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18期 地球憲章——回應與實踐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從地球憲章反省台灣的土地開發政策
台灣現行的土地開發政策,其實是擴大貧富差距的最大幫兇。
關鍵字:
作者/吳杰穎 (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助理教授)

「地球憲章」發佈已有十多年的歷史,但是我們看到台灣的環境卻是更糟糕、國土更加殘破。過去幾年來的天然災害如納莉風災、艾利颱風災、敏督利風災、辛樂克風災,一直到去年八月的莫拉克風災,似乎是上帝在警告我們,沒有好好管理這片土地,反而恣意地剝削它。台灣環境問題逐漸惡化、複雜化,其根本問題之一在於土地開發政策的不當。 「地球憲章」有四個基本原則:(1)尊重生命看顧大地;(2)維護生態的完整性;(3)社會正義經濟公平;(4)民主、非暴力、和平。我們來看看現行的土地開發政策是否符合這四個基本原則。

 

現行土地開發政策沒有看顧大地且破壞生態

 

過去的台灣城鄉地區或山坡地,大都是先發展而後再進行規劃或管制,到處可見忽略生態環境之土地利用狀況。近年來新規劃或新開發地區,仍然沒有考慮土地的容受力及生態的完整性。

 

台北市的社子島,過去因為地勢低窪易淹水,1970年即被政府列為禁止開發區。近年來台北市區可供開發土地越來越少,不少財團與地主紛紛要求社子島開發解禁。去年底行政院經建會通過了社子島開發計畫,並表示將填土方1,200萬立方米,並將堤坊由原本的6公尺加高至9.65公尺,以符合200年洪水重現期的防護標準。荒謬的是,去年八月的莫拉克風災,中南部各地降下的超大雨量,許多地區雨量均超過200年洪水重現期,試想將社子島堤坊防護標準設為200年洪水頻率,有意義嗎?土地開發不考慮其容受力莫過於此。

 

被聯合國列為最高保育等級的台灣白海豚,過去一直生活在台灣西部海域,受到西部許多濱海工業區開發及污染,如今其族群數量不到100隻。現今政府想要在濁水溪口海域,填海造陸超過4,000公頃,以興建國光石化輕油裂解廠。填海造陸將造成原本是台灣白海豚迴游覓食地區的消失,造成白海豚滅種。未來國光石化若運轉,每年將排放1200萬噸的二氧化碳,對於氣候暖化更是雪上加霜,且未來亦將受海平面上升之害。如此的土地開發政策將造成三輸的局面。

現行土地開發決策擴大貧富差距且其過程缺乏參與

台灣現行的土地開發政策,其實是擴大貧富差距的最大幫兇。在這些開發過程當中,最弱勢的通常是農民。台灣「科學園區」的開發歷程,就是蠶食鯨吞台灣農業土地的發展史。最近中科四期二林園區開發,政府迴避二林基地地層下陷嚴重且水源不足之事實,不顧廢水將污染農地與養殖業,執意要強行通過環境影響評估。弔詭的是,還在環評階段二林地區的土地已被有心人士炒作過,似乎這些投機份子對環評會過關有相當的把握。可預見的是,附近將有一批批的電子新貴進駐,拉高附近的消費水準,而在地的農民將更難生存。政府去年推出的「農村再生條例」,其核心與農業再生無關,而是藉由「改善景觀」的名義,大行土地開發之實。最近爭議不斷之「產業創新條例」,其第十章「產業園區之設置管理」,,大開方便之門,讓財團可鑽法律漏洞炒作土地。

現行的法令所規定之城鄉規劃或環境影響評估過程,表面上要先分析土地是否適合開發、是否破壞境生態,並有民眾參與的機制。現實卻是政府一旦決定要開發後,便利用專業技術報告來幫決策背書,而參與的機制常在資訊取得不對等、專業的傲慢及官員刻意的操控下,有時反而成為幫財團背書的藉口,完全違反民主的精神。

短期的經濟利益,指導土地開發政策

現行台灣的土地開發政策,完全違背「地球憲章」的四個基本原則。前述的例子,從「社子島開發案」到「產業創新條例」,其實看重的都是短期的經濟利益。高山上的高冷疏果業、茶園或者是山區的民宿觀光業,不也是一樣只看到眼前的經濟利益,忽略了破壞環境生態的代價,沒想到大地反撲後的成本付出。

是我們冷靜地思考,到底是甚麼原因造成開發者只看到眼前的短期經濟利益?當我們都喜歡吃高冷疏果、高山茶,又怎能完全怪罪有人在山坡地過度開發?當我們不斷盲目地拼經濟的同時,又怎能完全怪罪有人要蓋產業園區?人的貪婪造成了我們注重短期經濟利益,決定了土地開發政策。其實,我們都是共犯結構中的一員。

「人定勝天」觀念擴大災情

過去的教育,教導我們「人定勝天」、「愚公移山」,殊不知這些觀念是不尊重生態環境的。這些觀念內化成為我們思維的一部份後,加上短期經濟利益至上,我們就不顧生態與環境,在山坡地開發,以為有擋土牆就夠了;限制河流的寬度取得可用土地,以為築上堤坊就安全了;在低窪區超限使用,以為有抽水機就萬無一失了。因此,我們稱坡地管理為「治山」、水患之管理為「治水」。這些名詞的出現,其實就顯現出以人為中心的思維。其實山與水是無法被「治」的,該被治的不是山和水本身,而是「人」──人對於土地和河川的不尊重與不當利用。

現行的坡地與水患管理政策,過度把焦點放在山與河流的本身,而忽略了人對土地開發與利用模式才是問題的核心。一旦雨量或洪水超過工程設計標準或工程失靈,那麼將造成更大的災情。

結語:重思「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

『----阮信,上帝使人有尊嚴、才能,以及鄉土,來有份於祂的創造,負責任和祂相與管理世界。對如此,人有社會、政治及經濟的制度,也有文藝、科學,復有追求真神的心。總是人有罪,誤用這些恩賜,破壞人、萬物、與上帝的關係。----』

我們是何等的有福能與上帝一同管理大地,但是人的貪婪,讓我們沒有盡到管理的責任,甚至誤用上帝給我們的各項恩賜,破壞人、萬物、與上帝的關係。我們必須深切地自省,是否有貪念?生活習性是否仍是破壞生態環境共犯結構中的一員?短期經濟利益的追求是否還是行事的準則?人定勝天的觀念是否還烙印在心中? 上帝賜給我們的各項恩賜,是否成為破壞環境生態的幫兇?

 

同作者相關文章:
從地球憲章反省台灣的土地開發政策 (第 118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18 期 地球憲章——回應與實踐 (14-16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18期  2010年  6月 地球憲章——回應與實踐 118
本期主題:地球憲章——回應與實踐
發行日期:2010/6/10
地球憲章──回應與實踐
地球憲章
超越哥本哈根:回應《地球憲章》
多元與差異:從結構性多元主義觀點看環保運動的困境
從地球憲章反省台灣的土地開發政策
深耕台灣 相遇原鄉──台灣生態關懷者協會與地球憲章十周年
環境運動的轉型與昇華:「守護白海豚」國民環境信託的緣起
用我們日常生活的消費來改變世界!
新女性與新大地──露瑟(Rosemary Radford Ruether)的神學追尋之路
打赤腳的蘭大弼醫師
加爾各答街頭孩子教我的事!--長老教會青年普世交流心得
和平環保 徒步環島
一堂日語學校的作文課:我的夢想?
從《阿凡達》看科技與自然對立的迷思
《為巴比祈禱》影評二則
神掌權s
從一則徵婚啟事說起
司馬庫斯櫸木事件無罪宣判的啟示
荷蘭人帶h3 咱e台灣話(1)
大學生的貧富現況與未來想像
沒有錢,就不能回應上帝的呼召?
與神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