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43期 後太陽花的公民力量
字級調整: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
仁慈者─台灣烏腳病之父王金河醫師
陪伴烏腳病患這群社會棄兒,是他覺得最有意義的黃金時段。
關鍵字:
作者/莊勝傑 (政治大學台灣歷史研究所碩士)

◎成長與求學歷程

1916年4月23日,王金河出生於台南市北門區永隆里,當時是日本統治時期,戶籍上的行政區為「大日本帝國臺灣臺南廳北門嶼支廳」,後改制為北門郡北門庄。

王金河的父親王贊以沿海的漁撈、插蚵、漁塭養殖、曬鹽,兼營沿海的舢舨運輸,勤奮經營加上手段靈活,王家雖非富甲一方,但總是累積些許資本,在物質條件特別的缺乏台灣西南沿海,換得一家溫飽有餘。王金河的童年生活,也未曾感到匱乏。

王金河的父母親皆不識字,但卻鼓勵王金河求學,希望王金河的未來能有更好的成就,以擺脫家族世代以來辛苦且與海為業的艱困生活。王金河在公學校時期,受業於王戊己老師。王戊己老師教學活潑,啟發了王金河的學習,更鼓勵王金河繼續升學。

1931年,王金河自北門公學校畢業後,離鄉前往台南市就讀長榮中學。在長榮中學求學期間,王金河開始接觸基督教。當時長榮中學校長為英國宣教師萬榮華牧師,除了知識的傳授學習,也注重體育、道德、信仰等生活教育與團體生活,對學生更為關心。規律、嚴格的生活管理,以及校園生活基督教的禮節,不同於過往漁村生活,起初讓王金河不能習慣,甚至曾萌生退學的念頭。漸漸地,因其在校生活感受到辦學用心與學習的樂趣,以及領悟神的愛,在長榮中學畢業前,王金河受洗成為基督徒。

自長榮中學畢業後,王金河負笈前往東京,插班就讀基督教人士所創辦的明治學院中學部。同時期在明治學院就讀的台灣同鄉,還有陳拱北,後來任教於台灣大學醫學院,被譽為台灣公共衛生之父,對於台灣烏腳病防治工作也有極大貢獻。明治學院中學部求學期間,王金河決定以從醫為志業,畢業後努力考取東京醫學專門學校。無獨有偶,沒多久謝緯醫師也進入了東京醫專就讀,成為王金河的學弟。

◎返鄉行醫

1941年底自東京醫專畢業,王金河於東京市大久保醫院擔任外科實習醫師,隔年與台南六甲人毛碧梅女士結婚。婚後王金河帶著新婚妻子回到東京,繼續在大久保醫院的工作。1943年中,王金河接到母親病危的電報,向醫院請了假,帶著妻子回到故鄉北門陪伴母親。一個月後,母親亡故,處理完母親的喪事後,王金河原本計劃回到日本繼續實習醫師的工作。然而時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盟軍控制東亞海域,台灣與日本間航行船隻時遭美軍攻擊,海運交通受影響;妻子毛碧梅也即將臨盆,王金河決定留在台灣,在台南醫院任職,同時也在市區診所兼職看診。

王金河的故鄉─北門係為偏僻的漁村,受限於地緣環境,謀生不易,當地的醫療資源更是欠缺,當地除了公醫之外,僅有一台灣人醫師經營的診所。王金河回到台灣期間,北門唯一的醫師過世,北門的鄉親便遊說王金河返鄉開業。1944年,「金河診所」正式在北門開張。

診所開張時逢第二次世界大戰,物資管制日趨嚴格,除了民生物資採配給制度,醫藥用品亦是缺乏。王金河體恤鄉民生活困苦,固診所收費比一般診所更低廉,而仍有半數病患付不出醫藥費。王金河亦體諒病患欠賬的苦衷,除未曾催討,也將長期未能結清欠款塗銷。目的就是不希望病患因家貧羞於就醫,影響病情。金河診所在北門有著良好名聲,週遭鄉鎮的病患也慕名而來。

戰後,台灣歷經戰爭的重創,民生凋敝,百廢待舉,衛生環境也惡化,而日治時期已獲控制的傳染疾病,如瘧疾、霍亂、鼠疫等又再度流行。戰後初期的北門,即流行俗稱「落褲病」的霍亂。北門霍亂大流行期間,上級加派支援人力有限,多半由身兼衛生所醫師王金河一人自行處理醫務,經過十幾年,霍亂疫情才獲得控制。

◎從政的教訓

青年學識有成的王金河醫師,體認到服務人民、回饋鄉里的社會責任。返鄉開業後,除了醫療懸壺濟世外,也投入在地方政治活動。日治末期,王金河就曾擔任過北門信用合作社理事長;戰後,也出任北門鄉農會理事長。對於農會的經營,認為應提供合理的稻米收購價格、碾米合理的工錢、以及提供價格優惠的肥料給農民,以杜絕過往官商勾結對農民的剝削。但因此擋人財路,得罪了既得利益者,彼此產生嫌隙,也使業務推展多有阻力,最後王金河遂辭去農會理事長一職。

不過,王金河醫師在地方極高的聲望,1946年獲得地方提名並當選戰後第一屆北門鄉長,往後也當選第一、二屆台南縣縣議員。縣議會派系林立、應酬交際的生態,非為人耿直的王金河所樂見。未明顯派系屬性,又非國民黨員,王金河議員在縣議會裡形同孤鳥。

政治的派系也撕裂著北門鄉親間的人際關係,更讓王金河感到無奈,也承受莫名的侮罵。正派的王金河議員,檢舉時任北門鄉長貪污,歪哥的鄉長遭判刑入獄。鄉長所屬的派系,則控告王金河過去擔任農會理事長期間貪瀆,因而被羈押禁見。王金河自認正直清白,對於遭此指控,憤怒無法釋懷。在看守所期間,聖經經文與祈禱撫平王金河憤恨不平的激動。歷經23天的羈押,王金河獲釋,往後歷經四餘年的各級訴訟,最終獲得平反。此時王金河體會到政治的黑暗,決心不再涉足政治。

◎教育籌辦與教會事工

從政的派系之爭,引來一場牢獄之災,王金河決定將其自身奉獻在醫療、教育和教會的事工上。王金河長年擔任北門國民學校(今北門國民小學)家長會會長,關心學校建設,也給予校方諸多的支持與鼓勵。九年國民義務教育開辦前,北門鄉一直沒有中學,在地學子國民學校畢業後升學,必須離開家鄉。為了在北門鄉設立中學,王金河與鄉長、小學校長積極奔走爭取,募款、協調取得學校用地,興建校舍。直到1968年開始的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政策,北門國民中學設立,圓了王金河在鄉內設立中學的心願。

1959年9月,王金河協助北門嶼佈道所成立,地點就位在金河診所對面。北門地區信仰以民間宗教為主,少數是基督徒。佈道所成立後,週末由來自台南教會牧師、台南神學院學生前來做禮拜、參加活動,逐漸吸引在地人歸信基督教,隔年更決議成立教會。1960年6月16日,在劉晉奇牧師主持下,舉行開設禮拜。同年8月28日,舉行設立後首次洗禮,原本信仰民間宗教的毛碧梅醫師娘,也在這一天受洗。

北門嶼基督教會開設後,王金河協助推動教會相關事工。教會推動的教育事工有二,一項為暑期間開設短期的英語班、數學班;另一項則是開辦附屬幼稚園。暑假短期班學員為小學畢業升國中的學生,由北門地區的大專青年返鄉擔任教師,為在地學童打下學業基礎。幼稚園則是著重在窮鄉的孩童教育,即使經營上呈現赤字,仍要持續。毛碧梅醫師娘更是投入幼稚園的經營。敎會成立後也規劃興建禮拜堂,地點就選在金河診所北側。籌建期間,王金河除了帶著太太四處募款興建經費,也與教會傳道師帶著地方青年整地、挑沙、構工。在眾人的勞心與勞力下,1962年10月10日舉行獻堂禮拜。

烏腳病肆虐台灣西南沿海,教會關懷烏腳病患者,每當教會收到美援的相關物資,總是優先分送給貧苦的烏腳病患,王金河與教會的傳道者蘇燦鏜兩人騎著車,四處探訪烏腳病患,也分送相關物資。蘇燦堂將探訪過程中,將其所見烏腳病患的苦難分享出去,促使教會開始關注烏腳病。1960年3月27日,日本神學大學富蘭克林博士來到北門探訪烏腳病患者,眼見患者病痛呻吟與貧窮生活情景,有感而發道出:「這時要是主耶穌來到台灣,祂一定會先來看顧、安慰這些烏腳病患。」於是富蘭克林博士將所見情形與想法寫寄給他所認識的機構與人事,希望喚起大家對烏腳病患的重視。芥菜種會孫理蓮牧師娘接到富蘭克林博士的來信,也前往北門了解烏腳病情形,決定在北門設立免費診所,給予烏腳病患適當的醫療照護。

◎憐憫之門─免費診所的開設

烏腳病(blackfoot disease),學名為壞疽或脫疽,為末梢動脈血管硬化,造成四肢發黑的疾病。烏腳病流行區域為臺灣嘉南沿海一帶北門、學甲、義竹及布袋四個鄉鎮,由於沿海淺井水(「鼓井」)水質鹹度高不適合飲用,居民飲用水多取自地表100公尺以下俗稱「地河井」的深井水。地河井水含有高濃度的砷,是導致烏腳病的原因。[1](註)

台灣民間俗稱烏腳病為「烏乾蛇」,形容了烏腳病的外觀症狀:「烏」指的是壞疽的顏色;「乾」是指壞疽部位不會流出血水;「蛇」則是指壞疽會從四肢末端往上延的患者症狀。組織壞死的雙腳腐爛、生蛆,發出陣陣惡臭,令人不忍卒睹。發病時造成劇烈的疼痛,猶如電擊針刺,使其身體扭曲、大叫,對病人的肉體與心靈皆是折磨。不堪病痛的折磨,有些患者情急之下,自行舉刀切除患部;更多患者,選擇自殺以求解脫。

烏腳病除了造成患者自身肉體的疼痛,怵目驚心的外觀症狀,也隔離了患者的社會人際關係。烏腳病在流行的北門地區一帶,被視為一種「陰病」。當時仍不清楚醫學上的真正病因,烏腳病的發病穿鑿附會了宗教信仰說法,認為是患者或是其祖先作惡的報應。因此,民眾患了病,心裡內疚、恐懼與罪惡感,選擇隱藏自我,避免蒙受異樣的眼光,更不敢外出就醫,甚至遭到家人至親的排擠,親友不敢接近,只能獨自縮在陰暗一角。在那個時代,一個得了烏腳病之人,無疑人生被宣告死刑,病人肢體上的痛苦,以及遭受社會的孤立,其所受苦難誠如歌詞所述:

一雙烏腳有路嘛丕行

心頭受驚嚇

阮ㄟ生命親像煎火鼎

大日頭無人遮

大風雨無地避。

烏腳病在1950年代台灣西南沿海大流行,患者人數增加,王金河醫者仁心,看到自己的鄉親罹患烏腳病,遭遇令人鼻酸,決定盡其所能,全心投入烏腳病的醫治工作。但王金河所經營的金河診所畢竟只是地方診所,醫療設備不足,有限的人力,僅能提供烏腳病患基本的醫治,較嚴重者,需至大醫院截肢或住院治療。

在芥菜種會孫理蓮牧師娘的協助下,基督教芥菜種會北門免費診所於1960年成立,初期設在金河診所,以治療烏腳病為主,同時也包括貧戶各科別的診治。免費診所醫療費用由孫理蓮創辦的芥菜種會提供;王金河負責看診、照護工作;手術則由謝緯醫師固定每星期四從南投前來執刀。三個人構築成台灣烏腳病醫療工作「鐵三角」。此外,還有基督教各地支會也前來支援各科別義診工作。

免費診所開辦後,「視病如親」是王金河對於所有參與的工作人員的要求。王金河強調面對身染惡疾,同時也遭社會遺棄的病患,並非給予可憐同情,而是予以尊重,使病患不對人生絕望。王金河以身作則,親自到病房裡服務病患,為病患腐壞且發出惡臭的傷口清理、換藥,甚至為病患擦澡,處理病患排泄等。

烏腳病患者的處境,罹病的疼痛難耐,社會的鄙棄,心靈上更感到無助與絕望。免費診所提供的醫療,以及王金河細心的照料與關懷,患者漸漸不再感到無依。王金河更藉由信仰,用福音撫慰著患者心靈。在病房探視患者,除了與病患聊天閒話家常,減低病患的苦悶,也帶著病患吟唱聖詩,講解聖經故事,並帶著病人祈禱。「至好朋友是耶穌」是最常吟的聖詩,歌聲中讓病患忘卻烏腳病的痛楚與心靈的創傷,感受到上帝的愛與生命獲得拯救的希望。烏腳病患腿腳切除,行動不便,身材瘦小的王金河更是背著病患進出北門嶼教會參加禮拜。

遇到病患過世,王金河親自料理喪事。包括為亡者沐浴、穿上壽衣,選取木料,親手釘製棺木收殮,到尋找墓地,並為其舉行告別禮拜,診所護士、教會青年也前來協助,過程莊嚴慎重。烏腳病患在世失去生命的盼望,在王金河「視病如親」無私大愛的奉獻下,人生的終途卻是有走得尊嚴。

免費診所的病患越來越多,相對的也影響到金河診所的看診人數,然而王金河卻情願擱下自己診所的本業,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在免費診所,越做越快樂。其快樂,也感染了妻子毛碧梅,投入照護行列,為病患準備三餐,帶著病患唱詩歌,對病患照顧無微不至;幾名子女,假日也到病房當義工。台灣的醫病關係存有紅包謝禮文化,王金河從行醫以來,卻是謝絕紅包,即使兼任法醫驗屍工作,也是以收下紅紙袋聊表心意。王金河認為照顧病患是他的責任,況且病患普遍經濟狀況不佳,更不希望因為紅包,讓病患間感到治療的差別的對待。既然名為免費診所,豈有收紅包的道理!

烏腳病患在免費診所接受治療,但失去腿腳的病患也形同殘廢,若無謀生的技能,出院後多只能淪為乞丐,以乞討度日。病患在身體病痛與殘缺,失去自信,更容易情緒浮動。在治療烏腳病患後,王金河進而思索病患治癒後生活與生計問題。若能訓練病患有一技之長可以自力更生,甚至拾回人生的目標與價值,不再是終日「死坐活吃」。因此,有了開辦技能訓練班的構想。

「烏腳病病患手工藝訓生產中心」在1963年3月成立,由醫師娘毛碧梅負責一切的經營。手工藝工廠從教導病患學習草蓆編織,成品則由毛碧梅負責行銷,教會也幫忙推銷,產品甚至遠銷至日本;銷售的利潤則回饋給工廠內的病患。病患習得技能,也有了工資收入,除了是個人或家庭的生計改善,更重要的,病患找回了尊嚴,活出了生命的信心。

◎仁慈謙遜,退而不休

台灣省政府在1970年頒布「台灣生烏腳病防治計畫」,飲用水的改善,烏腳病病例大幅減少;1977年成立烏腳病防治中心,有了專責機構與人員醫治烏腳病患,免費診所裡的病患依依不捨的搬到防治中心救治;1978年省政府也接手了手工藝訓練中心的訓練。有了官方接手了烏腳病相關工作,陪伴烏腳病患走過最無助的免費診所於1984年功成身退。王金河的行醫歲月,陪伴烏腳病患這群社會的棄兒,對王金河而言,這些日子卻是他覺得最有意義的黃金時段,「如果下輩子還有選擇,我也是選擇在這裡,因為那種快樂,是沒有任何工作可以取代的。」王金河醫師常在受訪時,依然如此精神奕奕的說著。

王金河一生對烏腳病患的愛與奉獻,獲得政府單位與民間團體的肯定與表揚,為人謙遜的王金河,卻是不居功,在表揚致詞時,總表露個人的付出是微不足道,而將成就歸功於背後共同默默付出的團隊、人士,甚至喚起社會更應多注意其他不被注意的行善人與團體。當社會稱他為「台灣烏腳病病患之父」,王金河認為,謝緯醫師比他更有資格被這麼稱呼。每當別人讚揚他的偉大,王金卻說:「我沒做什麼偉大的事,只是『愛』,世間最快樂的事就是幫助人!」

1996年8月5日,金河診所結束營業,王金河正式從醫師身分退休,這一年,也是王金河行醫滿五十年。退休,只是王金河不再看診,但王金河的活動力仍未休止。王金河開始學習英文,以及參加合唱團,自娛也娛人,常保學習與快樂心情。也常受邀至校園演講,尤其是面對醫學院學子,娓娓道來分享其事蹟,作為未來醫者的典範教育。對於母校的回饋,更是不遺餘力。2003年捐獻出金合診所原址,王金河醫師不希望以個人的名義為紀念館命名,故名為「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也成立「財團法人王金河文化藝術基金會」,除了經營管理紀念館,也推廣藝文活動。王金河90餘歲之際,聲音依舊宏亮,中氣十足,王金河更表示他的人生這時才要開始,上帝還要他多為社會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年紀雖長,但心卻是永遠年輕,充滿快樂與活力。

2014年3月13日,王金河在人世間盡程,安息主懷,享受98歲。仁慈者遠矣!無論是穿著白袍推著眼鏡,帶著慈祥的眼神,或是高瘦的身形、精神奕奕,說話中氣十足的長輩,是這位仁慈者永遠的形象,與其無私愛與奉獻的精神卻永留存。

 

【註】1958年2月,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陳拱北教授率領研究團隊,前往烏腳病流行區域進行研究調查。1962年研究團隊發表報告,推論烏腳病與當地飲用含砷量過高的井水有關。

 

 

參考文獻:

王金河口述,《烏腳病之父王金河醫師回憶錄》,台南:王金河藝術文化基金會,2009。

林雙不,《側寫王金河》,台南:王金河藝術文化基金會,2011。

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http://www.blackfoot.org.tw/

王金河年表

時 間

重 要 記 事

1916.04.23

出生於台南北門永隆

1923

就讀北門公學校

1931

就讀長榮中學,畢業前受洗

1934

畢業於長榮中學,赴日本就讀明治學院中學部4年級

1936

畢業於明治學院中學部,就讀日本東京醫專(現為醫大)

1941

畢業於日本東京醫專。任東京市大久保病院的外科醫生

1942

返台與毛碧梅女士結婚

1943.07

因母喪辭去太久保病院醫師的職務,任職於台南省立醫院外科

結識孫理蓮牧師娘

1944

返鄉開業(金河診所)

1946

被推選為第一屆北門鄉長

1951

當選台南縣議會第一屆縣議員(首次直選)

1953

當選台南縣議會第二屆縣議員

1959.09.13

北門嶼佈道所成立

1960

受孫理蓮牧師娘的委託,籌設並主持專門收容烏腳病患的基督教芥菜種北門免費診所

北門嶼基督教會成立

1962.10.10

北門嶼教會會堂落成,舉行獻堂儀式

1963.03

烏腳病患手工藝訓練班及生產中心設立

1984

基督教芥菜會北門免費診所停辦

1995.04.21

夫人毛碧梅女士病逝,享年74歲

1996.08.05

結束金河診所,行醫正好滿五十年

2006.11.

「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正式動工

2007.06.30

「財團法人王金河文化藝術基金會」成立

2007.09.29

「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開館

2013.03.13

因腦溢血併發心臟衰竭,病逝於臺大醫院,享壽98歲

 



[1]1958年2月,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陳拱北教授率領研究團隊,前往烏腳病流行區域進行研究調查。1962年研究團隊發表報告,推論烏腳病與當地飲用含砷量過高的井水有關。

同作者相關文章:
仁慈者─台灣烏腳病之父王金河醫師 (第 143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43 期 後太陽花的公民力量 (46-53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43期  2014年  8月 後太陽花的公民力量 143
本期主題:後太陽花的公民力量
發行日期:2014/8/10
後太陽花的公民力量
覺醒,努力走出光明的路
政黨失能,人民該怎麼辦 ?
台灣是答案,一中政策才是問題
撒種之後,如何茁壯?
318開啟教會內公民思辨之旅
在立法院陪伴學生的日子
讓教會也盛開太陽花——對於青年牧養的省思
你的心在那裡:《行動的基督徒》書介
我在法國與台灣太陽花同步綻放
從佔領立法院到佔領忠孝西路——畢生難忘的十二夜
學習小孩自由畫
仁慈者─台灣烏腳病之父王金河醫師
心靈返家,真實和好
格拉森的太陽花
公民運動中宗教的出席與缺席
讀經筆記14 中間人敢是台語?
每一人都活在歷史當中
我看太陽花學運
難過但不後悔
凝視真實,抓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