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84期 擱淺的青春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青年如何面對選擇過多的焦慮?
最好的方法不是「在旁邊看」或「在腦子裡想」,而是勇敢地把自己交出來,跨出第一步開始動手做!
關鍵字:青年  選擇  大學生  生涯方向  興趣  專業領域 
作者/徐敏雄 (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教授)
前言
 
在好多場合經常可以聽到高中和大學生不約而同提到:「不知道自己喜歡或討厭什麼?害怕提出過於鮮明的看法招致同儕討厭!」於是很多人開始把自己的時間填滿,避免有空檔胡思亂想;或是透過努力觀察跟從多數同儕的一舉一動,甚至不惜放棄自己的真實疑惑與感受。
 
過度強調理性化與完美所延伸的非預期不完美結果

這個社會現象的成因很多,過度強調「快速達到閃亮目標」則是關鍵。從國、高中開始,家長或老師就告訴我們「時間就是金錢」或「只要努力就一定有成果」等價值觀,所以我們無時無刻都在督促著自己,要縝密地善用時間,不能怠惰,更不可讓周遭人看見自己的軟弱之處。這些強調理性化和高效率的行動,在社會學家M. Weber看來並非單純個人心理偏好,而是許多人共同受到資本主義文化影響的社會結果。這種不允許任何不確定性和污點存在的「使命必達」或「近乎苛求」價值觀,說好聽一點是「完美主義」,或者用Weber的話來說是「解除魔咒」,因為人們看似已經運用科學方法擺脫外在不確定、對自己理想生活的干擾,甚至破除傳統社會中來自宗教或權威的控制。
 
但深入來看,這些過度強調理性化的手段,其實徹底消滅了人類好奇心、創造力、神秘經驗和夢想實現的生存空間。因為追求高效率的各種公共制度與價值觀,絕不預留任何地盤給那些奇特、夢幻、主觀、浪漫或無法準確預知結果的生活經驗。所以當大家一股腦兒地追求高效率生活的同時,也在放棄自己進行道德判斷和主觀體驗的機會,就像許多大公司或公部門會覺得穿制服、SOP作業流程、不要發生任何預期外的事,對自己是最輕省的,但也因為多數職場都如預期般行禮如儀,讓每個員工幾乎與機器人無差別,以致喪失勞動的意義感與存在感,最終甚至可能被機器人取代。這也應驗了Weber對強調理性化現代社會的悲觀描述:「一個沒有精神的專家,沒有情感的享樂人的社會,而人們還沾沾自喜地以為榮登史無前例的文明階段。
 
過多選擇的焦慮導致年輕人想逃避自由

從好的方面來看,不同於30年前缺乏選擇多樣性的高中或大學生,現在年輕人擁有更多的自由決定自己想要學習什麼、過著怎樣的生活、成為怎樣的專業工作者?但由於這些選擇背後又被賦予極高的社會效益期待,加上3C產品滲透到各生活角落,每個人的一舉手、一投足都能被各種媒體不斷記錄、上傳、分享與回饋。於是,我們更容易看到周遭的人在社群媒體上貼出自己光鮮亮麗的生活照片,反觀自己卻依舊在原地踏步,就這樣我們更容易陷入:「覺得自己過得很糟,一事無成;反觀身旁的人,個個都過得比自己好,做的事情也比自己成功」的高度沮喪和焦慮感中,也就更難有勇氣面對比30年前更加複雜、多元的生涯挑戰。
 
這種缺乏安全感的生活狀態表現在親密關係中,就是「自戀主義」或「自我中心」,人們很容易想操縱對方,又竭力保護自己不受傷害,致使真實情感更不可得。在情侶關係中,自戀型愛人很容易將對方視為自己身體的延伸或未完成夢想的執行者;一旦對方表現不如自己預期,就會因喪失自我投射的對象,甚至產生莫大的失落或憂鬱。
 
同樣地,對許多大學生來說,要踏入社會工作或選擇適合的職業,也經常得面臨上述高度不確定的焦慮。表面上看似自己作主的生涯抉擇,背後蘊含複雜的社會期待和相互比較的壓力;特別是「做自己的主人」的價值觀,不時叮嚀自己要「為自己做決定」,而且要用最短時間、最少成本得到最多結果,這些都會讓我們陷入過度細密審視自己每個行動的焦慮,因為我們會強迫自己一定要達到網路媒體或周遭的人所說的那樣自主、美麗或受歡迎。
 
所以,社會新鮮人得在自身完美形象、薪資待遇、職業或公司社會形象、親友眼光等諸多複雜的拉力與推力之間,瞻前顧後地在諸多選項中挑選一個自己當下覺得最好的一項,並承擔決定不盡理想的後果。隨著年輕人承擔選擇結果的焦慮不斷攀升,無怪乎有些大學生為了不想每天面對過多選擇的焦慮,乾脆逃避自由地放棄選擇或從眾。
 
如何回應選擇過多的焦慮?

所以曾有學生問我:「老師,現在年輕人因為選擇很多,所以容易茫然,那該怎麼確定自己適合或喜歡那個專業領域呢?
 
我說:「我覺得無論是尋覓生涯方向、工作、伴侶、指導教授、論文題目等重要人生課題,方法都很類似;都必須先將自己勇敢打開,讓自己接觸不同的對象,在真實的互動中相互瞭解、回饋,才可能慢慢知道自己適合什麼。
 
後來另一個學生接著問:「那我們如果發現某個領域不喜歡,或不適合自己,是不是在浪費時間呢?
 
我說:「從表面上來看好像是,但實際上這些路又是必經之路;因為沒有真的接觸、瞭解,又怎麼可能知道自己適合或不適合哪些對象或主題呢?就像找男女朋友,我們可以先認識三個普通朋友,再針對自己覺得比較談得來的進一步交往;但交往一段時間後可能發現不適合,我們還是可以換另一位。當然,二或三個人都有一定程度認識後,我們可能還是覺得初戀最甜美,這時候我們依舊可以回到第一個人身邊。更重要的是,當我們很努力地將某個課程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之中,或是用心地探索自己感興趣的生涯方向,認識可能幫助自己完成論文的指導教授,或是學習跟值得深交的親密伴侶相互協調退讓,即使一段時間後沒有得到一個期待的結果,但我深信,這段時間透過嘗試錯誤所累積出來的人生智慧,到下一個階段一定也會是我們很棒的基礎。
 
結語
 
總言之,要克服選擇生涯方向、工作、伴侶、指導教授、論文題目……的茫然,最好的方法不是「在旁邊看」或「在腦子裡想」,而是勇敢地把自己交出來,跨出第一步開始動手做!以生涯探索為例,先鳥瞰眼前可能引發自己興趣的工作或專業領域,從中選擇兩、三個「相對較興趣」的開始收集資料、參訪或實習。
 
過程中如果發現三個選項中有哪一個自己更感興趣,就可以暫時放下其中兩個,繼續朝這個最感興趣的前進。但也如同前面提到的,一路上如果發現有難以跨越的瓶頸,也可以稍微等待一下,甚至回頭去找另外兩個試試看。
 
這時候大家可能會擔心繞遠路!但只要我們一路上都是用心體驗,即使是不同專業領域的認識歷程,依舊能同時累積出某些共通的核心能力,絕對不會白走一遭的。真正的人生要預備心、花時間與精神去經歷、記錄與不斷修正,絕不是快速直達車一蹴可幾的。
同作者相關文章:
青年如何面對選擇過多的焦慮? (第 184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84 期 擱淺的青春 (7-10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84期  2022年  6月 擱淺的青春 184
本期主題:擱淺的青春
發行日期:2022/6/10
推自己和他人一把
教會就是我的壓力
擱淺的青春
不忙的門徒
青年如何面對選擇過多的焦慮?
因為我不會讀書,才有機會開始思考
職場心選擇——跨出信心的腳步
知原前線,原資連線
你是誰?你要去哪裡?你要怎麼去?
Z世代親子關係中的祝福
婚禮記事:在每個日常看見愛
擱淺青春有團契相陪
信徒
吹來應許的恩典之風——烏金、侯鳥、風電
擱淺的青春
華夏悲劇中的絕望
宗教AI隨想
183期讀者回應
當我們終將成為大人:青春能不能不迷惘?
做禮拜筆記:我是一條愛在教會服事的前列腺
對「歧視X自由」第二屆青知節的反思
追尋馬偕腳步,體驗上帝的愛
陪伴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