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55期 原住民族與轉型正義
字級調整:

新使者論壇
轉型正義,原住民不再等
對於原住民,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要彌補過去的錯誤。
關鍵字:
口述者/馬躍・比吼 (阿美族,紀錄片導演)
記錄者/廖斌洲 ()

※什麼是原住民

今天能讓原住民自己來談轉型正義很重要,也很感謝新使者和教會的邀請。

在談原住民轉型正義之前,必須先理解什麼是原住民。按照國際人道問題委員會(Independent Commission on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Issues, ICIHI)的報告指出,原住民族有下列四要素:一、祖先在外來殖民者到來以前即居住於該土地;二、在目前生活的社會中未居於統治地位;三、其文化異於該國居多數地位的其他族群;四、是否屬其成員由該族群自己決定。

至於什麼是台灣原住民族?中央政府認定的有16個: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雅美族、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地方政府認定的有2個:西拉雅族(台南市政府認定)、大滿族(花蓮縣富里鄉認定)。至於尚未被政府認定的原住民族約有10個:巴布薩族、凱達格蘭族、巴賽族、雷朗族、洪雅族、馬卡道族、巴布拉族、巴宰族、噶哈巫族、道卡斯族。這幾十個族群都有不同的語言和文化。

但是,我想把原住民族的範圍再講得更廣一點,也就是說,台灣的原住民族都是屬於「南島民族」(Austronesia)。分布的範圍是:北起台灣,南到紐西蘭,西到馬達加斯加,東到復活節島。人口總數大約有四億人,語言總共有1200多種(佔全世界語言種類的五分之一)。現在原民會考試的語言就包括40多種。

南島民族的移動大約從六千多年前開始,包含了七個主要階段:第一階段是在台灣(4000B.C.);第二階段,從台灣到菲律賓(3000B.C.);第三階段,從菲律賓到現在印尼的婆羅洲、蘇拉維西、帝汶、新幾內亞和所羅門群島(2500B.C.);第四階段,往東到帛琉、馬利安群島、東加和薩摩亞等地;往西則到爪哇、蘇門答臘和馬來西亞(1200B.C.);第五階段,往東到吉爾貝特和馬紹爾群島(200B.C.);第六階段,再往東到夏威夷和復活節島等地(A.D.300~400);第七階段,往南到紐西蘭和馬達加斯加(A.D.800)。

※南島民族起源自台灣

南島民族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其中有幾種理論主張:「南島民族的起源來自台灣」,這是我們比較支持的理論。

首先,是從語言的角度來講。南島語分為十個子群,而台灣原住民語言則獨占了九群,台灣以外的所有南島語言都屬於第十個子群,廣泛散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上諸島。語言最歧異、最複雜的地方,很有可能就是起源的地方。(註1)

其次,是從構樹研究發現的觀點。太平洋地區製作樹皮布的族群,多以構樹為原料。台灣北部構樹有兩種性別,大多都是結種子再生,少數是插枝繁殖,那就是有人想要使用構樹,特別種植的。但太平洋的構樹只有一種性別,全部都是插枝繁殖,表示一定是有人帶去,特別種植的。研究團隊採集分析構樹DNA,發現太平洋島嶼都與台灣南部的構樹擁有同一種基因:CP-17基因單型。顯示太平洋的構樹極有可能是有人從台灣南部帶去的,這些人是誰?就是南島民族,所以南島民族的源頭很可能在台灣。(註2)

第三,從時間的角度來看。當然,長濱文化一兩萬年前就有了。但如果從近期來看,語言學者已經指出:泰雅、鄒、邵、賽夏族約在6500年前來台;排灣、卑南、魯凱約5000年前來台;西拉雅與阿美族約4000年前來台;噶瑪蘭約3000年前來台;凱達格蘭約2000年前來台;達悟族500年前來台。不同時期,一直有不同族群在台灣島上活動。換句話說,原本全台灣有數十個原住民族、超過一千個部落,族人活動區域接近台灣總面積的100%(大約361萬公頃)在這很長一段時間裡面,原住民族群在台灣島上可以完全自由地移動。

※原住民土地被外來者掠奪

有時候聽到人們講台灣史提到「四百年來」就很令人不高興,因為我們原住民在遠超過四百年前就已經在台灣島上活動了。當許多台灣人說「四百年來」的時候,顯得好像這四百年來跟我們原住民沒什麼關係。但是,當他們來的時候,我們原住民族的下場都是非常悲慘的。從原住民族的角度來看,荷蘭、西班牙、鄭成功、清國、日本、中華民國都是殖民者建立的政權。在這些殖民政權之下,原住民族遭殖民者屠殺、驅趕、同化,西部十多個族群的人數越來越少,如今甚至不被國家認為是原住民。

殖民者對原住民最大的傷害就是掠奪原住民的土地。從1624年到1795年,期間經歷了荷蘭時代、鄭成功、直到乾隆時代的170年間,台灣原住民族的土地被快速地掠奪了1/4。這些人上岸的時候,沒有帶任何一片土地,如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迅速取得這麼大片的土地?這是未來轉型正義非常重要的問題,也就是,要請那些歷代的殖民者拿出證據,他們如何取得這麼一大片土地?

到了日本統治的時候,1895年,日本人繪製的地圖當中的蕃地面積仍然大於台灣島面積的一半;到了1928年,根據日本人土地調查,原住民活動面積約佔台灣島面積的46%,大約166萬公頃。可以看見原住民土地面積明顯減少的狀況,這時候原住民活動的面積已經不到台灣島的一半了。

事實上,1895年清國割讓台灣給日本時,割讓的只有如同香蕉形狀的台灣西半部平原地區,因為中央山脈與東部的土地大多仍屬於原住民族,不屬於清國。日本政府為了獲得佔全台灣面積一半以上的原住民族土地、及土地上的豐富資源,認定原住民不是人、是動物,沒有資格擁有土地,因此將原住民族土地視為無主地,劃歸國有,開始開發土地上的資源。1928年,日本政府完成原住民族土地清查,發現原住民族使用的土地還有166萬公頃,日本政府只劃出其中25萬公頃給原住民族使用,這就是後來的「原住民保留地」。其他一百多萬公頃的土地,都被劃為「國有土地」。

但是原住民是人,不是動物,有資格擁有土地,這一百多萬公頃大都是有主地,不是無主地。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原住民族沒有放棄土地,也沒有簽訂讓渡土地的條約,土地仍然是屬於原住民族的。因此,日本政府的行為就是「搶奪」,所搶奪的土地就是「贓物」,1945年國民政府繼承這批號稱的「國有土地」,這批土地仍然是「贓物」。因此台灣有一半國土是「贓物」,台灣是建立在「贓物」之上的國家。

如果從目前中華民國的土地來看,在原住民族主要活動的範圍內,有非常大的範圍都劃歸國家專用,包含:國家公園35萬公頃,佔全台面積10%、林務局162萬公頃,佔全台面積45%。而號稱保留給原住民的土地只有26萬公頃原住民保留地,這些原住民保留地都是零碎散佈的,絕大部分是難以利用的土地,且有許多法令限制與問題。所以,原住民真正能夠使用的大約只有十萬公頃,約佔全台面積3%。

※台灣原住民的現況

接著,我們來看原住民的現況。原住民人口佔全台灣人口約2.5%,能夠使用的土地範圍約3%。原住民的收入是全台灣平均收入的60%(這數據是政府提供,其實應該是高估了)。原住民的壽命比全台灣平均少八歲(雖然人們都說原住民是天生樂觀的族群)。關於原住民的遷移,有46%的原住民族人戶籍已經遷離原鄉。至於教育程度,原住民的大學學歷比例僅是全台灣平均的1/3。在18-22歲的原住民當中,只有50%在大專就讀(全國平均是80%)。

再來,我們來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和文化的現況。以語言、歷史與文化在教育(以高中教育為例)中的比例而言,在語言方面,極少有原住民族語課程;在文化方面,極少有原住民文化課程;在歷史方面,必修歷史課只有1.5小時教考古、1.5小時教原住民歷史,這是非常非常低的比例。在這樣的教育之下,原住民根本無法認識自己;其他族群透過教育,也不會深入認識,早在比四百年更早之前就已經住在這島上的人。在原住民所接受的教育當中,最可悲的就是,受越多主流教育的孩子,距離自己的文化與族人越遙遠。如果原住民讀到大學、碩士、甚至博士,就幾乎已經被同化,很難再回到原住民文化當中了。我小時候學校牆上的標語就是:「當個活活潑潑的好學生,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可是沒有人告訴你可以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布農人、泰雅人、阿美人、排灣人....」。所以,我們去讀書就是要被消滅。對於原住民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要彌補過去的錯誤,但是這中間有很多的過程要經過。

※轉型正義忽視原住民

面對轉型正義的問題,台灣經歷了許多不同的總統,也完成了許多報告,也道歉了,也賠償了超過200億,也有許多過去的傷痛有去處理和撫平(到今天大概約有一萬件)。然而,台灣過去處理的問題比較著重在「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對於原住民的問題似乎較少著墨。

其實,國外有許多例子值得我們參考,例如:2008年,澳洲總理陸克文(Kevin Michael Rudd)對原住民道歉。2008年,加拿大總理哈珀(Stephen Harper)向過去的原住民政策同化政策道歉,同時成立真相和解委員會,花6年時間調查、記述過去原住民政策的壓迫故事。2015年加拿大總理杜魯道(Justin Pierre James Trudeau)表示,政府必須和原民重建關係。他說:「我深深地希望這份報告和研究能幫助療傷……加拿大政府為讓原民如此失望誠心道歉,並請求加國原民的原諒。」2015年7月,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在南美洲的玻利維亞為教會對原住民族和文化所造成的傷害道歉。這些作為的作用對於過去傷痕彌平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有些原住民可能會認為,道歉沒有意義。但其實道歉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意味著政府正視自己過去統治導致原住民失去自己的:超過百萬公頃的土地、語言和文化、名字、自治的權力、身為主人的地位,以及其他非常多的面向。

民進黨推動的《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已經通過一讀,只處理威權統治時期(民國三十四年八月十五日至八十年四月三十日)。然而,這個法案並沒有將原住民的轉型正義放進這個法案當中。我們要問的是:當二二八和白色恐怖開始獲得部分的轉型正義,原住民的轉型正義在哪裡?執政黨似乎只想處理1945年之後的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不當黨產等問題,不想處理1945年之前原住民族的部分。

關於轉型正義,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在理論上來講,要怎麼看待轉型正義這件事?轉型正義要處理到多久遠之前才可以?可能對於當前政府來講,清朝、日本政府做了什麼事情,都不干我的事情,因為民進黨並不是透過革命取得這個政權,而是透過民主選舉的方式取得政權的。如果是這樣的話,是不是現在的政府對於過去統治者所有的錯誤都要概括承受?世界上大部分主流的概念答案應該傾向「是」。如果是的話,民進黨應該選擇優先處理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和不當黨產這一端?還是處理400年來原住民的遭遇?我可以接受把前者和後者(原住民問題)分開處理,但我認為應該同時處理,若將原住民問題放在之後,不知道要等到何時。

※原住民想要的轉型正義

最近,在小英總統道歉之前,有原住民發起了「為歷史正義而走」、「為土地而唱」、「為原住民族獨立而走」等等運動,主要是讓族人知道我們自己失去了什麼,也讓台灣一起面對這件事情。

關於原住民的轉型正義,我認為可以從幾個角度來看。首先,關於土地:必須先歸還家族的世耕地,再歸還部落共有的土地、獵場、漁場。尤其是靠海岸過生活的族群,他們的生活是靠海來維持的,如果你告訴他這樣是違法的,那形同要他放棄自己祖先教導他的生活方式去生活,這就使他失去了他的文化。沒有土地,文化也無法依存。

其次,關於教育:必須有原住民族的課綱、教材和師資;此外,全母語的幼兒園到小學,半母語的國中到高中,以及原住民的大學。這其實是不難的,只是過去政府採用不對的方式,導致效果非常差。只要政府有心投入資源,是可以做到的。長遠來講,如果原住民沒有自己的大學,那只會顯示台灣的文化不夠多元。原住民的知識和智慧,一定足以成立大學。

第三,關於語言:訂各族語為國家語言,與中文同等地位;此外,原住民地區公務員與教師盡量可以用族語服務或教學。如果轉型正義不能夠做到這一步的話,那是沒有意義的。

第四,關於自治:民族/部落自主管理傳統領域範圍內的事務。必須讓原住民自己能夠在自己的土地範圍內,以自己的語言、文化和教育的方式去治理自己的族群,才有意義。完全經由政府主導的原住民文化,是不會有效果的。只有落實原住民的自治,才能夠讓台灣的文化,在尊重原住民自治的情況下,在長遠的未來,達成多元文化。

原住民因為在長期的教育之下,都覺得「會飛的鳥是一種病」。但是,原住民的轉型正義就是要讓大家一起去尋找,到底我們原住民過去有過什麼、失去了什麼,以及我們未來要找回什麼。在接下來這幾個月,我們希望透過剛才提到的為土地而唱、為土地而走之類的活動,來和原住民自己,也和政府對話,我們可以接下來做什麼。我們一定要讓原住民自己能夠理解到:「我是一隻鳥,會飛的鳥是正常的。」

我最後說一個小故事。我的父親是湖南人,母親是阿美族人。當我的父親和母親結婚後,母親喪失了她原住民的身份,自動升等成為高級的漢人。當我要回復原住民身份時,我的母親必須先回復原住民身份,我才能跟著回復原住民身份。在那個時代,原住民女性和非原住民男性結婚後,如果原住民女性當時沒有辦保留原住民身份,就會自動升等成為一個高級漢人。這對我來講,是滅族的政策。這件事情要不要調查?要不要賠償?要不要讓那些還沒有回復的人回復他們的身份(當他們有意願時)?

如果每個原住民的族人可以針對自己在語言、教育、文化等各種面向講出自己曾經受到的欺壓,我們這個島上的真理、公平和正義才能夠跨出第一步。

註1:陳其南〈從台灣獻給世界的禮物說起〉。《當代雜誌》2010 年9 月。

註2:〈構樹遺傳多樣性成重要拼圖,學者證實南島語族「出台灣說」〉,環境資訊中心報導,2015年10月13日。 http://e-info.org.tw/node/110713

同作者相關文章:
國定假日與集體記憶的建構:台灣2025年國定假日修法爭議背後的歷史社會與信仰意義 (第 204 期)
台灣青年,如何看待新時代的民主? (第 172 期)
教會如何面對政權 (第 164 期)
愛國是流氓的護身符,良知是聖徒的福音書 (第 160 期)
轉型正義,原住民不再等 (第 155 期)
道歉,何不從教會做起? (第 155 期)
掌握現況邏輯、找到突破點 (第 154 期)
台灣民主深化期的基督徒公民責任 (第 153 期)
誰的歷史記憶?──2014年歷史課綱調整的爭議焦點 (第 142 期)
我的信仰歷程 (第 138 期)
資本主義倫理與成功神學精神 (第 134 期)
從困境到創意 (第 129 期)
聖詩將平安穿透我心靈 (第 123 期)

原文來自 https://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55 期 原住民族與轉型正義 (6-11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55期  2016年  8月 原住民族與轉型正義 155
本期主題:原住民族與轉型正義
發行日期:2016/8/10
原住民族與轉型正義
籠中的鳥以為飛翔是一種病
轉型正義,原住民不再等
轉型正義,要來真的
我的土地,你的制度
在鄒族處境中談原住民轉型正義
回到西拉雅母親的國度
和解,從傾聽彼此的故事開始
播種和平,收成正義
道歉,何不從教會做起?
總統道歉後一定落實政見
繼續當原運的好夥伴
恢復權利,賦予權力
牧者的攝影──將感動推向脈絡的閱讀
在這個世代試寫「全新的約」
這是誰的教會?
原音傳唱:一種可以唱到震動心靈的聲音
Hasta la victoria siempre! 一切只為了格瓦拉
Pihu Tado 傳道史略
台灣教會史ê台文筆記1 得恩堂與補腎丸
讀經筆記24 ─ 風茄敢是催情果?
2016港台SCM交流
再思SCM
特別的避靜之旅
避靜與靈修心得
《星光.心光》在黑暗中閃爍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