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使者雜誌 > 
                        第39期 倒數1997 |  
    |  |  
    |  |  
    | 
        
          |  本期主題 |  
          | 香港基督徒對九七的經歷和反應 |  
          |  |  
          |  |  
          | 關鍵字: |  
          | 
                | 作者/蘇成溢
                  
                    (東南亞神學研究院神學碩士(M.Th.),現為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總社)社長。) |  |  |  
    |  |  
    | 一、「九七」的源起 香港的一九九七問題,源於百多年前滿清時代的幾次戰役和條約安排。1842年因鴉片戰爭中戰敗,中國被迫簽下「南京條約」,其中一項是割讓香港島給英國,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再敗後,另簽「北京條約」,把九龍半島一部份割讓為永遠租借地。及至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後,各國紛紛侵佔中國;英國以防衛香港為理由,與清廷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把九龍半島全部北至深圳河以南,從1898年6月9日起,租借99年,到1997年止。
 
 由於整個香港的發展,是包括香港島、九龍半島市區、新界及附近海域內的島嶼,再加上1949年後中國大陸政府並不承認滿清時代的不平等條約,因此,1997年九龍半島北部及新界地區的租借地限期(這片租借地佔了全香港
 總面積的百分之九十),並非只是談是否續借的問題,乃是關乎香港整體的身份誰屬,前途如何的事。
 
 其實早在1972年中國大陸駐聯合國的代表黃華,已經表示一方面不承認香港和澳門的殖民地身份,另一方面又申明中國大陸政府,會在條件成熟時,用適當的方法(或談判)和平解決港澳問題。
 
 二、八十年代初香港教會對「九七」的看法
 「九七」問題正式公開地提出來討論,是八十年代初英國首相訪問北京後開始的。從1981年起,中國大陸政府十分清楚地表達,會根據1997年這個時間表上的限期,正式在香港行使其國家主權,並會與英國及香港政府,透過談判來安排香港在這個日子前後的一切過渡事宜。
 
 (一)從1981-1983年間,香港教會進行了各種不同形式的內向的專注轉變為外向的犧牲;因愛國而文化上根掘深了,急功近利的只顧即時效果,轉變為對長遠目標而投身。」(註3)
 
 (二)鼓勵香港人積極參與社會。香港協同神學院前任院長丘恩處博士勉勵香港的基督徒:「須以行動來表達他們的信仰,他們不但要盡基督徒對社會的職責,也要覺醒其他的人,並連同一切善意的人士,為自己所居的鄉土而賣力奮鬥。」(註4)香港一間基督教社會服務機構的負責人當時指出:「香港教會應視香港地位的變遷,是上帝藉以喚起教會對社會責任醒覺的媒介,即是說,基督徒雖不知曉香港的明天會如何,但卻深信主──是會繼續掌管,保護及引領。所以,香港教會理應從現在起,向上帝悔改,重新許願,求取力量,履行在社會上為鹽為光的責任。」(註5)
 
 (三)教會應該勇於承擔使命。所謂承擔的使命,大致可分為:(甲)對中國大陸的福音使命。例如香港建道神學院副院長曾三華牧師語重心長地勸勉一群基督徒學生說:我們要負起對同胞傳福音的債,而且,我們不必待到一九九七
 屆臨之時才作具體行動……」(註6)
 
 (乙)對塑造香港未來的使命。香港基督徒學會總幹事郭乃新牧師在1984年曾公開呼籲:「十三年後,香港將會脫離英國統治,恢復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實行港人治港。如果我們希望到時的港人治港成功、出色,今天我們便要作好準備,在領袖的培養上,和在市民政治意識的培育上,多下工夫。」(註7)
 
 總的來說,當「九七」問題一開始浮現的時候,香港教會的回應是快速的、積極的、樂觀的,也具有很強的外向性。然而,隨著中英雙方對制訂香港前途模式的談判,和中國大陸籌劃落實香港特區基本法逐步進行,香港人一些真實的心理反應,開始在社會中呈現出來,以致情況產生了變化。筆者會在下一章略作介紹。
 
 三、1982-1992香港的變化和教會對前途的回應
 1982年至84年是中英兩國代表為香港前途談判的時期,有關香港前途的「中、英聯合聲明」,於84年12月在北京正式簽署,及後在國家憲法中有關香港特區的「基本法」亦於1991年落實。表面看來香港的未來似乎已安排妥當的準備了。香港人理應樂於接受這些〞安定繁榮〞和〞平穩過渡〞的預備。
 
 但是,在1982-1992這十年裏,香港人卻經歷了社會中很多的衝擊和變化。例如從1982-1991香港政府開始逐步引入民主選舉於各級議會而產生的政治變化,1982-84及87年因金融危機而產生的經濟變化和1989年6月4日前引發的愛國心態的變化等,都對香港人帶來很多沖擊。更有甚者,是激發了移民海外的潮流。據一些資料顯示,在82-89的七年內,共有約十五萬人移民海外,而89-91年裏更達到十八萬以上,趨勢一直沒有大的減退。(註8)很明顯地,香港人出現了信心的危機了。
 
 香港教會面對市民的信心危機,開始把焦點集中進行對人的關心,教養和造就,並提高「留港、建港」的意識。(註9)基本的論調只有一個:教會是一個見証的群体,我們所相信的上帝是掌管歷史的主宰;惟有憑信在人群中活出來,才是真正的天國子民。
 
 四、面對「九七」及以後的日子
 經歷過風雨的幼苗,它的根才扎得深,成長才夠茁壯。一九九七年已經開始了,七月一日也快到了。香港人談論了十多年的九七問題,因著經歷了大大小小的挑戰,已經有各種各樣的適應方法了。
 
 事實上,95年以後,香港教會就如何過渡九七,邁向二十一世紀,已進行思考和探索了。有關的建議有以下三方面。(一)重視人才的培訓。這包括了對平信徒的培育和教牧人員的訓練。有牧者大聲疾呼說:「教會要鼓勵堂會以鍥而不捨的精神去加強信徒的學習生活,同時鼓勵神學院多做些支援的工作,多辦素質好的延伸課程,……今天香港的教會需要大量優良素質,知識水準高,對上帝對人有承擔感的教牧人員。神學院就要擔負起這個訓練神學人材,任重道遠的責任。……香港教會今天必須全力支持神學教育。」(註10)
 
 (二)鼓勵教會全力拓展。過去十多年的體驗,教會被喚醒了不要躲在室內等候,乃要盡力的奮勇向前。現任香港中文大學神學組主任盧龍光博士在一個研討會中清楚地說:「我們相信上帝是歷史的主宰,未來掌握在祂的手中,而未來的發展我們有份參予,與上帝同工去塑造未來歷史。」(註11)
 
 (三)預備自己貢獻中國。中國大陸的開放和中國教會的發展,使香港與內地的交往愈趨頻密,更提醒了香港的基督徒,可以為十三億的同胞有所貢獻。香港的神學工作者楊牧谷牧師,經過詳細的分析過去二、三十年教會走過的路後,語重心長地說:「當香港教會要猛然回首,她要在什麼地方重新建立自己的身分感?要在香港教會敢於面向自己的祖國、敢於服事中國教會的環境下。」(註12)
 
 五、一點心聲
 1982年曾有人稱「九七」是香港歷史突破的「時機」(KAIROS)。1995年同樣有人稱「九七」是香港教會的轉機。我認為,這並非是盲從的附和,更不是不經思考的抄襲。我相信,這是由於香港基督徒對上帝的堅定信靠,及經歷考驗後的信心的表現(耶利米書29:7)。
 |  
    |  |  
    | 
        
          |  |  
          | 註: 
 1.以下書籍較具代表性:
 
 〈香港教會與香港前途〉。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公共政策委員會編輯,香港基督教協進會新聞部出版。1982.11
 
 〈迎向的年代〉。香港天主教青年聯會編,新天地出版社出版。1983.11
 
 〈1997:轉變與更新〉(增修本)。錢北斗編,學生福音團契出版社出版,1984.6
 
 〈1997與香港神學〉。郭佩蘭編,崇基學院神學組出版,1983.11
 
 2.參〈香港教會與香港前途〉,頁10
 
 3.參〈1997與香港神學〉,頁42
 
 4.參〈香港教會與香港前途〉,頁46
 
 5.參〈香港教會與香港前途〉,頁36-37
 
 6.參〈香港教會與香港前途〉,頁16
 
 7.參〈1997:轉變與更新〉,頁75
 
 8.有人說這是香港人以腳來表決──移民外國的表現。參〈九七的應許〉,楊牧谷著,基道書樓出版,頁16-17
 
 9.香港基督教協進會於1991年推行了「我愛香港運動」,當中出版了兩冊學術論文集,由不同專家撰寫,很有參考價值。
 
 10.參〈公義的呼喊〉,郭乃弘著,基道書樓出版,1993年頁81-82
 
 11.參〈特區教會透視〉,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編,香港世界宣明會出版
 ,1995年,頁15
 
 12.〈九七的應許〉,頁59
 |  |  
    |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  
        | .香港基督徒對九七的經歷和反應 (第  39 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