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82期 好好生活
字級調整:

教會@在地
划向水深之處——鼓山教會於哈瑪星的深情百百款
李庥牧師用獨到的眼光點出打狗港的魅力所在!日本人實在很有眼光,以填海造陸的方法創造哈瑪星。
關鍵字:
作者/黃信典 (鼓山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鼓山教會在哪裡?

「來西子灣必定要去吃『大碗公海之冰』,順道從哈瑪星渡輪站坐船到旗津吃海產,看大船進港,還可欣賞美麗的夕陽。」這是一般人對哈瑪星的認識和記憶。所以一旦提起位在哈瑪星的鼓山教會,大多數的人都會問:「鼓山教會在哪裡?」我的回答是:「教會就在高雄西子灣捷運站一號出口,步行約三分鐘就會走到啦!非常的方便。」
 
鼓山教會位於高雄鼓山區最南端的哈瑪星,東鄰鹽埕區駁二觀光特區、棧貳庫及最夯的景點——大港橋和高雄海洋流行音樂中心;西臨柴山及中山大學隧道口(原日治時期的壽山洞),可通往西子灣海水浴場;南邊則為哨船頭公園和英國領事館。哈瑪星有滿滿的文化資產和觀光產業,每到假日遊客絡繹不絕。去年疫情解封後,國慶煙火在本地施放,哈瑪星湧入大量的遊客。夜晚煙火結束後,捷運站人潮大爆滿,路上大塞車,地方政府花了近兩個小時的時間,才將人潮與車潮疏散完畢。本地許多店家的生意搶搶滾,供不應求。李庥牧師在《李庥與伊莉莎白.李庥宣道書信集(中文版)》日記中,寫下他登入打狗港的這段話:「福爾摩沙不虛美名!如果在更有生意頭腦的人手裡,他們若把礦產和植物的寶藏善加利用,這個島嶼將可以變為重要的出口之地。」李庥牧師用獨到的眼光點出打狗港的魅力所在!日本人實在很有眼光,以填海造陸的方法創造哈瑪星。邀請讀者跟我一起放慢腳步,穿越時光,走一趟哈瑪星輕旅行,一起認識高雄的前身,意即一百年前日治時期的哈瑪星,體會當時日本人如何從無到有,將海變成陸地,造就哈瑪星。
 
哈瑪星輕旅行(註2)

維基百科提到,「哈瑪星」名稱的由來,是因為在日治時期,高雄當地有兩條濱海鐵路通往商港、漁港和漁市場,日語稱為「濱線」(はません,Hamasen),當地居民遂以臺灣話稱之為「哈瑪星」(Há-má-seng)。
 
1920年日本人將打狗廳改成高雄州,開始正式使用「高雄」這個名稱。1924年高雄設市於哈瑪星,直到1939年新高雄市役所(現為高雄市歷史博物館)完工才遷移,可見日治時期的哈瑪星在高雄佔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
 
第一站:舊打狗驛故事館

哈瑪星輕旅行的第一站是「舊打狗驛故事館」(前身是高雄港車站)。「舊打狗驛故事館」裡頭述說百年來高雄港車站(1900年興建和通車)的興衰、當時的通訊、火車使用號誌和注意事項。在這裡可穿上車長制服,體會擔任車長的樣貌;還能透過影片介紹,了解高雄港車站在二次世界大戰遭到美軍轟炸,車站和軌道設施近乎全毀,連扇形車庫也遭重創,據說當時沉重的轉車盤也被炸飛。今日「舊打狗驛故事館」所在地,是在1947年後重建的高雄港車站,並於2008年走入歷史,最後成為現今的故事館。故事館四周陳列的圖示說明,完整介紹哈瑪星的文化資產,好讓遊客一出捷運站就如識途老馬,能自在地悠遊此地。現場也擺設當時日本會社所留下的蒸汽火車和車廂,對火車迷來說是絕佳的拍照景點。在這裡,讀者還可以順道搭乘最現代化的高雄輕軌,感受未來高雄的氛圍。
 
第二站:舊三和銀行和山形屋書店

「舊三和銀行」是當時日本時期「三十四銀行」高雄支行,現為「新濱・馬尺前」咖啡廳,讀者可以入內享受一杯濃郁的咖啡,感受當時的日式典雅風華。對面的「山形屋書店」是當時高雄地區的第一間書店,由日本愛知縣人山田耕作先生在1912年創立,主要販售書籍、文具等,並經營印刷和發行明信片。現在大家只能透過山形屋過去所發行的明信片,看到早期在台的日本基督教會,從明信片中去感受教堂建築的美學設計。可惜這間教堂已在美軍的轟炸下夷為平地。
 
第三站:日本愛國婦人會館

日本愛國婦人會館原定在去年底啟用。1946年4月18日鼓山教會蒙上帝安排,借用此會館「紅磚大樓」作為「免費的搖籃」開始聚會。但在1947年7月該會館被收回,借給中華民國紅十字會開辦育幼院「紅十字育幼中心」,育幼院也於會館兩側興建了兩棟所屬的房屋。後來愛國婦人會館就重新規劃,成為市立古蹟。
 
第四站:武德殿

讀者可以把武德殿當作中繼站,在此休息片刻,武德殿解說員可以為大家進行導覽介紹。武德殿的外觀和柱子,可以看出日式建築風格和武士道精神的規律與秩序,是非常值得一看和拍照留念的聖地,入內參觀須保持肅靜。另外,站在武德殿榕樹下往前一看,就是鼓山國小(日治時期高雄市第一所國民小學,該校於1907年創校,二年後更名為「高雄湊尋常高等小學校」)。學校經過重建及設置地下停車場,停車場上面也規劃了五彩繽紛的跑道和鯨魚造型的溜滑梯,都彰顯出在地的風情。讀者如有時間還可進到校園尋寶,找到特殊的「驛」站;或是往回走到登山街與鼓波街交叉口,那裡有個樓梯腳,往上走便是日治時期的高雄神社(今高雄市忠烈祠),象徵日本人敬神崇祖的觀念。
 
第五站:登山街60巷歷史場域

登山街60巷歷史場域目前委託中山大學管理,該地設有「歷史場域時空廊道溜滑梯」及相關環境介紹,為清朝時期的打水灣和聚落。此外,附近的小型廣場上設有小小的介紹板,上面標示著「打狗外國墓園」,許多人都只被溜滑梯所吸引,卻不知這裡還有這個深具意義的隱藏版景點;若閱讀《異鄉‧家塚:打狗外國墓園的故事》,即可從文章中瞭解到當時居民對已逝的外國人的尊敬和紀念之意。可惜的是,外國墓園於國民政府來台後被破壞和盜取,目前只剩下三個墓碑隱藏於現在當地的住家附近,讀者來此地可仔細走一遭便能找到。然後當你滑下時空廊道溜滑梯時,不妨想像著自己正穿越時空,回到1867年與李庥牧師及夫人伊萊莎女武德士(或譯伊莉莎白)或其他外國人相遇的情境,你便能感同身受當年這些年輕的外國宣教師願意為了上帝,把自己滑向水深之處的服事心志。
 
耶穌對彼得說:「把船划到水深的地方去,然後你跟你的夥伴撒網打魚。」(路五4)李庥牧師和夫人伊萊莎女士於1867年登入打狗港,隔年遭遇埤頭教會大劫難(註1)。1871年12月馬偕牧師從廈門到打狗登陸後,所遇到的第一位同工就是李庥牧師;隔年三月,李庥牧師與德馬太醫生帶領馬偕牧師搭船到淡水,馬偕牧師於北台灣的宣教旅程正式展開。1873年6月23日,李庥牧師與夫人伊萊莎女士經歷喪子之痛(次子小羅伯過世),但他們仍惦記著教會的服事。1975年他們遠到東台灣宣教,也努力學習客語,深入山區平埔部落宣教,他們的宣教足跡遍及2/3的台灣,許多人都深深感謝李庥牧師及夫人伊萊莎女士對台灣的貢獻。不幸的是,李庥牧師於1879年9月29日不敵熱病的侵襲而去世,與次子長眠台灣打狗山山腳砲臺下的打狗外國墓園。李庥牧師去世前仍心繫建立女子學校的事宜;在他去世後,夫人伊萊沙女士決定留在台灣,繼續獻身女子教育的工作。
 
終點站:鼓山教會

回到終點站——鼓山教會,教會的聚會地點雖然在1947年被日本愛國婦人會館收回,不過在1950年時,教會於現址購地,繼續當年李庥牧師在哈瑪星的宣教工作。或許我們現在已經找不著李庥牧師的墓碑,但從各個外國宣教師或醫師的身上可看到,他們從國外引進先進的醫療與教育資源到台灣,也把上帝的福音帶到這片土地上,大大提升人民的身心健康和受教育的機會,非常值得我們效法。在這趟哈瑪星輕旅行結束前,邀請讀者不妨坐在鼓山教會禮拜堂內,自己再次跟上帝立約:活出「焚而不燬、犧牲奉獻」的信仰精神,成為基督的門徒為祂做見證。
 
附註:

1.埤頭教會大劫難,請參考http://www.laijohn.com/book2/120.htm
2.哈瑪星輕旅行第一站至第五站的介紹,筆者參考維基百科與《異鄉.家塚:打狗外國墓園的故事》一書。
 
延伸閱讀:
 
1.林淑琴(譯)(2019)。李庥與伊莉莎白.李庥宣道書信集(中文版)(原作者:Hugh Elizabeth Ritchie)。台南市: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2.游永福。尋找湯姆生:1871台灣文化遺產大發現。新北市:遠足文化。
同作者相關文章:
划向水深之處——鼓山教會於哈瑪星的深情百百款 (第 182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82 期 好好生活 (33-38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82期  2022年  2月 好好生活 182
本期主題:好好生活
發行日期:2022/2/10
我好嗎?
寫在「好好生活」之前
我對人生沒什麼盼望,為什麼要活這麼久?
好好與人相處
儀式的過程,都是再次認識自己的時候
我對健康營造的體驗
供應
上帝的宴席
好好生活
神研50回應
玫瑰與土壤
划向水深之處——鼓山教會於哈瑪星的深情百百款
閱讀《當我們同在一起》
好好仔生活
安歇
定根本土・認同住民・見證盼望!——總會成立七十週年的歷史回顧與反思(3-2)
牧養核心:信徒培育
《胡桃鉗與鼠王》的原著與芭蕾舞劇之介紹
米真珠姑娘(Miss Margaret W. Beattie)
每個禮拜四,我穿著一身黑服
青年關注時代,時代成就青年
政治、信仰與青年——國是論壇分享心得
文字宣教需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