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17期 正視貧富差距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富教會與窮教會---主內肢體的互助如何可能
教會之間財力與人力的互助,就是彼此相愛的具體行動,讓世人看出我們是基督的教會,是不一樣卻合一的教會。
關鍵字:
作者/許承道 (牧師,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助理總幹事)

地方教會財力差異大

富教會與窮教會之間的互助互動,有許多「看得到」與「看不到」的呈現,但是一般來說,在定義「富」、「窮」時,仍然習慣以該教會的奉獻、特別是指經常費多寡及經年累月的「基金存款」,來定奪其為富教會或窮教會。而二者之間的互助與互動,在看得到的部份,就是指富教會對窮教會的財務支援。

然而,「富教會」除了是指「看得到」年度結餘多、財力比較富裕的教會外,還有兩種「富」的型態,一是信徒個別平均奉獻金額高於一般教會,也就是說信徒的奉獻實力強又非常「甘心奉獻」;另一特色是教會年度經常費中的「對外奉獻」比例,較一般教會高出許多,信徒看重宣教事工,願意對外奉獻。因此,富教會就不僅是指禮拜堂大、信徒多奉獻多而已,更是指那些極願意與人分享,在小型/窮教會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責任的教會,願意成為窮教會的祝福,這才是真正的富教會。

依照總會研發中心推估的統計資料,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全國的一千二百間教會,其年度結餘總計大約為新台幣三億元,整體來看,我們是一個富裕的教會。至於在一般地方教會中,彼此差異頗大,有的教會建禮拜堂、蓋教育管,動輒上億卻不用向外募款或貸款,有更多教會連維持基本經常費都辦不到。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第三段論到「教會」時,如此說:「教會是上帝百姓的團契,蒙召來宣揚耶穌基督的拯救,做和解的使者,是普世的,且釘針於本地,認同所有的住民,通過愛與受苦,而成為盼望的記號。」教會,本是「上帝的教會」,另一方面來說是「人民/住民的教會」,若要使「上帝的教會」、「盼望的記號」落實在世間,則分享資源財力與分擔苦難缺乏,便成為重要的指標之一。

真心奉獻、照顧弱小肢體

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後書第八章提醒我們:「你們已經知道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他本來是富足的,卻為了你們的緣故使自己成為貧窮,目的是要使你們由於他的貧窮而成為富足。」(9節)其中所說的是生命的富足與貧窮,是豊富生命的分享,是保羅以經歷患難,受到嚴重考驗的馬其頓教會,「充滿快樂,在極度貧困中仍然慷慨捐助。」(2節)來鼓勵哥林多教會在捐助奉獻上,「用當初計劃時那樣的熱心去完成這件工作,而且要按照你們現在所有的去進行。」(11節)保羅相信如果真心捐助上帝一定悅納:「他要你們獻上你們所有的,而不是所沒有的。」(12節)

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現況,可以看到多種不同的真心捐助模式:

一、「按照你們現在所有的去進行。」目前在整體教會中,我們有每個月第三主日的事工奉獻主日,讓單一、局部、有限的教會,有機會積極參與在使萬事互相效力的上帝所帶動的各項宣教事工上,這是信仰生命傳承的奉獻經驗之累積,是全體長老教會「現在所有的」的特別制度。每間教會都可以在此事工奉獻主日的參與中,一起學習奉獻的信仰規律,不分富窮,一起經歷「整體宣教」之間的肢體連結。

二、「獻上你們所有的,而不是所沒有的。」富教會「所有的」確實比較多,因此外界的馬其頓呼聲也常常向富教會提出。翻開教會的和會手冊,就可以看到許多教會「對外奉獻」此項事工中,有許多總會所定事工奉獻主日的機構、單位之外的福音事工單位,包括長老教會所屬的社會服務機構或教會建堂募款之需,也有非長老教會的福音事工機構。這些教會在關心對外奉獻時,除了順服參與在長老教會固定的奉獻主日之外,也願意開放教會資源,成為「敲門的,就給他開門」者的幫助。

三、「你們為我的跟從者中最微小的一人做」。這是有別於上面對外奉獻配合性的模式,而是教會主動外展事工,在無力發聲的微小(人數與需要量卻不是少數)群體中,成為他們的夥伴與幫助。主耶穌在這段有關最後審判的比喻中所說:「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流落異鄉,你們收留我;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害病,你們照顧我;我坐牢,你們來探望我。」(太廿五:31)除了指出教會在關心弱勢、關懷社會,需要關照到最基層與基本的需要之外,也提醒我們應該到餓了、病了、被束縛了,這些特殊處境的群境或教會中,為他們做些事。

富教會與窮教會的互動方式

不可諱言,在台灣仍然有許多小型、財力薄弱的窮教會,他們在山上部落、在海邊式微村里中,堅定地持續宣揚福音,成為社區盼望的記號,但他們確實需要資源豊富的教會的支持與代禱。長老教會在推行「倍加運動(1958至1965年)」時期,建立許多教會,尤其是有別於都市化的集中現象,當時所增設的教會許多是在尚未有教會的村莊或山上部落,其中原住民教會增加最多。當時有一個「主內肢體互助」的具體模式,就是平地教會與原住民教會(當時稱「山地教會」)建立「姊妹教會」,除了財務、物資的支援,彼此還有團契聯誼、聯合聚會等事工,這樣的肢體互助,對剛建立的原住民教會有實質的助益及溫馨的接納。

今日,我們關心富教會與窮教會的互助與互動,有幾個可以一起努力的方向:

一、建立夥伴教會關係。1980年代開始,普世教會反省過去「給予-接受」的宣教模式含有殖民色彩在其中,縱使稱為「姐妹教會」,仍然有主客之別。因此漸漸調整互動與互助模式成為「夥伴教會」,強調彼此協助、互相學習的合作關係。

雖然各行各業各領域都出現托拉斯式的巨型企業體,但其中仍然可以看到愈趨多元的發展;教會雖然也有都會區巨型教會出現,但是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許多定根在斯土斯民的小型卻多元發展的教會,他們在人數、在財力上可能是小型,甚至是軟弱的,但在宣教面向與實踐上,卻有許多值得學習的地方。準此,「富教會」與「窮教會」實在不是好的用詞,不是健康詞句,我們可以在以宣教為前提的基礎上,發展出夥伴關係。既然夥伴,就如同合夥人一樣,對合作宣教都有貢獻。

二、「人生下半場」的奉獻。《人生下半場》這本書的作者分享一種人生態度就是當兒女已長大,做父母的可以學習重新分配人生下半場的時間、金錢,作者建議百分之五十用在自己,另外的一半放在社會公益、關心弱勢、志工服務等方面。這是一種人生態度與價值方向的學習,當然不是在分配比例上的強調,但是這種百分之五十的目標,的確讓許多人重新看待自己的努力所得到底是為何而存在,讓關懷行動愈多的人,愈體會到豐富生命的實在。若以成熟健康的教會來看,可以學習「對外奉獻、關心缺乏教會的需要」與「教會本身經常費」之間,向一比一的目標邁進。

一般教會奉獻約略可分為經常費與特別奉獻,前者多指教會本身年度經常性的福音事工、事務與人事費用,後者則有建堂、急難救助、獎學金等奉獻。雖然「對外奉獻」有單獨一個科目,是指神學院、福音機構,或其它教會來募款,但是在「特別奉獻」科目中也有許多是為外展事工需要來奉獻的。如果一間教會將廣義「對外奉獻」的目標放在與經常費用同樣比例時,不只能夠幫助小型教會或福音機的宣教事工,也必定能夠讓自己教會信徒藉著奉獻來開闊信仰生命的寬度,對自己教會的認同和參與也會深化。<

同作者相關文章:
富教會與窮教會---主內肢體的互助如何可能 (第 117 期)
最後的演講——最不可思議的恩典 (第 110 期)
新鮮人、新生命 (第 90 期)
為自己出征 (第 86 期)
成為傳揚的天使 (第 70 期)
牧會關顧中的性教育事工 (第 64 期)
大專事工的定位與功能 (第 48 期)
週休二日的分享:牧者篇:牧師的休閒生活 (第 47 期)
一趟不容易的旅途 (第 45 期)
社區事工外一章──「那位管會堂的鄰居」 (第 44 期)
基督徒一定要參加主日禮拜嗎? (第 40 期)
牧會與EQ (第 38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17 期 正視貧富差距 (8-11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17期  2010年  4月 正視貧富差距 117
本期主題:正視貧富差距
發行日期:2010/4/10
正視貧富差距
今日教會如何面對貧富差距現象
富教會與窮教會---主內肢體的互助如何可能
物質或靈性的貧窮?
貧窮與疾病
共有資源互助管理:淺介歐斯瓊的經濟治理理論
上帝是窮人的保護者──淺談舊約中的貧富關係
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 — 路加福音的拯救
社會公平何在?──從反高學費運動談起
人類永恆的粉墨登場
來行這條路
高天香─台灣婦女神學的開路者
女性封牧60週年 盡心服事 成全美夢
我夢想著一個世界——從施密特牧師來台信息看人權
欠了債怎麼辦?
走過痛,那兒有生命!
十九歲的選擇
人生區間車
受鞭打kap毀滅
我還要再來神研班
學習走向各各他——47屆神研班參加後感
我從前風聞有?,現在親眼見到?
重新連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