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
第68期 為「本土化」驗明正身 |
|
|
本期主題 |
從文化觀點論本土化 |
|
|
關鍵字: |
作者/李喬
(知名作家)
|
|
|
|
「本土化」一詞成為近年來論述市場的焦點之一,原因應該是,一是誤解;「全球化」聲浪中,望文生義,認定以「本土」對抗「國際」,如此僵化狹隘,可能為台灣帶來危機。二是意識型態作祟;在情勢上越來越趨向「台灣vs.中國」狀況下,「傾統者」一口咬定「本土化」就是台獨,於是鄙視、污衊「本土化」,有關討論越扯越遠。 ※ 花之果 一九七四年,美國黑人作家「阿力克斯‧哈雷」發表黑人尋根巨著「根」於「讀者文摘」。於是「尋根」蔚為全球性文化運動。尋根,非「根」始,「根」應是人類天性自然的覺醒,所以「根」是花朵。有趣而意義深長的是「花之果」居然是:美國黑人發覺也醒悟到其根不在黑色非洲,而是當下生活基地:北美洲美國。 這是莊嚴的宣示。原來人類生命過程頗似植物:草本開花結果再育生命,但果實不算完整的生命;在脫離母樹落地並定住於一方泥土,攝水份營養,接受陽光於是新株出現。人的完整生命是在脫出母親子宮降生下來才告成立,那降生掩埋胞衣之地就是生命的定點、發祥地 ─ 故鄉。故鄉有神秘的力量,一生一世牽引你、支撐你。故鄉本土,是生命哲學的議題,沾上政治油漆而扭曲,十分遺憾。 實際上尋根於當下,回歸本土還有更深遠的道理的。基督神學的結構,上帝初早是部落神,然後是國族神,而今確信是普世的主,於是亞當夏娃的後裔必得在生活的當地找到「上帝國」,即認同本土,「本土化」。這個神學意義除了替上述人樹相似說作註解外,更重大的又跟生態學的終極理念一致:世界體系 ─ 在地主義。依據生態科學的理解,世界在生態上是存亡與共的一體,而一體的可能來自各在地的平衡;就人文而言就是以文化為單位,各族群、民族、國家,平等、尊重、合作。依此,大國強族不再是宰制者;每個地方都是「一個中心」。另一方面,也為「國際化」「本土化」找到最正確的詮釋。 ※ 科技是文化的產品 關於「國際化」,首先面對的是科技問題。科技是文化的產品。有一位在日本指導日本科技的教育者「威爾溫‧貝路玆」,曾說過一段名言:「有關西洋科學的起源與本質,往往被誤解:以為是作業機械而已,搬到那裡都一樣。西洋的科學世界乃是一有機體,其發生成長與其他有機體一樣,是需要一定的氣候,一定的環境才行。」就現實來說:台灣需要怎麼樣的科技教育與發展產業,當然是依本土的需要,以及在國際分工中自己的條件而定。 在面對「國際化」的形勢中,最可笑的是有人質疑「本土化」是否需要?或會不會造成阻礙?這一疑問可以比喻作答:洪水來襲,家裡備有足夠的優質救生圈。這時你遲疑著要不要套上救生圈才跳入波濤?「國際化」是必然形勢,「本土化」就是武裝自己,然後接受挑戰。「國際化」說穿了就是跨國的多層經濟殖民,也可能是「相互殖民」;在形式上往往採取「文化先行」的策略。然則「本土化」不但是實際層面的需要,也是精神面的必要基石。更明白的說法是:唯有在「本土化」的實踐中,我們才不致被「國際化」淹沒,才能活存進而發展。誠然,可能有淺薄者認為「本土化」足以抗拒「國際化」。這是個人認知問題,非「本土化」有啥破綻。
※ 人民在場 議論台灣的生存發展,還有一奇特的言說:台灣需要「民主化」就夠了;不宜提含有對立意識的「本土化」。或者說「本土化」阻礙了「民主化」的實現。這是睜眼說瞎話。就如本文第二段所說,台灣的本土被長期壓制、被殖民,然則倡言本土就是要「去壓制」「去殖民」;所以「本土化」在台灣實際就是民主化的實踐。現代國家的精義是「主權在民」,就是「人民在場」;這個「民」正是台灣所有居民,這個「場」正是我們的生活場域。另一個說法就是「本土」。今明日的世界,追求民主的實踐,要求主權在民,這又跟誰「對立」呢?立身本土,從本土出發,是謙卑平實姿態,正確得很,完全正當! |
|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從文化觀點論本土化 (第 68 期)
|
.「台灣新文化」的基礎 (第 43 期)
|
.當代台灣小說的解救表現 (第 36 期)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