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63期 起初:創世記
字級調整:

成長部落格
進入上帝的醒魂陣—1985神研班《創世記》與其他
整個營隊所提供給我的讀經詮釋、靈修晨更、神學與社會實踐,已經夠成為我往後30多年信仰探索的入門禮。
關鍵字:
作者/王鏡玲 (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系副教授)
 
信仰探索的入門禮
 
看到這次聖經神學研究班的主題再次回到「《創世記》」時,心情忽然頗激動。參加1985年神研班「《創世記》」,是我人生的轉捩點。
 
1985年六月底剛辦完突然過世的爸爸帶有濃濃政治氣息的喪禮(註1),才師專畢業沒多久的菜鳥社會人,一下子被政治現實殘酷的人情冷暖給震撼到了。過後沒幾天,悲痛的後勁還來不及發酵,我就決定奔向這趟未知的神學之旅。
 
1985年第一次踏進台南神學院,遇到來自臺灣各地熱血的年輕男女,見識到「全國性」長老教會青年動員的盛況。有的兩本、有的好幾本不同聖經版本、大包小包的,這種求知熱情,連現在很多研究生都望塵莫及。現場主辦單位也貼心地準備了各種聖經神學、舊約神學之類,難易度參差不齊的釋義書籍。而且現場賣得也挺搶手的,在那個資訊不發達的時代,很多人像我一樣,對這些新知的窗口飢腸轆轆。
 
我們磨拳擦掌、跟著前輩展開信仰與知識的尋寶與獵奇。那些輔導哥哥、姊姊也都一副渾身解數、信仰戰士模樣,孤鳥的我雖沒認識半個人,但不要緊,因為整個營隊所提供給我的讀經詮釋、靈修晨更、神學與社會實踐,已經夠成為我往後30多年信仰探索的入門禮了,還也結識了幾位生命中的知音好友。
 
 
揭開古老神話與異文化的寶卷
 
1985年是臺灣政治發展上很關鍵的時段,尚未解嚴,但蔣經國的外省黨國獨裁已經開始鬆動,民進黨尚未成立,但是黨外民主運動在全國各地早已經起雲湧,不少地方選舉都看得到有志之士,展開各種民主理念的啟蒙,與各種反對運動、社會運動的啟航。幾位台南神學院的老師們也在這樣的浪頭上,面臨被國民黨特務與警察威脅下,為無黨籍、黨外候選人助選,繼承著知識份子在臺灣民主運動的社會參與。
 
果然,郭榮敏牧師和主辦團隊,在那幾天的營隊裡,讓我深深體驗到當時我所接受的國民黨戒嚴教育所沒有的知識動能,如何從關懷在地苦難的社會實況和古老希伯來神學傳統結合。
 
郭榮敏牧師從一開始「美好世界」、「拯救史的開始」、「應許的堅守」、族長史與民族史之間,到聖經、歷史、文學與現況的世界,將神學的知識,拉回到宗教信仰最核心的人性剖析與上帝「盼望」的救贖根源。在這位人稱「郭先知」的真誠懇切台語中,彷彿再度聽到黨外前輩們一生所實踐的民主精神,透過宗教信仰的「做神學」的宣講,感受到活命的拯救福音。
 
《創世記》包含了很多古老神話與文明的縮影:創世與毀滅、墮落與死亡、懲罰與救贖、語言歧異與民族離散、人性的光明與黑暗…。《創世記》也包含人與大自然之爭、不同宗教族群之間的生存之爭、倫理道德觀與意識型態之爭,甚至是以色列人自身的宗教衝突與改革見證。當郭榮敏牧師提到JEDP的不同(註2),在《創世記》和摩西五經的來源分類時,讓我發現到原來基督宗教的「神」,也包含不同時期信徒對「神聖」體驗的融合。第一次知道原來上帝創造世界有不同的版本,《創世記》第一章和第二章就已經指出了世界創造過程來自不同文件的編輯。聖經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包含歷史發展過程一次又一次的編輯,有著不同時代的政治和社經的各方面因素。這引發我在日後繼續探索宗教神話與象徵的原型、轉化與融合的研究。
 
充滿活力的晨耕與圖書館搜奇

參加那次《創世記》之後,我還繼續參加其他的神研班,像《路加福音》、《羅馬書》、《使徒行傳》、《但以理書》等,不同的主題都提供了對於不同面向的聖經啟蒙。記得有一天的晨禱儀式,好像模仿上帝創造世界,從東西南北四方掛著彩虹般不同顏色的布幔,上面寫有聖經節。當陽光從禮拜堂的窗牖射入、照耀在不同顏色布幔的牆面時,那些聖經節一句句沈緩有力地,迴盪在禮拜堂裡,格外震撼。當我們吟唱聖詩與聖經節時,沐浴在旭日下、和晨間大自然節奏結合的祈禱,感受一日之始,創世的奧秘。每一個生命被上主的光照充滿,在神的光照裡我們再度重生。
 
祈禱儀式這部分後來我在1990年代到天主教的隱修院參加避靜,或參加泰澤與東方靈修時,又再度感受到祈禱與大自然結合的能量。如今神研班也提供了傳統禮拜與祈禱形式之外,行動劇、影像、歌舞等其他儀式創意的可能性,是新一波臺灣教會面對禮拜改革的重要實驗場。
 
《創世記》那一次,我每天晚上都拼命在南神圖書館裡查資料、讀聖經,回應白天聽專題和讀經時所遇到的問題。我不會忘記,第一次看到「割禮」不知道是啥咚咚,直接問一位輔導哥哥,他靦靦地紅著臉,沒說什麼,帶我去翻一本厚厚的神學辭典之類的書,真是窘啊!
 
不過,1985年的神研班卻是我唯一沒參加完全程的一次。那時身體不好又家裡變故,偏偏被點燃的熱情,又讓我晚睡早起浸淫在讀經與神學初體驗的喜悅裡,四天下來撐不過去,最後一兩天已經發高燒,不得已提前離開,回家病了兩週。
 
那時我的信仰探索才剛啟動。那次營隊回來,我把喪父之痛的天大缺憾,轉為對於宗教信仰、生命真理無止境的追求。這或許也是最近整理爸爸相關文件時,發現自己年輕時曾經對宗教作這麼「有用」的轉化,在基督信仰的汪洋裡,包容了自己脆弱與逃避的那一面。
 
在那次我遇到往後30年來一直探索的關鍵議題:如何參與在基督信仰與多元宗教文化的實況下。那時的迫切感讓我在1985年就想賠公費去讀神學院。可惜賺的錢不夠賠,也不夠讀神學院,省吃儉用再工作一年,才夠去讀。神學院的學費對窮人來說,貴森森。光有激情是不夠的,基本的經濟力自己要先準備好。
 
那次神研班追求信仰的態度,是後來我閱讀許多剛創教的信仰者和改革團體、解放神學運動者共同的學習態度。很可惜,這樣的態度在我進入神學院之後,反而遇到1980年代後期被體制綁架、失去追求信仰活力的神學牢籠與宗教教條,感到失望。
 
迎向新世紀神學進行式
 
在我參加神研班的時代,在長老教會就已經流傳:年輕人這輩子至少要參加一次神研,才不枉此生。但那時也同樣流傳,教會牧師們不喜歡青年去參加神研班,怕「歹教」(不好教)或被帶壞,參加完回教會挑戰牧師。這些其實意味著神研班提出了不同於一般教會習以為常的神學反省。不知三十多年過後的今日神研班所探討的議題,是否依然還是教會禁忌(例如同志婚姻、其他宗教聖界、安樂死、教會腐敗…等等),教會的禁忌要如何面對、有些禁忌是否可以解除呢?是否面臨信仰改革的臨界線了呢?能面對不同世代、特別是年輕世代挑戰的教會,才能有活生生的信仰見證吧。
 
從1985年到1990年代初期我所參加的神研班,帶給我一種踏實的平信徒學生運動。那之間我有機會被長老教會大專青年事工部推薦,在1988年臺灣參加WSCF的營隊,和1989年到埃及開羅參加WSCF亞非兩洲女大學生研討會,更讓我深刻體驗到在地性與跨文化的信仰實踐。做神學成為一種運動,不只是學習過去基督宗教的傳統教義,而是打通過去、現在和未來。打通基督徒自身、不同神學類型之間、與台灣在地文化、與「普世」、與禁忌的「他者」之間的理解與互動。
 
當我看到這次神研的工作坊出現了「神學思考(性別、經濟、土地、教制);邊緣人福音工作(街友、移工、更生人、精神疾病);信仰實踐(福音本質、社會組織、意識形態、世代差異);社會處境(原住民議題、女權運動、身心障礙)」時,希望這種釘根於實況中的神學行動,繼續成為未來新一波宗教改革運動的盼望,不只是基督宗教自身,而且也將是跨宗教、跨世代的神學運動。
 
或許是個人第一次參加神研班就面臨生離死別,或許這部集結古老神話寶典發射無比魅力,或許是從年輕世代出發的神學共鳴、或許是更多迄今都難以理解的靈性奧秘與動力,讓我從此進入上帝的醒魂陣,不斷喚醒自己與他者的靈魂,繼續行走靈性與文化的天路。
 
 
註:
1.先父王燈岸(1919.11.09-1985.06.02)是彰化地區1950年代後期到1980中期年代黨外民主運動的領導者之一,1935-36年在偕睿廉校長的淡水中學宗教教育下,脫胎換骨。 1982-83年曾經謝陽一牧師引介,翻譯宋泉盛牧師日文版《亞細亞的民眾政治神學》(未出版)。
2.聖經詮釋的理論,認為《創世記》和摩西五經是由J典、E典、D典與P典等,不同來源編輯而成。
同作者相關文章:
進入上帝的醒魂陣—1985神研班《創世記》與其他 (第 163 期)
在諸宗教中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第 159 期)
當美術館變成聖殿——安力․給怒的宗教藝術 (第 156 期)
長老教會的神學困境 (第 86 期)
基督徒能否進廟? (第 83 期)
「多元」的鬼怪觀 VS.「一元」的驅魔術 (第 37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63 期 起初:創世記 (26-29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63期  2017年  12月 起初:創世記 163
本期主題:起初:創世記
發行日期:2017/12/10
創造之力
初喚‧創世記
第八日––思考創造
創造——從無到有?從混亂到意義?
創世記的性別閱讀
「綑綁以撒」故事的詮釋
進入上帝的醒魂陣—1985神研班《創世記》與其他
一個愛我們的上帝
夏甲
藝術讓基督信仰擁有當代性
最深的傷裡,有最深的愛
蘭嶼,人之島
台灣文學家鍾肇政與龍潭早期的基督信仰
王孟冬長老kap「消氣散」
無中‧生有:《魔法師的外甥》之創造觀
《雞婆的力量》讀後感
從《鋼之錬金術師》談創造
霍格華茲方舟
從音樂的創造反思當代教會音樂
海大長青創世記查經班心得分享
突破,擁抱,行動!——寫於WSCF-AP年會後
為《新使者》加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