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76期 厭世青年啟示錄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陪伴年輕人探索呼召的港口
教會,會是一個容許年輕人去探索、去嘗試、去夢想的地方嗎?或者依舊順從整個厭世代的潮流,無止盡地壓榨年輕人,使他們失去夢想的能力?
關鍵字:年輕人  呼召  宣教 
作者/劉炳熹 (台南東門巴克禮紀念教會牧師)
前言
 
21世紀走過了20年,遇上無人料想得到的疫情,打亂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模式,更讓人不得不迎向「世代變遷」的事實。為因應此項變局,「超前部署」儼然成為一種各行各業的流行,人們莫不期盼能踏上這股浪頭,再創另一波生涯高峰。當然,教會豈能居於人後,大家無不串聯集結資源,期能扮演先知。然而,正當牧者興致勃勃的站在起跑線,預備帶領眾人向前衝刺時,回頭一看,會眾無不垂垂老矣,心有餘而力不足!年輕人,究竟在哪呢?
 
「如何牧養年輕人?」已然是教會圈的顯學,然而再多的討論與策略擬定,好似都達不到預期的成效,究竟哪裡出了問題?有何解方?此篇文章並非要給予大家一條什麼新的路徑,而是單單想用說故事的方式,聊聊自己曾走過的路。
 
我的探索故事

十多年前正預備要進入神學院就讀前,被謝大立牧師找出去吃飯,談話裡突然被問:「要不要去印尼蘇門答臘短宣體驗兩個月?」對一位生活圈未曾離開台北地區的年輕人來說,這是個很具吸引力的提議,因此我人生頭一次出國,就去到語言、文化截然不同的東南亞,跨越自己熟悉的疆界,學著如何與當地人生活、服事。異地生活的新鮮感只維持了兩週,語言的隔閡,交通範圍的限制,被逼著與自己獨處,宣教的浪漫一掃而空,取而代之是無止盡的空寂,只能與上帝、與自己對話。
 
神學院升研三的暑假,偶然得到一趟前往美國密西根安雅堡台灣教會實習的機會,我再一次在異地生活兩個月,關懷留學生、早期移民到美國的台灣人,也隨著當時在安雅堡教會牧會的李昱平牧師,於餐桌上討論神學、教會事工。李牧師提到,教會申請神學生實習並非真的期待他能做什麼,而是提供一個機會可以24小時觀察牧師究竟如何服事、如何生活。在台灣,我們忙著讀書、教會服事,宛如一部機器不斷運轉,但在異文化的地區,反而強逼自己打開探索的天線,去嘗試、去冒險、去反思,推動生命邁向新境界。
 
故事來到11年前,我從神學院畢業預備受派成為傳道師,有了前兩次跨越邊界的經驗,這一次我內心的念頭依舊是:「哪裡都好,只要不是台北就好!」於是,台東新港教會成為我們服事的禾場。一個位於東海岸的漁港小鎮,是都市中心定義的偏鄉,老人多,年輕人口外移,更在少子化的影響下,孩子愈來愈少,怎麼看都是個與青年工作沾不太上邊的教會。上帝的奧秘卻遠遠超過我們的理解,因著從台北到印尼、美國的跨越,我們開始構思,何不來創造個機會,讓年輕人可以到新港long stay一段時間,邊生活邊服事,一方面為缺乏年輕人力的鄉村注入點活力,另一方面則陪伴他們尋索上帝的呼召,預備未來進入職場,或是成為全職傳道人,或是以他們的專業來服事。
 
實踐呼召的旅程

於是,「Sinkang Mission」開始了,八年來有好幾位同工全時間參與這個計劃,也有無數同工來part time短期學習。為什麼他們在大學畢業後,願意花一、兩年的時間,到一個看起來很遠的地方投入「學習」?
 
每個人的答案各有不同,現於台南社區大學環境行動小組服務的政翰回憶過去:「出福音隊看似是到所謂『資源缺乏』的偏鄉教會服事,但其實在每次服事的過程,我更多認識到自己的缺乏,並遺憾自己並沒有給予太多的幫助。因此在服完兵役後,我帶著『尋找自己是否適合全職服事』這個問題來參與計畫。
 
對於從小不是在教會長大的我來說,在新港教會的服事很多都是第一次,我必須持續跨出舒適圈,並且都不是等我完全預備好了才去執行,上帝常把機會和需要放在我面前,我必須馬上就要做出回應。回過頭來看,我從中學習到最寶貴的事,就是如何試著去『感受』:感受生活周遭的處境變化,感受與人互動的情感交流,感受自己的生命狀態,並從『感受』往前去『行動』,這也影響著我之後的人生走向。」
 
另一位夥伴雅玟說:「一開始想去新港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因為從小在教會長大,覺得在教會裡接收到很多成長與學習,如果有機會的話,希望可以在教會裡工作,或是為教會、為主做甚麼,但是我知道我不是讀書的料,上台說話也沒膽,所以沒有想要去讀神學院。第二是從小在桃園長大,覺得都一直在同一個縣市讀書、生活,想去別的縣市看看,想讓自己可以跳脫原本的環境,趁還年輕到處看看。」
 
不同的成長背景,不同的理由,但他們共有的,是一顆「探索」的心,想去找找看,上帝放在他們生命裡的「感動」與「呼召」會是什麼。教會,會是一個容許年輕人去探索、去嘗試、去夢想的地方嗎?或者依舊順從整個厭世代的潮流,無止盡地壓榨年輕人,使他們失去夢想的能力?我想,這些年在新港教會的經驗,創造出了一個款待的空間,讓如政翰、雅玟般的年輕人成長,即便是短短的一年,都彌足珍貴。
 
結語

投入環境議題的政翰,看見大片的土地如何被污染,經歷內心的衝擊與反思後,意識到工作不再只是工作,更是沈甸甸的使命傳承,他期盼自己持續建立與人、土地、上帝的連結,從宣教人才輸出港走出去,要在不同的地方以愛款待出外人!
 
雅玟轉換到嘉義展開屬於她的新故事,她整合過往在新港的點滴,從照服員開始。在慢慢陪伴老人家的過程,那個自覺不是讀書料的青年,如今竟進修社工系的在職專班,為了要服事更多軟弱與需要的人們。
 
2020年九月,我也於台南開啟一段新的服事,隨著就任感恩禮拜到來,我邀請從過去直到如今的一群夥伴,組成「台東共生夥伴」獻祝歌。這群夥伴有新港教會的會友及在地年輕人、過往Sinkang Mission的團隊、台東與花蓮大專中心的畢契、在宅醫療的朋友們,大家都以新港作為連結點,延伸到各地繼續回應上帝的呼召。教會,從來就不應該被建築物或地理位置所框架,它是不斷延伸的有機體,更跨越不同信仰、背景、性別、身心狀況的邊界,共生在這塊土地!每個人都會在上帝預備之地找著「心驛耕新的故鄉」,在人生的每一階段長出枝枒,結出美好的果子!
同作者相關文章:
陪伴年輕人探索呼召的港口 (第 176 期)
冒險的人生旅程 (第 175 期)
教會,生命的議題 (第 152 期)
踏出海外,看見使命 (第 141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76 期 厭世青年啟示錄 (18-21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76期  2021年  2月 厭世青年啟示錄 176
本期主題:厭世青年啟示錄
發行日期:2021/2/10
讓改變發生
我們乘著什麼來?乘著什麼而去?
離開教會之後
盼望不會消失!
陪伴年輕人探索呼召的港口
斜槓,讓萬事互相效力
拾起遺落在都市叢林的羽冠與彩衣
柔軟
榛果裡的聖誕樹
厭世精神
一半,一半
尋找呼召的探險之旅
疫情期間的線上牧養
籃瑪烈姑娘
淺談台灣原住民神學
重建共善:現代社群關係的再想像
雲上太陽
《海德堡要理問答》上網
Malas bunun tu sinpabazbaz對話
做時代ê創史者
以陪伴的愛,孕育福音的種子
Make the travel to be「 The travel 」
厭世是一種誠實
彼此陪伴,分享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