020/12/10
給慢飛的基督徒讀者
泰雅媳婦觀察手札──邊緣的權力運作
走往門徒之路──從地方教會牧者看馬可福音中的門徒
一個永不結束的故事──馬可福音的敘事分析
你要不要作基督門徒?
耶穌潔淨聖殿(可十一15~19)與耶穌納稅給凱撒(可十二13~17)的社會修辭分析
從聖餐看上帝國文化的塑造
馬可福音書──十字架的起義
冒險的人生旅程
為愛而生
十架
夢想的起點──公路旅行
用五官體驗農村的滋味──草湖教會
信仰的掙扎
阿菁黑白畫
將學說作為教導的反思
防癆與委身:記黃珠心與謝綸的委身事工
唱歌吧!
「我名叫羣」——馬可福音五章1~9節的台式閱讀
在社青讀經營思考信仰心得
天國限時批
馬可福音講--个謙卑
謝緯生命樂章──紀念謝緯牧師/醫師別世50週年
母語傳承mú ngî chhôn siiǹ
機車環島看台灣
我信不足,求主幫助──2020福音隊心得
從外人的角度望向基督
集合吧!團契競技生死鬥
真光閃耀 勇敢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