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50期 這世界繽紛多元
字級調整:

乘著夢想去旅行
從香港參訪反思教會與社會的關係
不能不去看見在我們身後的社會處境與脈絡,了解背後的環境結構因素,是如何與個人的困境、問題糾纏在一塊。
關鍵字:
作者/阮以杰 (台東新港教會傳道師)

2014暑假TSCM營會結束後,熱切希望進一步了解相關議題的朋友計畫在11月時前往香港參訪。不知道算不算運氣好,9月底香港人民發起雨傘運動,在我們即將前往時仍持續著。也因此,這次的參訪行程除了原先預定的同志大遊行、相關土地議題參訪外,也加上了雨傘運動的觀察。

※土地、經濟與社區

有幸得到香港朋友的幫助,我們在食宿方面得到很好的招待。而從東涌(機場附近)開始,商場附近即有許多的地產商店,外頭排列著許多住宅的售價與外貌,對比著在市場中看到的職缺工作內容與薪水,實在是不成正比;另外在市場中看見的是明亮的攤位、外貌不揚的蔬菜與壅擠的人群,也間接感受在此生活的困難層面:物價高,然而食品卻不一定有其價值或者安全。

香港因為沒有地震因素,樓都蓋的比台灣高出一倍以上,三十層似乎是常態。在深水捗,一個在香港比較具有歷史的大樓居住區,有點類似台北西門町的某些部分,有著許多老舊的公寓大樓,許多店鋪則在一樓營業,看起來都有一定的歷史,可以想像人民應該也都有固有的生活脈絡,而這就是香港所謂的街坊特色,對比起來大概像是台灣的社區概念吧。但是在這些舊樓房中,也有不少新建築聳立形成強烈對比;這些都是都市更新帶來的「進步」,然而當進一步到衙前圍村-一個正在經歷被徵收、迫遷,目的是為了都市更新-的村落時,卻看見了一個令人感到困惑的過程。我們與剩下依然堅持住在這的居民聊天,就在他位於路旁的剃頭店開始聊起,得知香港政府市政局、建商都沒有先安置好他們,就要求他們離開,補償金額也不足以讓他們在他處安居。而政府也在許多房舍貼上許多標籤,例如禁止進入、屬於政府財產等等,也有派駐警衛看守,有外人進入村莊都會前來關心,或者當他們與其他市民團體共同舉辦活動時,也會被向上呈報,等同是被嚴密監視著。居民甚至說,如果他們出門久一點,就會變成「天賜良機」,直接被拆除。交談過程中,有許多住在附近的老人家來剪頭髮,因為價格相對便宜許多;也得知附近也有市場,有許多人來往在舊村落旁的道路,是香港少見的人物風景,道路旁,鐵門深鎖的宗祠、聚落內的廟宇,可以想見幾百年前移墾的祖先的痕跡。

只是交談中,依舊可以感受到他的無奈與辛酸,伴隨著他一口與我不太相同的河洛語,內心隱隱的想起了台灣的大埔以及眾多受土地徵收迫害的人們,一樣世居了好幾代,努力在這片土地上尋求生存,然而在沒有被善盡告知義務的政府,以及無法協商、無法進入決策體制中發聲的狀況下,被迫做出沒有選擇的選擇–順從體制或是抗爭,然而不管如何選擇,都仍然是備受欺負的結局。

※同志大遊行

參加之前,有透過朋友的關係,聯絡上香港眾樂教會的牧師以及曾來台灣的香港朋友,透過一起參加遊行,稍稍了解香港同志處境。而今年的遊行主題顏色為橘色,也是有許多的團體參與,包含各中、大學生團體、大專撐同志(一個在大專推行同志友善概念的團體)、同妻、友善陰陽人團體(包含台灣)、以及少數的基督徒團體。有趣的是因著雨傘運動依然持續,有許多標語則有高度關聯性,例如同志撐香港。行走間,偶爾飄下小雨,搭配著狹隘的天際線,以及不時從旁邊車陣中傳來的惡意鳴笛聲,更可以感受到在香港,對於普遍社會弱勢族群的不理解與不重視,對於自身生活的需求慾望似乎更高過對於許多議題的表面了解與認同,表現出「不要來打亂我的生活秩序」的想法,亦沒有對「多元」聲音的粗淺認知。

而團體中令我覺得最注意的是同妻,她們多是中國男同志的妻子,在一胎化政策以及傳宗接代的傳統觀念下,與不愛女性的男同志(不論生理還是心理)結婚並且生子,然而在這個婚姻中,不僅沒有愛情,卻包含更多來自保守觀念中父權宰制,對女性配偶而言,來自夫家的不友善對待、被視為傳宗接代的工具甚至可能受到家暴、冷暴力困擾,對男同志來說,進入婚姻更是為了符合社會期待,同時也突顯了社會並不能認同他們的性別認同,更別說是愛情、婚姻的選擇;而加上了整體中國對於許多議題的「被噤聲」,這樣的困境雖然逐漸被社會看見,但仍然相當困難去轉變整體環境。

回到台灣在去看此次香港同遊的相關報導,得知今年人數是最多的一次,並且有許多來自中國鄰近地區的人參與,畢竟在中國同志議題更難被討論;的確在過程中我們也有遇到一些中國學生參加,對談之後更加深刻感受到,其實中國很大,很多事情並不完全是政府可以掌握的,但是中國政府卻依舊透過操控種族議題,製造出恐懼,讓其他人不加思考的就臣服於其統治之下,強調法制安定和諧高於一切。

而離開街頭,參與了香港SCM的活動,我第一次了解到聾人同志的困境,並且透過兩次翻譯的言語的困難(手語→粵語→北京話),真的難以理解這些痛苦;我們也分享了PCT以及台灣整體社會對於同志議題的現況;雖然對比之下,其實發現台灣很多情況並沒有這麼糟糕,但仍有許多要改進的地方。而不免還是可以鼓勵著戰友們,雖仍須努力,但我們並沒有那麼絕望。

※雨傘運動觀察

其實說穿了,這次的觀察比較像是觀光客式的走馬看花,比較難以看到更深入的東西。不過我依舊嘗試透過我所見來訴說。我們去了兩個不同的占領區:金鐘與旺角。

金鐘就是香港立法會與行政中樞,在那裏聚集的民眾多以學生為主,整齊的帳篷、富有創意的藝術裝置、高掛的布條、由許多人民以便利貼寫下字詞的「連濃牆」,相當程度與太陽花運動時立法院周邊相似,但因著香港的社會困境比台灣還要嚴重,一切的感受更加濃厚肅殺。

而旺角的彌敦道是一條商業街,因此人群組成就更加多元,許多社會人士、中年老年以及來往的遊客,相對起金鐘有更多本土色彩的攤位與布置,例如關帝廟、基督宗教小會堂,有許多人到此朝聖,似乎「信仰」對香港人而言,是無助中的一股力量。有趣的是遊客除了逛街購物之外,逛佔領區,隨機停下來交談聆聽討論,似乎也成為另一個特色;而大街旁有許多的金飾店,聽友人說佔領剛開始幾天,其實店家相當害怕遭搶劫,因此金飾品都收了起來,但是那天我們已經可以看見還是有遊客,尤其是中國人,在購買商品,治安看起來沒有傳聞中的那麼不安全。

因此我推測,的確在運動初期,會有人趁亂打劫來獲取一些利益,然而多數運動者其實相當清楚自己要訴求甚麼畢竟運動並不是要武裝革命,雖然會有如佔領街道阻礙交通的方式來對政府訴求,而為了得到更多人的認同,通常在秩序上會依照著社會普遍的道德觀點,並不會真的誇張到去搶劫,除非政府有意透過此手段搭配媒體來抹黑運動者,否則幾乎不可能會發生。

而探討起佔中運動與雨傘運動的關聯性,就必須說起佔中與雨傘的不同:佔中運動是由香港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健民基督教牧師朱耀明三人所策畫,從2013年就有舉辦過不少研討會,希望透過愛與和平非暴力的方式,達成真普選的訴求;而雨傘運動可以說是從2014七一遊行之後不斷運量起來的一股力量,主要是由學生組織香港專上學生聯會(簡稱學聯)與學民思潮串連而形成的,先透過罷課的方式組織、靜坐,然後走上街頭。因此在香港街頭上曾經聽過兩個團體彼此不太和睦的說法。而的確後續聽到香港朋友的分享,會認為佔中三子抽了雨傘運動的「肥水」,若不是有學生衝場,怎麼會有現在的運動?

而我認為很有可能是相反過來的,如果沒有佔中三子透過研討會的方式,讓各界可以商討訴求、內容、如何佔領、時間等等,很有可能無法凝聚出如此強大的力量;只是這樣的爭論,很有可能是表現出了在運動上路線的分歧,這個分歧當中不僅只是包含了不同團體對於運動該如何前進的看法不同,也包含了香港政府,或說中國中央政府在處理雨傘運動時,透過媒體報導、官方論述、親政府學者的說法等方式,去營造出了令多數人感受到運動分裂的氣氛,直接也間接的影響了運動者的動能與思考;同時也運用著一般市民對於不穩定的恐懼心理,製造出了對運動者的暴力形象甚至無限放大,讓人無法針對訴求來進行討論協商,而這樣的狀態,似乎更能連結起香港財團與政府有好的關係,他們為了穩固自己的利益來源,並不在意所謂的「民主」是什麼,就連香港特首梁振英都說出了,月薪不到一萬四港幣的人沒有資格選舉的說法。也因此在香港,極權政治與經濟的控制,對於要追求民主實不容易,且有更多的暗影籠罩住無力施展。

※教會的回應

面對上述的議題,香港的教會表態也是相當的兩極,主流教會呈現了相當保守的狀態,若要說出原因,其一可能是神學立場的問題,而我認為應該與香港歷史是有相關聯的;過去由英國統治時的教會,與政府相對上關係較好,畢竟屬於西方宗教,也因此市民通常會有一種概念是認為透過教會,也許可以更容易與西方世界接軌,而教會也透過此方式來傳道,因此教會中成員愈來愈多中產階級,信仰形態也偏向於尋求穩定的生活。而在回歸中國之後,這樣的關係必定經過掙扎,然主流教會選擇了與政府建立較為緊密的關係,也許是希望透過穩定的關係達成傳福音的目的,同時穩定的生活,也是在經歷過許多動盪歷史過程中,香港人的期望之一。

然而穩定一詞,在許多時候所代表的卻不一定是真實的和平,只是虛有其表的安定,當中透過掩蓋、抹煞了更多不被看見的,是公義。而這種表面的和諧,缺少了對於不同觀點-尤其是相對弱勢者-的溝通,缺乏溝通,就不會有了解、理解甚至於協商互助。

反省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現況,確實我們在信仰教育中,愈來愈強調個人品格與靈性的部分,如何與上主相遇;這樣的方向並不是不好,確實在人際關係網絡中,所謂的品格、自我與他人的互動都是很重要並且需要被教育與建立的,但是當我們開始注意自我個人問題時,就不能不去看見在我們身後的社會處境與脈絡,了解背後的環境結構因素,是如何與個人的困境、問題糾纏在一塊;如果直接跳過這些因素,直接將所謂的「基督宗教信仰」核心,說得更明白一點就是基本教義的教條,套入這些人身上,那確實這把「利刃」將可以減除所謂的「屬撒旦的」;但是問題在於,由我們所建立的教義與教條,真的是上主揀選人的條件嗎?如果耶穌來是真的要將受壓迫的人群解放,那麼我們必不能只用神學的角度,缺少了社會學角度的觀察,將會忽略更多細節,那麼我們的宣教,只是成為一種教義教條的宣傳,並且自認是絕對、獨特的,有強烈的排他性,這將會減少了對話的空間。

我認為,身為基督徒確實相信基督信仰,是上帝所指示救恩的道路,但同時也不能將上帝的救贖限制住了;因此應該是在這樣的張力當中,不做價值批評的方式去與不同的信仰方是對遇,我能有自己的基本信仰立場,但是都只是真理的一部分,不應強加在他人身上,也不成為他人的枷鎖。最後,面對PCT宣教150周年以及未來,我們不應該只思考教會的困境是甚麼,教會是社會的一部分,更應該思考與了解台灣整體的困境是甚麼,這樣才能逐漸落實過去信仰先輩所寫下的信仰告白,「通過疼與受苦,成為盼望的記號」。

同作者相關文章:
佇順應自然環境變化的中間感受生活 (第 183 期)
從香港參訪反思教會與社會的關係 (第 150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50 期 這世界繽紛多元 (37-42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50期  2015年  10月 這世界繽紛多元 150
本期主題:這世界繽紛多元
發行日期:2015/10/10
這世界繽紛多元
《新使者》150期的省思
在多元社會中的基督徒公民
基督教原本繽紛多元
如何放下歧見
培養跨越文化的多元溝通能力
妳是我的姐妹
多元又平等,這塊島嶼的驕傲
我在馬來西亞山城牧會
從香港參訪反思教會與社會的關係
在基督信仰之上創作
台灣教會界的女先鋒──李明安牧師
每一顆石頭,都是以愛之名
回顧後勁反五輕運動
讀經筆記20 「短視」m̄是台語
敬覆「否定的否定敢m̄是肯定」
你跟上主摔角沒?
※神の家族
與永恒交會:記「我愛台灣宣教營」
用愛與非暴力開創島嶼天光
彼此代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