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96期 我的家庭真可愛?!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處處是溫暖的家
關鍵字:
作者/廖金常 (天主教聖家獻女傳教修會修女,新竹市香山牧靈中心負責人)
  有一次下班了,我收拾好東西,順口對同事說:「回家了!」她瞪大雙眼:「回家?妳不是回修院嗎?」「是啊!修院就是我的家。」她一臉疑惑的哦了一聲。

  一群沒有血緣關係的人住在一起,怎能算是家呢?許多人是有這個疑問,血濃於水的親情固然是組成家的基礎,但是以「愛」為信仰的核心,奉「基督是我家之主」而同居共處的兄弟姊妹組成的修道團體,也是個「家」。

朵朵百合 穿梭校園
  讀大學時,第一次離家住校,舍監是修女,一身長及腳踝的寬鬆白袍,柔軟輕飄飄的白頭巾包住整個頭,只露出一張臉,始終是笑瞇瞇的。輕盈的步伐,穿梭於走道間、校園小徑,就像一朵迎風搖曳的百合,飄來飄去。
  除了舍監修女之外,學校還有許多修女,或教書、或擔任行政職務,朵朵百合,在樓梯、在走廊、在花徑間一路綻放。濃濃的宗教氣氛,有時感覺學校就像一個修道院,特別是住校生。

  修女訂了許多規矩,但相對的,也有很多因規矩帶來的方便,例如內務要求纖塵不染,則居住環境井然有序;按時間表作息,當想睡覺或看書時,不會被別人干擾;若偶有病痛或功課不懂,大家互相照顧幫忙。分享生活的悲喜,彼此尊重,在規矩範圍內,反而很自由。

  放了寒假,修女囑咐我們回到家後,每一個人都要寫信給她報平安及分享假期生活,大家猜想一百多人都寫信給她,她不一定會回信,可是,我竟然收到回信,那種猶如一家人的溫馨情懷,令我非常感動。住在宿舍,舍監修女有如母親,室長就像大姐,溫馨又安全,所以大學四年一直住校。

 修道院就在宿舍對面,每天看到修女們進進出出,總是不期然的幻想,隱在重重簾幕後面,是一個怎樣的天地?

活水江河 愛德之源
  四年大學,在修女的耳濡目染之下,接觸到天主教的信仰,也聽過道理,但那時天主並沒有吸引我。但這顆信仰的種子,經過多年的盈育,不僅發芽且開花結果。

  在教了幾年書之後,幾經抉擇分辨,決定跟隨耶穌的腳步,進入重重簾幕之內,一窺其堂奧。

  在隆重的彌撒聖祭中,當我在天主台前領受修女服時,欣喜自己終於能加入百合的行列,殊不知那只是磨練的開始。

  「誰願意跟隨我,就該棄絕自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我。」看似輕飄飄的長袍,穿在身上,佩上胸前的十字架,其實一點也不輕。因著這身會衣,身分已轉換,願矢志跟隨基督,度貞潔、貧窮、服從的三願生活。
  初學兩年,是進入修會的基本訓練。完全摒除外務,收斂心神,在嚴格的作息時間表之下,照表操練。課程以聖經、靈修為主,此外還需操持家務事,祈禱是很重要的學習,每天有早禱、午禱、晚禱及夜禱,在明定的時間,放下一切手邊的工作,專心與主密談,有時誦唸,有時詠唱,有時默想。藉著定時的祈禱,不斷提醒自己,天主一直臨在我們中間。

  在日常生活當中,祈禱、研讀、工作三者並重,而此訓練的目標是:「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內生活」,真正能夠達到「死於自己,活於天主」。

「看,兄弟姊妹同居共處,多麼快樂,多麼幸福!」(〈聖詠〉133篇1節)多美好的畫面,多麼令人嚮往!修女們平時在不同的機構服務,例如學校、醫院、幼稚園、慈善機構或堂區等。每個月一次大家回母院(Mother House)參加月退省,除了靈修的滋養外,大家團聚分享生活,是最快樂的事。其他教會或修會的節慶,是大團圓歡聚的美好時光。母院就像我們的家,隨時都可以回去,休養生息之後再出發。

  實際上,有人的地方,就會有問題,在修道院亦然。碰上衝突,或意見相左,相持不下,最好的方法是雙方到天主台前祈禱,以愛德彼此擔待。「凡信從我的,從他心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若望福音〉7章38節)若是人性的軟弱無法以愛德來解決,就以最後的法寶-愛的法律:修會會規來處理。如此,在愛德與法規兼顧的原則下,可愛家園不變調。

行走天涯 處處是家
  進了修會,一直非常穩定的在同一所學校教書,持續十多年,從未換過地方,也沒體會過傳福音的腳步是多麼美麗。直到知命之年,有機會放下教職到美國進修,才體會天主的家園是多麼大,無遠弗屆!

  初抵美國,因著這身修女服的標記,許多華人主動前來招呼,一見如故且親如家人,不論是課業或生活所需,從未祈求,天主己照顧,且超出我所需!讓我感受到處處是家的溫馨,在華人朋友的呵護下,除了飽享家鄉美味之外,我們也經常一起讀經分享,一起去度假,就如同一家人,絲毫不覺身處異國。
  其實那時最渴望的是加強英文能力,鄰居一個有三個小孩的美國媽媽知道我的需要時,主動找我,請我到她家,幫我解答功課上的疑難,讓我有機會練習英文會話。往後生活或課業上的問題,都有這些天主派來的天使守護著我,讓我順利的完成學業。

  我們修會在澳洲有會院,因會務的需要曾走訪好幾次。華人教友熱情款待,不在話下;老外的熱誠更令人難忘。有一次,去參觀博物館,同行的修女是澳洲籍,可享老人免費參觀;我得購票,正要買票,收票員揮揮手,讓我免費進去。另一次是我和一位同會修女到一個紀念館,我們到的時間已下午四點多,過了進館的時間,但接待員不但讓我們免費進去,還建議先喝點飲料,當時也走累了,就點了紅茶,旁邊一位澳洲太太立刻為我們付帳,僅向我們微笑頷首,不發一語。這此些小小的優惠待遇,表達他們對修道人的慈心,他們的友善,對修道人的照顧,充份顯示出在一牧一棧的基督神國內,不再分是外方人或旅客,而是聖徒的同胞,是天主的家人。

  「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條。」(〈若望福音〉15章5節)葡萄樹傳送豐富的生命力給枝條,所以枝葉茂盛,結實纍纍。生活與基督相連,自然能呈現生命的美好光華。

  這些萍水相逢的人,都是因為我是跟隨耶穌的人,而無條件的接納我如家人。他們所表達的「愛人如己」的福音精神,讓我深刻的體會到有「愛」的地方就是「家」,而不是固定在某處的房子,有血緣的親人住在一起才是家。

  上主召叫梅瑟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梅瑟怕承擔不起這個重任,天主對他說「我必與你同在」(〈出埃及記〉3章12節),梅瑟憑著對上主的信心,而完成使命。我們只要全心信靠上主的帶領,不管在什麼地方,天主必與我們同在,那地方必是愛心滿滿的福地,是幸福的家園。

時空流轉 永恒之家
  我成長於民間信仰的家庭,附近也沒有教堂,我是家人及親友中唯一的天主教徒,因此,家人對天主教無緣接觸。直到修會返家探親的規矩放寬之後,回家次數多了,同會修女也會到我家拜訪,才比較有機會了解,但也僅限於皮毛而已。

  六年前,母親辭世。母親奉獻一個女兒當修女,卻有十幾位修女為她送終,猶如家人一樣的圍繞靈柩唸玫瑰經、祈禱,完全不避諱民間不敢靠近棺木的習俗。出殯前夕,家鄉附近的教堂的神父、修女及教友約一百多人,主動到家裡弔唁,並請到主教來做一台追思彌撒。家裡三合院的大院子就像是天主準備好的天然教堂,虔敬的禱聲、歌聲在偌大的庭院迴盪,母親是多麼有福!「今天救恩臨到了這一家。」(〈路加福音〉19章9節)天主降福了這塊孕育家族生命的土地,母親走完八十一年的塵世歲月,奠祭了自己,使家人蒙受天主的救恩。

  這幾年我在香山牧靈中心服務,有方便的住宿空間,家人來訪更頻繁了。我一直有個夢想,希望家人能多認識主,因此,藉地利之便,在兩年前和姪女一起策劃舉辦家族生活營,首先是以姪孫輩的小朋友為主,大人也跟著一起來參加。祖孫三代一起二十多人共聚一堂,在天主的福佑下,共享美好的時光。今年已是第三屆了,我不奢望他們即刻接受天主教的信仰,而是希望豐饒的天主教內涵融入他們的生活,更深的去體會天主的愛是多麼的寬廣高深,因而獲得更豐富的生命。

  如今,三姑婆(我排行第三,姪孫稱之)的家是親友最喜歡聚會的家,家族生活營的經驗是家人美好的共同記憶,而這個記憶將是持續更新。原生家庭與修道院的家融合為一,生息相通成為永恒家鄉。

編按:本文所引用的《聖經》章節為天主教的用詞,和基督教不同的部分如下:
天主教 基督教
聖詠 詩篇
若望福音 約翰福音
梅瑟 摩西
同作者相關文章:
處處是溫暖的家 (第 96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96 期 我的家庭真可愛?! (25-28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96期  2006年  10月 我的家庭真可愛?! 96
本期主題:我的家庭真可愛?!
發行日期:2006/10/10
編者的話
目錄s/
擁抱破碎
形式外的愛與委身
從「我」到「我們」——如何經營家人關係
是成長夥伴或是病態共生?
「不一樣」的家庭
家庭成長與個人成長
處處是溫暖的家
基督信仰對家庭有願景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淺談情略說愛
團隊齊事奉,集體結果子──迦勒團隊的事工分享
MSN與火星文
當外國來的馬偕遇上本土布袋戲──談《馬偕在臺灣》布袋戲
岩前教會的傳奇人物——施佩蘭小姐
全方位牧師娘——吳威廉牧師娘
換你/妳當「小天使」了
從吸毒、販毒到重生得救
從〈創世記〉看家庭的衝突與建立
吃飯前為什麼要禱告呢?
讓年輕人有「家」的感覺
伯里斯回頭看──文化送舊的那一個夜晚
E世代青年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