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36期 基督教美學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藝術與信仰:從美感認識信仰、從信仰中體會美
基督教藝術曾被譽為「文盲的聖經」,將聖經文字經過視覺的「翻譯」之後,使人望「圖」生意,了解內涵。
關鍵字:
作者/呂秉衡 (淡水教會牧師,畫家)

※藝術和宗教都是生命不可或缺 

宗教與藝術是上帝給人類美好的禮物,這兩者登上歷史舞台的時間甚早,透露出人的心靈中有著莫名而原始的感動。

古早的人類藉宗教行為表達對自身存在的關懷,企圖摸索混沌未知的答案,包括上帝與命運、生前與死後的世界。因為這種探尋的動機,對於各種人與事物愈加了解,也促成科學、哲學不斷發展,直到現今的地步。藝術似乎是感官的,也許是一連串漫無目的的遊戲動作所形成的趣味,或者可能因外在刺激而產生的反應。這感官與心靈交互作用,使藝術的行為應用於生活、信仰有關的了解與想像上,成為與生俱來的能力,將內在的思維展露於外。無論如何,都說明藝術與宗教從有人類以來,就如影隨形的出現在生活中,如果說這是生命不可或缺的部份,實在也不為過。

※單純直接的原始藝術

距今二、三萬年前岩洞壁畫,是目前發現最早的視覺藝術的形式之一,其中多數以動物為創作內容。【圖1】這些圖像到底是狩獵的目標,或是崇拜的對象?為了增加超自然的能力而施行巫術?是部落的圖騰,或是唯美的裝飾?或者上述的可能性全都包括在內?我們必需有更多證據才能找到正確答案,不過可以肯定這些圖像與居處於當時當地的生活有密切關係。至於生活以外的需求,先民的想法直接又單純,藉藝術的方法表達得相當坦白。像這尊《維倫多夫維納斯》(Venus of Willendorf)石雕像【圖2】,後人給於「維納斯」的名稱,顯然是拿來與《米羅的維納斯》【圖3】兩相比較,後者無論線條、比例、姿態,在視覺上獲得公認的讚賞;反觀前者,全身肥滿、比例誇張,與當今的美感大不相同。《維倫多夫維納斯》表現的其實是女性多產的形象,而蓋住眼、耳、口的髮辮,暗示對這些感官的忽視,或許代表當時的價值觀,以生殖力為審美的判準。如果《維倫多夫維納斯》是一尊偶像,正反映出其實用性、功能性的考量才是信仰與美感的思維。

古埃及的文化是許多藝術的根源,他們注重靈魂重生的想法也在藝術上表露無遺。古埃及人認定死者與活人一樣,需要物質享受,所以製作木乃伊、建造陵墓與紀念碑、雕刻人像,並供養大量陪葬品,以確保靈魂回來的時候可以繼續擁有生命到永遠。他們為這些物品加上精彩的圖案為裝飾,看起來很「藝術」,其實是為政治與宗教目的而做,藝術可能是附帶的效果。因此從古埃及的藝術表現中看到與宗教相輔相成的痕跡,藝術似乎為宗教而服務,而宗教成為藝術的動力。

※早期信徒創造記號

早期基督教或說是「初代教會」,正逢新約時代揭起序幕,此時繼承自舊約猶太教的傳統是「不可雕刻偶像」的誡律,因此舊約時代幾乎沒有具像藝術可言,為宗教而做的器物與裝飾,多以幾何圖形或文字藝術的形式出現。當時基督徒遭受羅馬帝國迫害,在二百多年的苦難中,沒有傳承或創新的藝術,也來不及培養基督徒藝術家,這一段時間基督教藝術有相當大的空白。在羅馬的基督徒,為了逃難而遁入埋葬死人的地下墓窟【圖4】,那是綿延甚廣的地道,他們也將去世的基督徒埋在那裡。為了裝飾墓穴,基督徒以簡單的線條勾勒出熟悉的象徵符號,比如船錨【圖5】,取希伯來書6:19「我們有這指望,如同靈魂的錨,又堅固又牢靠,且通入幔內。」的意義,有十字架的造型。對外人來說,這只是船錨的裝飾符號,對基督徒而言,就是具有信仰意涵的象徵了。其他如魚【圖6】(希臘文耶穌、基督、上帝、兒子、救主這五個字首排列一起就是「魚」)、希臘文字母「X」和「P」組成的十字架【圖7】、叼著橄欖枝葉的鴿子【圖8】等,都來自信仰的啟發。這些可說是最早的基督教藝術。

漸漸的,這些簡單線條構成為符號,已經無法滿足美感的要求,於是有較為寫實的壁畫或馬賽克藝術出現。值得注意的是,基督徒應用希臘羅馬神話人物的造形,成功的轉化為自己信仰的內涵,例如肩負羊羔的牧神【圖9】,讓人想到耶穌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原本是太陽神阿波羅的形象,基督徒在他頭上加上十字架光芒,就成為如日東昇、駕馬車而來的耶穌;【圖10】樂神奧菲斯(Orpheus)吹奏音樂使猛獸溫馴聆聽,樂聲透入陰間拯救靈魂,有如耶穌基督的神蹟。由於基督徒的努力,改信而成為基督徒的人本來就很多,直到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也成為基督徒,313年下詔宣告基督教合法,才終止對基督徒的迫害。

中世紀的基督教藝術,以聖像而言,是靈修的工具。畫聖像的人以抄寫聖經的態度來「寫」聖像,所以禁止創作,必須忠實抄錄前人遺留的樣貌。根據啟示錄22:18-19的經文所載,不能添加或減少什麼,這些聖像難免讓人有「發思古之幽情」的感覺。

※以藝術詮釋信仰

自從羅馬帝國分為東、西兩國之後,教會藝術也因信仰而展現不同風貌。東正教的藝術延續中世紀以來的風格,一成不變,而西方教會的藝術卻隨時代與地區不同而不斷的創新,尤其藝術家個人的「風格」成為使人注意的焦點,以藝術詮釋信仰各有巧妙。文藝復興時代,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在西斯汀教堂天花板所畫的《亞當的創造》,可說是經典中的經典。他給予上帝長者的形象,在天使的簇擁下,從天堂的空間傾身而下,伸出他的手指與亞當的手指幾乎相觸。亞當像破繭而出的蝴蝶一樣,懶洋洋的毫無活力。此時的場景呈現一絲緊張,在兩指即將接觸的瞬間,似乎要讓大家摒息等待亞當成為「有靈的活人」的時刻。然而米開朗基羅的「創作」並沒有完全根據聖經的文字描述。創世記是說:「耶和華上帝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裡,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2:7)米開朗基羅給觀眾很大的想像空間,此時究竟吹氣了嗎?或是生命的傳遞只用手指相觸就夠了?這種裸體的畫面,而且不是直接說明的詮釋方式,能夠獲教宗及教廷當局接受,可見在當時的信仰上是說得通的。

我們都相信聖經是上帝所默示的(提後3:16),然而怎麼默示?這就有不同神學觀點了。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1~1610)所畫的這一幅《馬太的寫作》,想像馬太福音是由天使傳達上帝的話而寫成,與現今的了解大不相同。卡拉瓦喬運用劇場的場景效果,安排一個小孩倒釣在畫面上方,像是由天而降一樣。這無疑是天使的角色,謹慎的扳動手指,一一點數所要傳達的字句。馬太轉頭仔細聆聽,深怕漏掉隻字半句,就這樣寫成了馬太福音。這顯示幾百年來對聖經的來源所持的見解,由於卡拉瓦喬的詮釋,使信仰具有「可看性」,而信仰也透過視覺解讀的方式傳達其內涵。

藝術與信仰都有實況化的過程,使天上的事能夠下來凡間,讓人體驗「在地上如同在天上」的自我實現。佩魯吉諾(Pietro Perugino,1445~1523)所畫的這幅《遞交天國鑰匙》,是根據馬太福音16:19為題材:「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畫家大概想像天國的門很大,所以把鑰匙也放大許多,除此之外,人物的衣服、後方的建築物,無一不是文藝復興時代的。佩魯吉諾將第一世紀的場景移到第十六世紀,無非是要宣示耶穌與彼得的故事發生在當下了,他運用這段經文,說明了教宗的道統來自彼得。「取下耶穌遺體」是基督教藝術中一個重要的主題,自古至今成為畫家的創作靈感。畢費(Bernard Buffet,1876—1960)所畫的「聖殤」(pieta)也是詮釋這個主題,我們從耶穌手腳的釘痕可以辨識祂的身份,但是畫面中的人物卻是穿著20世紀的衣著,熱水瓶等器物並不是耶穌那個時代的東西。據說這一幅畫安慰了許多戰後的遺孀,將她們喪夫喪子的悲情投射到耶穌的受難,藉著藝術使人將自我處境交託了。

※在不同時空詮釋聖經

筆者所畫的「粉墨登場」也有同樣的思考。歌林多前書4:9說:「因為我們成了一臺戲,給世人和天使觀看。」對我來說,聖餐就是重現耶穌最後晚餐的場景,相對於平時禮拜只有靠聽覺參與,此時看到牧師拿起餅與杯,有視覺的參與,我們接過餅與杯,並且吃喝下去,就有味覺、觸覺與嗅覺的參與。通過聖餐,我們就穿越時空與耶穌同在,而以信心領受,這象徵耶穌身體與血的餅與葡萄汁,就成為生命的記號。小生的臉譜表示這是一場表演藝術,結合到信仰的深度而發掘參與者的情感。唐式的服裝說明本土的文化質素,而聖餐以「五餅二魚」呈現,暗示聖餐本身就有神蹟的特性。「五餅」畫以「金、木、水、火、土」的顏色,象徵上帝創造的萬物皆在其內,豐富而完滿。背景的雲彩也是本土化的造形,象徵上帝的空間,祂臨在於聖餐的場合中。

基督教藝術曾被譽為「文盲的聖經」,將聖經文字經過視覺的「翻譯」之後,使人望「圖」生意,了解內涵。但是藝術本身就有創作的衝動,在令人意外的詮釋中,更顯其美感。

同作者相關文章:
藝術與信仰:從美感認識信仰、從信仰中體會美 (第 136 期)
藝術、文化、信仰──從「龍」的象徵意義談起 (第 73 期)
從基督到十字架 (第 66 期)
梵蒂岡聖保羅教堂的耶穌像 (第 61 期)
被弄瞎眼的參孫 (第 57 期)
洛林總理的童貞女像 (第 56 期)
馬太的靈感 (第 51 期)
布勒哲爾的「巴別塔」 (第 49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36 期 基督教美學 (9-13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36期  2013年  6月 基督教美學 136
本期主題:基督教美學
發行日期:2013/6/10
基督教美學
基督宗教的美學—在神學與靈修當中遇見「美」
藝術與信仰:從美感認識信仰、從信仰中體會美
教堂裡的現代藝術——衝突與接納
有意義的教堂美學
從《公東的教堂》探索教堂美學與信仰
我的亞洲基督教藝術經驗
學習聽聞大地的聲音
在工作、祈禱與靜默中和上帝重新相遇——我在曠鄉(下)
打造從心而出的美麗環境
「吃」與「饞」
旅行中的心靈相機
話說彌迪理牧師
教養、宗教與基督:從《矢内原忠雄傳》想到的
媠䆀無比止
參與 WSCF-AP Women Doing Theology 心得
核四?核能?究竟為何而反?
成為天國的富翁
三驚有夢——讀吳祥輝的國家書寫三部曲系列
讓人起雞皮疙瘩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