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201期 It's 休time!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關於準備要休學的那些事
不論休學的原因是什麼,背後反映的是目前自己生活的目標或是重心,與學校生活的要求有所衝突。在難以兼顧的情況下,休學成為一種因應方法。如果你清楚自己現在生活的目標或是重心,看見這些目標對自己的重要意義,那麼休學的決定就會比較踏實,對於休學後的生活也會更有動力,更積極去做安排。
關鍵字:休學 
作者/黃柏威 (台北東門基督長老教會長老、諮商心理師)
休學好不好?沒有簡單的答案

「老師,我在想要不要休學?」「老師,休學會比較好嗎?」在大學裡當心理師,幾乎每學期都會有學生問類似的問題。
 
雖然我知道很多人期待一個「Yes orNo」的明確答案,但我實在無法當預言家,斷定要休學好或不休學好。一來是因為每個學生的身心需求、生活條件、內在資源、外在資源都不同,絕對不可能有適用所有人的標準答案。在還不了解對方的時候,我給的意見可能都會顯得武斷與輕率,也就無法帶給對方幫助了。
 
二來就算我很了解對方,但我不是上帝,無法知道未來的事,無法知道怎樣才會是「最好」的決定。許多在人眼裡看來不能的事,在上帝的手裡都成為可能;上帝對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有特別的旨意與安排,常在人意想不到的地方,為我們開了新路。就算現在看來「不好」,但說不定從上帝的眼光來看,裡頭有祂特別的帶領。
 
第三個無法給出簡單答案的原因,在於生命是動態的過程。對我而言,生命中的「一個」決定未必能有絕對性的影響;會帶來絕對性影響的往往是「一連串」的決定,而非「一個」決定。休學只是「一個」決定,而這決定好不好,或許要看的不只是這「一個」決定,而是關於休學的「一連串」決定。舉例來說,過去遇到困難的時候,你都如何解決?又或是休學之後,你有什麼規劃?你打算做什麼?這一連串的決定,可能都比要不要休學這單一決定來得更有影響力。
 
有休學的念頭,是探索自我的好機會

說到這兒,你可以發現,休學是好是壞?這問題其實難以回答,大概除了上帝外,沒人知道答案。但是有休學的念頭出現,卻是一個探索自我的好機會。
 
我會花時間跟學生討論這些問題,像是好奇他想休學的原因,關心與同理他在學校生活裡遇到的困難與阻礙,了解他做過哪些努力?嘗試過哪些因應方法?也好奇他對休學的看法?對自己休學會有什麼感受?有什麼樣的擔憂?可能會遇到哪些壓力?若是休學了,他會如何安排生活?他有哪些計劃等等。若是你正考慮是否要休學,上述的問題也可以給你參考。
 
不論休學的原因是什麼,背後反映的是目前自己生活的目標或是重心,與學校生活的要求有所衝突,在難以兼顧的情況下,休學成為一種因應方法。像是受傷或生病,為了休養而無法就學;或是為了準備某些考試或訓練,暫時難以兼顧學校課業,而選擇休學;或是現在的生活裡,除了學生之外,還有其他重要的角色:像是工作者,可能得以工作優先;或是家庭照顧者,須要先照顧家人;或是懷孕、育嬰的關係,需要休學;而男同學也可能因選擇先去服役而休學。
 
如果你清楚自己現在生活的目標或是重心,看見這些目標對自己的重要意義,那麼休學的決定就會比較踏實,對於休學後的生活也會更有動力,更積極去做安排。
 
在教育部的統計裡,大學生休學的最大宗原因是「就讀學校與科系不符期待」,像是就讀之學校或科系不理想、對就讀科系缺乏興趣、或該科系職涯發展受限等。背後反映的同樣是個人目標或需求與學校提供的學習有所落差,這讓學生感到失落與徬徨,因此想藉由休學讓自己有時間去探索自我,或是就朝自己有興趣的目標進行生涯轉換。不過這也可能是很多想休學的同學最掙扎的地方,一來不確定自己的興趣是什麼?二來擔心轉換就會比較好嗎?
 
探索自我需要時間沒錯,但探索自我也需要環境與資源,於是問題就在於休學之後,你是否有足夠的環境與資源讓你進行探索?這會牽涉到行動力,如果只是窩在家裡,那效果可能也很有限,現在有不少學校已經注意到這樣的問題,並提供相關的資源來因應,像是不分系的制度,或是類似「gapyear」的彈性機制,讓學生不一定要用休學的方式來探索自我。因此,我們也不要忽略這些可能可以協助自己的資源。
 
休學是逃避問題?還是面對問題?

綜合上述,再提供幾點幫助大家澄清與思考:
 
一、先看見休學背後的正向意義,肯定自己有想要解決問題。

休學反映在校園生活遇到困難,比起什麼都不做,代表自己想要解決問題。休學雖然像是一種停頓,但這個主動創造的停頓其實反映出個人的自主性:也許過去的求學生活總是按部就班,總是順應外界的要求而行事,休學打破了理所當然的關聯性,有時反而讓人更有意識地面對眼前的生活,有可能學習用更負責的態度,去面對自己的人生。
 
二、就算休學,也要讓最初的被動,變成最後的主動。

有些休學原因聽起來是當事者主動的決定,像是要出國,或是要準備考試;但有些原因聽起來像是被動、被迫的決定,如因為成績不佳怕被當掉,或是自己生病,需要休養,家人生病需要照顧。但即便如此,我仍鼓勵要把這些最初的被動,化成最後的主動。不要用「因為不得已,我只好休學」的想法來過日子,而是用「面對眼前的挑戰,我決定休學來應對」的態度來生活。如果一直是用被動的姿態,來看自己的休學,在情緒上會有更多無力感,在後續生活安排上,也可能缺乏動力,甚至顯得較為退縮。
 
三、休學是逃避問題?還是面對問題?取決於一連串的決定。

休學可以是逃避問題的方式,也可以是面對問題的方式,端看你在休學做了什麼。人們容易對休學抱持負面觀點,主要是認為休學可能像在逃避問題,像在說個人的抗壓性不足。然而前文已經說明,休學是反映個人目前的生活目標與重心與學校的要求不同,並非是抗壓性不足。若你有想休學的念頭,也無須用抗壓力不足來看自己。但你若是有所擔心,你可以回顧自己過往的經驗,覺察自己是否有遇到困難容易逃避的模式;如果有,那休學也可能是重複這個模式的一種表現,這樣也可能會影響你在休學時的生活規劃與安排。如果你覺察到了,想要改變,或許這次你可以勇敢給自己一個挑戰,盡力去克服困難看看,就算沒成功,也沒關係,你一定會從中有所成長與學習。又或是你覺察到自己的逃避,若仍決定休學,但也鼓勵你在休學時多做探索與嘗試,讓休學成為面對問題的方法。
 
用更清晰的自己面對挑戰,把未來交託給上帝

沒有人知道未來的事,面對休學的決定,我們只能用更為清晰的自己面對眼前的挑戰。求上帝給我們智慧,透過生活裡的難處,讓我們更認識自己;梳理自我生命裡的優先順序,澄清自我的需求與期待;也學習求助、連結資源,學習用負責任的態度來過生活;接納自己的選擇,同時在自己的軟弱中學習更加倚靠祂。也許你會發現,在考慮要不要休學的煩惱中,藏著好多從上帝來的恩典。
同作者相關文章:
關於準備要休學的那些事 (第 201 期)
好好與人相處 (第 182 期)
小丑:是他瘋了,還是這城市早已瘋狂? (第 174 期)
驚爆焦點:It Takes a Village (第 170 期)
旅行—內在自我的追尋 (第 107 期)
證照熱潮的省思 (第 105 期)
在內在朝聖的旅途中相伴——記天主教世界青年日 (第 99 期)
為什麼要念研究所? (第 92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201 期 It's 休time! (14-17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201期  2025年  4月 It's 休time! 201
本期主題:It's 休time!
發行日期:2025/4/10
It\'s 休time!要休學了嗎?
休學的100種可能
小孩說要休學怎麼辦?
關於準備要休學的那些事
人生沒有定理:從《瑪格麗特戀習題》談「休學」
「原」來我曾在這裡:大專院校原住民學生休學問題面面觀
高二那兩年
故事神學家——宋泉盛(上)
Working 「Holiday 」?
挑戰未知,展開跨國志願之旅
Around 40的回顧自述
對自己越誠實的人越厲害——《藍色時期》
再次經歷上主的恩典
享受讀經的過程
TNSCM「專」程遇見你/祢(上)
復活節台語音樂劇
欣見《新使者》200 期!
邁開步伐走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