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84期 鄉土語言衝擊下的教育
字級調整:

老師開講
從務實的教學提升大學的教育品質
關鍵字:
作者/林明珠 (長榮基督教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台灣的大學開放,每個高中畢業生皆有機會可以接受高等教育,全國教育程度大為提升,這是好事。然而,量多並不必然使得教育品質相對增長。目前,國內正在擔心「教育機構過多和浮濫」的現象,加上出生率的降低,未來「入學人數不足」的恐慌,已經開始發酵。另外,全球化使得教育政策更為開放,勢必也使辦學治校產生更大的競爭壓力。

重視教學的實踐與行動
  教育成果與品質究竟該如何掌握呢?筆者以為擴校、海外招生、減少學分或減短學程、網路或遠距教學、建教合作或聯合校院等,這些也許可為,但卻不都有益處。歸根究底,教育最終要問的是:年輕人的生命如何成長?教育使他們具有那些必要的能力與人性發展之基礎嗎?他們具有建構自己的生活之技能嗎?他們如何務實地善用知識於學業、工作和社會生活之中?他們從大學教育中得到生活的指引和方向嗎?

  優質的大學教育是新世紀的教育理想,而此一理想之實現有賴於優良的教學環境之注入。面對當今台灣社會高等教育機構到處林立之景況,大學教學工作對於如何形塑出一個有熱忱、創意、智慧和真實的學習社群,責無旁貸。該理想必須從教育者本身的教育實踐做起;由各種教學經驗的分享和問題討論,經常省思為何教學、如何教學,以及何為教學之教育職分。教育者積極、活潑和深入互動與省思之教學行動,不但能增廣受教者各式各樣的個別學習空間,甚且可以提高整體學群的學習興趣和能力。認真於教學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學生;反之亦然,認真學習的學生也能造就出好的師職。

  事實上,教育品質提升之基礎在於,每一日務實的實踐教導與學習行動。然而,大學的環境給教職們的印象是,專研於研究才能得到升等或被重視的地位。教授們在研究室的時間,或在校的時間,遠多於在課堂上和校園中接觸學生的時間。當然,現代的大學生也非常忙碌於林林種種的事務,他們可能也懶得與不同世代的老師們互動。在執教的大學中,聽到不少教師們吐露心聲,他們感覺到「個人主義、自我中心」的文化,不僅在現代學生是如此,對於教師也是如此。一個全職的教授,一週在學校中現身不超過一、兩天,他們把所有的課都擠在一起。一天中教授八小時,然後下課走人。有的老師兼課的學校不少於五、六個地方。他們上課可能留意到學生的學習困難嗎?如此的情況下,與學生的互動都有困難了,怎可能還有時間從其他的教職來彼此學習呢!

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實踐優質高等教育之理想,身為教師者必要以受教的心志,熱心勤奮於教學相長之責。教師致力於教學研習是各層面教學服務之首要,亦是建立大學之專業教育、生命教育和全人教育之落實根基。因為從自我學習的經驗和教授間彼此的協助與探討,才能有益於教學行動和方法之更新和教職專業的發展。大學教職對於教學更新、專業學習創新,以及教育品質的提升,應付出更多的用心。依據一個對全球十四個國家二萬名高等教育教師情況之調查,研究結果發現,喜好教學導向和研究導向的教師,顯示出相當不同之學術觀點和態度(Forst, 2002:1)。過去半世紀以來,探討高等教育的教學和教師評量之研究不勝枚舉。其中,許多研究特別涉及教學的問題,其研究範圍包括:教學方法和環境、學生認知發展和學習、教師人格特質和成功的教師、教學評量的政策和方法、學術獎勵之結構與問題、如何改善高等教育的教學習等要項(Forst, 2002:28)。論及老師的教學與學習者的學習成效之事,研究者證實一些特別對於學生的學習成效有影響的要素如下(Forst, 2002:34):

一、當學習過程涉及教師與學生、或學生與其他人的互動時,學習者經常能產生新的、不同的意見。
  
二、當學習者積極投入自己所期望的學習經歷之中,譬如共同學習、實習活動、或是有意義的工讀,這些經驗通常能使他們獲得更大的學習效果。
  
三、有連貫和發展性的課程,可以得到更多的學習。
  
四、教師的課前備課、好的教學組織和安排。

  當前的大學教育實應省思,我們是否也看重這些影響學習成效的事。如何才是優質教學呢?學者認同的標準有七項(Forst, 2002:35):
  
一、教師會鼓勵學習者多多與他互動。
  
二、教師促進學習者彼此之間的相互性和共同合作。
  
三、教師具有深入的知識領域,並能使用活潑的教學技巧。
  
四、教師能夠給予學習者即時的回應。
  
五、教師重視教學活動與過程中,時間的把握。
  
六、教師傳達對學習的期望和目標。
  
七、教師會尊重、鼓舞學習者探索各種知識和經驗的不同學習方式。

  卡內基基金會針對大學教學品質進行的調查(the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 Survey),其結果發現(Forst, 2002:237-239),無論哪一個職等的大學教授皆應當加強其對教學的關注。大學機構必須發展更適當的方法,以務實地評量其教學效果。為增進大學教授投入心力於教學工作,各科系應當視「委身於教學」為獎勵教職與升等之一項重要指標。教學是一種活潑和令人興奮的教育過程,而教學本身是具有創意和成果的學術活動。高等教育機構應促使其教職更加留意其教學的課程。

打造在地的校園文化
  筆者認為,對於專家的建議,台灣的高等教育機構,其實應當思索如何使教學本地化;因為向下扎根的教學品質,將是打造台灣面對高等教育全球化挑戰之基石。就一份終生涯的大學教職而言,其內在動機、服務熱忱與委身,以及專業德性等,諸多因素都是形塑教授身分認同之要素。這些精神和行動創造出大學教職的學術素養、專業形象,以及社會教育之角色。每一個大學之教職因其背景和生活經驗之差異,而產生不盡相同的群體生活形態。然而,各校園的教育品質如何,卻肯定是由其機構文化之塑成。一個多有互動、交流,傾向教學研究的合作和團隊共識,以服務教育之熱忱,指導後輩教職自我成長,忠實於教學專業,並給予自己和他人成長的空間,這將是一個有願景和新時代盼望的情境。形塑如此的校園文化,其實就是大學教職生命共同的展現。教師於此社群中被塑造,並經常尋求更新。藉由此過程,不僅可以在彼此信賴的環境中探索學術專業之創新,更可以因而得到生命教育的養成和關注。此種社群生活,符合於基督教教育效法偉大的教師之精神與理想,即尋求真理之路,活出道成肉身(真實為人)的生命。
同作者相關文章:
從務實的教學提升大學的教育品質 (第 84 期)
學習在愛中生活 (第 77 期)
教會與青少年──教會能為青少年人作什麼? (第 31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84 期 鄉土語言衝擊下的教育 (71-73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84期  2004年  10月 鄉土語言衝擊下的教育 84
本期主題:鄉土語言衝擊下的教育
發行日期:2004/10/10
編者的話
目錄s/
語言、文化、意識型態
信仰與語言
教會母語教育的危機與展望
阿扁學客語兼論母語之重要
長老教會的母語立場
變與不變的基督徒知識分子——蔡培火的信心與憂慮
大人拼經濟,小孩拼英語
一間沒有圍牆的教會
聖詩中的噶哈巫祭歌
淺談「生態神學」
尋找就尋見?——淺談擇偶之道
慎終追遠 畏天敬祖:一個含糊的字眼——「祖靈崇拜」
走出陰影
安息日的行程表
我們愛,因為上帝愛我們──蘭嶼第一位居家護理師張淑蘭
每個海洋人的心中都有一艘理想的船——記艋舺教會暑期青年福音隊於西嶼
霧社事件述評
從務實的教學提升大學的教育品質
夏令營與我
東海長青在集集
天平上的兩端——執照考試與真實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