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39期 倒數1997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一個台灣人眼中的「九七」
關鍵字:
作者/劉清虔 (現為屏東中會崁頂教會傳道師。)
  在這一個以「九七」為主題的專輯中,編委們在辛勤地規劃了許多探討的方向之後,突然想到應該要有一篇文章從台灣人的角度出發來看「九七」,結果馬上有人「陷害」我來寫,原因是我住在屏東,離香港最近。不過,這只能是在任意聽聞之後的隨思隨想。

※ 九七事實與九七論述
  在台灣,我覺得其實真正關心香港九七的人並不多,因為身在台灣,並沒有立即性的迫切感。我們已經習慣讓「死道友不死貧道」、「日頭赤燄燄,隨人顧性命」的生存邏輯所支配,即使有關心,也都是那種不痛不癢、公平客觀的評論,當然,是事不關己的。
    
  但是,放眼望去,在台灣的平面媒體也好、電子媒體也好,關於香港的一動一靜、一顰一笑,所佔的版面與篇幅都有增無減;而中國對香港的任何動作也都十分敏感甚至大膽去猜測。我認為,「香港九七」的論述層次已經超越了其事實層次了。所以,對香港人而言,這是一個立即臨到的切身事實,對台灣人,這只是一個論述的主題而已。

  論述背後的意識型態是可議的,學者專家喜歡「宏觀」,先從跨世紀的世界談起,提到亞洲的重要,而亞洲當然以中國居首(其間總不忘孫中山一百年前說過的所謂「中國人的世紀」之阿Q老調);而在中國的脈絡中,香港何其重要,而台灣與香港的互動又居關鍵。他們從香港談回台灣,一定得將中國的大帽子扣下,這樣的關係是「一個中國,兩岸三地」。

  香港是香港、台灣是台灣,角度的不同將得出不一樣的結論。面對九七,台灣當思索的是如何避免在中國的兩面夾擊下,在經濟上產生「新的依賴主義」;也當思所索如何突破現有的外交困境,能以台灣之名暢行國際。這些都遠勝於去考量台灣當如何在中國羽翼下發展的各種可能性。台灣的九七論述,正將自己帶入一個狹小的思考空間,也正為自己鋪陳一條充滿荊棘的道路。
  
※ 九七效應與台灣教會
  老實說,台灣教會跟本沒有受到九七的影響,如果說有,那就是香港教會面對九七的心態與抉擇,為台灣拋下了一個假設性的問題。這假設性問題的核心則在「去留之間」。

  過去十年,在香港九七大限底定之後,在去留之間,香港教會面臨了重要抉擇,如梁燕城、溫偉耀等人選擇了美、加等新禾場,楊牧谷則力撰復和神學堅守故土。其中經歷了八九民運,他們之中有人慶幸其正確選擇,有的似乎開始修正立場。

  部份基督教教派的牧師已經走得差不多了,值此之時,卻有天主教的修會宣示堅立香港、並差派更多修士前來。這種兩極的現象其實給了台灣教會一個深刻的借境:如果有一天,台灣真的被統了,教會應該有何反應?我們是留下改稱「中國基督長老教會台灣區會」,或者是出走組一個「流亡總會」並時思反攻台灣?

  有人問我的立場如何?我實在很難回答,因為我是念馬克思的,有著「馬克思主義」的專長,「統一後」我的前途肯定比現在好。如果我說,想留下來與我的羊群共存亡,會有人嗤之以鼻並說我假仙;若說出走存留福音的餘種,也會有人不相信(我會放棄美好前途?),或笑我沒種。反正什麼樣的答案都將惹人非議,台灣的教會,該趁此當口思忖這倫理議題。

  「去與留」代表著一種信仰實踐,台灣教會至今尚不敢對於香港教會的「去與留」驟下任何有關正當性的評論,因為,七月一日以後的事誰也不知道。也許,存在於去留之間的,不是「是與非、對與錯」的問題,而是一種信仰的告白與神學的理解,各人自向上帝負責任。畢竟,上帝使用臣服於異邦的但以理、尼希米等人,也保守那些不屈服的人,沒有對錯,只有選擇!

※ 九七危機與代禱
  在香港落入中國政權之前,中國欽定的董建華成為新任的港督,這個結果並不會讓人意外。在這個選舉中,從選舉人到被選舉人都是由中國安排與決定的,公開的選舉背後是隱藏的專制。這象徵著中國的極權性格,加上那種「中國可以說不」的囂張氣燄,以及不改馬列思想的政權本質,香港百姓與教會所會面臨的危機是顯而易見的。

  在事前再怎麼信誓旦旦,一旦事在眼前,那種「妥協」的民族性就出現了。中國人本就有非常強烈的妥協性格,而香港人本就以中國人自居,因此,當中國開始對宗教施壓時,不難保證香港教會都能堅持到底。屆時,任何立場也都會有聖經根據與神學基礎,該如何分辯與謹守主道是他們的難題。這能與台灣產生什麼樣的關係?那就是同為肢體的代禱關係了。

  就我個人的意見,縱使「反中國的情懷」還無法自我的心中撤離,但是難以割捨的是那份同為華人與同為肢體的綿密之情,要眼睜睜「站高山看馬相踢」或是冷眼置身事外,是怎麼樣也做不到的。上帝恩賜了一項超越時空的禮物,就是禱告,在禱告中紀念香港教會的危機與需要,是台灣基督徒在冷靜觀看之後能做的一件小事。

※ 失根與尋根的情結
  香港的悲情不在九七,而在其百餘年來的飄蕩與流離:它是中國的土地,卻歸屬英國;既是英國管轄地,卻又無法享受與英國人同等的待遇。在中國動亂的時候與西方同反中國,如今即將回歸中國,卻要隨中國的音樂起舞,那種心情的波動是難以言喻的。百年來失根的人民,今日已尋根得著,卻有著莫名的矛盾;尋根的喜悅在何方?除了那些能從中國取得巨大好處的人之外,在小老百姓身上看到的,只有忐忑與不安。

  失根時沒有悲痛,尋根後沒有歡悅,這種悲劇在香港。這不禁讓我想到,在我腳踏的台灣鄉土,究竟根在何處?中國利用媽祖來台統戰,說故鄉在中國,無知的小民高喊「讓宗教歸宗教」、「不要泛政治化」,在他們的吶喊聲中,我隱約見到了即將重演的悲劇。

  當台灣厭倦作一名國際孤兒時,可不能隨便就認一個母親,任意找一個家庭棲身。對這一代台灣人而言,「台灣就是母親」是已漸形成的共識,這不是新觀念,而是被扭曲共識的回復。這裡是我們的根,不必遠渡重洋去找尋,否則屆時找著的將是落寞與冷清、失望與傷痛。在遠眺香港九七後,定睛在吾土吾民,我們在找一個「決心」:徹底割裂臍帶、定根本土的決心。

※ 尾聲
  「香港九七」是世紀末的大事,有幸能親身經歷,我還年輕,或許還能等得到下一個世紀對它的歷史評價。我想九七後的香港,有太多的問題需要面對:政治的倒車、文化的反胃、性格的矛盾、宗教的掙扎。

  我一個台灣人的眼睛能看出什麼精妙之處,我自己也深深懷疑,但是,總能在澎湃的論戰浪潮中,激起絲微的反芻,即使只是個小小浪花。畢竟這是個台灣觀點,如果文中有過多的「台灣反省」,應該不為過才是。
同作者相關文章:
沒有「沒有用」的學問 (第 78 期)
在新時代中覺醒 (第 49 期)
浸身於有意義的工作 (第 48 期)
在無力中使力 (第 47 期)
偷窺述評 (第 46 期)
世紀末導言 (第 43 期)
情色 VS. 色情 (第 40 期)
一個台灣人眼中的「九七」 (第 39 期)
教會的流行名詞 (第 37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39 期 倒數1997 (19-21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39期  1997年  4月 倒數1997 39
本期主題:倒數1997
發行日期:1997/4/10
目錄s/
編者的話
香港九七的思量
香港基督徒對九七的經歷和反應
香港經驗與台灣教會
台灣人對於香港問題的看法
一個台灣人眼中的「九七」
願成為耶穌醫治之手的基督徒──高仁愛醫師
基督徒與直銷文化
哈與聖詩補遺(四)
中國的三自教會-從聖經觀點的評論
愛的迷思
愛情方程式
基督徒可以拿香嗎?
我的成長
從基督教倫理學的觀點看同性戀
同志基督徒的性、愛、婚姻
同性戀合理?
基督徒看同性戀------精神醫學的觀點
對CNC校園論壇之看法及其未來發展
親愛的羅牧師,您好!
答主內齡儀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