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87期 原鄉的呼喚──台灣原住民的教會與社會
字級調整:

解惑之窗
沒有受洗的人可以領受聖餐嗎?
關鍵字:
作者/林瑞隆 (新竹聖經學院院長)
聖禮的本質
  「聖禮」或「聖禮典」(sacraments,天主教會稱為「聖事」) 是教會生活中重要的宗教儀式。傳統教會或今日的天主教會將洗禮、聖餐、堅振、告解、結婚、授聖職、為病人傅油等事項列為教會的「七件聖事」。這七件聖事中,並非每一件都具有相同的價值和重要性;前三件(洗禮、聖餐、堅振)被視為主要聖事,又稱為「入門聖事」(sacraments of initiation),因為和一個人接受基督信仰進入教會生活有直接的關係。這三件聖事當中的洗禮和聖餐,更是普世教會所認同的聖事。至於其他四件聖事,其重要性則不如前三件。宗教改革運動後產生的路德宗教會和改革宗教會,則僅將「洗禮」和「聖餐」這兩項列為「聖禮」。

  「聖禮」或「聖事」的拉丁文sacramentum和「奧祕」的拉丁文mysterium是同義詞。教父奧古斯丁(St. Augustine,354-430 A.D.)認為聖禮是「上帝不可見之恩典的可見形式」。因此,本質上聖禮或聖事可說是上帝救贖恩典的奧祕。又依據天主教會的解釋,聖事之所以為聖事,其理由是因為在這些事發生的場合或時刻,上帝的救恩也必然在其中,因此教會可以毫無錯誤地宣告這些事項為「聖事」。

  此外,聖事包括了好幾個層面的意義和內涵:(1)聖事是在基督裡的救恩行動;(2)教會藉著聖事使基督的行動在時空中延續,並且具體臨在;(3)聖事是禮拜的行為;(4)聖事是恩典祝福的行動;(5)聖事是象徵的行為。1 雖然象徵和所象徵的實體並不完全一樣,但象徵在某一個程度上確實代表了所象徵的實體,例如聖餐中以餅象徵基督的身體,以葡萄酒或汁象徵基督所流的血。總而言之,聖禮或聖事的象徵指涉著上帝在基督裡的救贖恩典。

洗禮和聖餐
  改革宗教會只承認「洗禮」和「聖餐」這兩項為聖禮(聖事),對聖禮之內涵的了解也沒有傳統教會這麼複雜,但基本上也主張聖禮和上帝在基督裡的救贖行動及恩典有關。或許是因為將聖禮或聖事理解為上帝救贖恩典的行動,全然只能是出於上帝的,因此,有些教會認為既然是出於上帝的恩典,則人或教會就不應該以任何條件來限制領受聖餐的資格。這樣的主張看起來似乎合理,然而對於這樣的主張,也有人質疑是否符合《聖經》和傳統的教導。

  聖餐儀式的產生後於洗禮。洗禮的源頭可以上溯至舊約時代,它的儀式在新約時代之前就已經確立下來了。而聖餐則基本上根據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1章17-34節的教導,其儀式的設立溯及耶穌自己,它的原型就是耶穌與門徒一起享用的「最後晚餐」(參考馬可14:22-26、馬太26:26-30、路加22:14-23),也稱作「主的晚餐」(Lord’s Supper參考林前11:20)。從「最後的晚餐」或「主的晚餐」到成為教會的「聖餐」(eucharist,原意是「感恩」或「恩典」),發展的過程當中或許有過教會內部的一番折衝與調整,但從〈哥林多前書〉的相關經文看,聖餐儀式確實具有相當嚴肅的意義,裡面至少包含了「記念」與「分享」基督之生命的兩層重要意義。因此,聖餐和古今教會實施的「愛餐」不一樣,愛餐可能側重在信徒與信徒之間愛的分享、關懷與交通,而聖餐則指涉到信徒和基督耶穌之生命的直接關係。然而,即使是這樣,「愛餐」這一件事確實也可以被理解為上帝的恩典,只是它仍然和聖餐有別。
  
領受聖餐的態度
  〈哥林多前書〉11章之教導的主要目的,實際上係針對哥林多教會在這一件事上的「混亂」,因為保羅認定有人不明白聖餐嚴肅而重要的意義,參與的態度也不慎重、不敬虔,或是說以「不敬重的態度」(unworthy manner英文RSV與NIV聖經譯本) 或「不尊重主」(dishonor him英文TEV譯本)的態度參與聖餐。用保羅的話說,哥林多教會裡面有些人「不按理吃主的餅、喝主的杯」(和合譯本第27節)。這裡所說的「理」,指的是參與聖餐時應有的慎重、敬虔的態度,所以,新譯本《聖經》直接將「不按理」譯為「不用敬虔的心」,保羅認為信徒以這種輕率的態度參與聖餐儀式是不對的,他直接指責的就是這一點。

  從保羅的教導中,可知「敬虔的態度」是領受聖餐的一個重要條件。若非如此,則不但所領受的聖餐沒有意義,更嚴重的是違背了信仰。保羅以相當嚴厲的話,指責那些不用敬虔態度吃聖餐的人,說他們其實是「冒犯了主的身體和血」。(27節)因此,他主張要吃聖餐之前,「人必須先省察自己」,然後才吃;同時,也必須清楚「辨認」所吃的是主的身體、所喝的是主的血,若不這樣做,就是「自招審判」。(29節) 2

  保羅清楚指出,聖餐絕對不僅僅是飲食吃喝而已,甚至也不僅僅是領受上帝的恩典賜予;其實,它更具有參與在基督生命中的重要意義,因為所吃喝的是「主的身體」和「主的血」。從這個角度看,領受聖餐甚至可以說是參與在「基督的死」裡面,態度必須是嚴肅的、敬虔的;不明白聖餐中所用的餅和葡萄汁所代表的意義,也不知道整個儀式的內涵意義而領受聖餐的人,則可能在無知中陷自己於罪。因此,保羅在這裡所說的「敬虔」,指的是建立在「信仰」基礎上的宗教虔誠之態度。

在信仰中領受聖餐
  長老宗信仰傳統的鼻祖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1509-64)在有關聖餐的教導上十分清楚。他認為聖餐是「屬靈的筵席」(spiritual banquet),整個聖餐的關鍵在於信仰,領受聖餐是參與在基督的生命中。加爾文認為聖餐裡的吃、喝是信仰的結果和果效;對別人來說,聖餐中的吃與喝就是信仰,但對他而言,這是從信仰而來的。他很清楚地主張,我們不是為了增進信仰來領受聖餐,而是在信仰中領受聖餐。3 簡單地說,「信仰」是領受聖餐的前提條件。

  依據加爾文這樣的主張,我們可以很清楚看出一個人如果不是在信仰中領受聖餐,這樣的領受是沒有意義、沒有果效的,因為他的吃喝只是一般的吃喝;唯有「在信仰上」的吃喝,才是真正領受基督為他犧牲、捨棄的身體,和為他所流出的血。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在信仰上領受聖餐,才真正參與在基督「死與復活」的生命當中。那麼,這樣的信仰表現在何處呢?答案是:接受施洗。加爾文認為「洗禮是入信的記號。藉著洗禮,我們被接納進入教會的團體內,為要讓我們在與基督相連的基礎上而被算為上帝的子女。」4

  加爾文神學的核心可以說是「上帝的話語」(the word of God),因此形成了改革宗教會重視講道的傳統。上帝的話語也是一個人信仰的基礎與核心,除了上帝的話語之外,其他的都是次要的。而在聖禮典方面,不論是洗禮或聖餐,若是少了上帝的話語的闡釋,幾乎都被看成是無意義的。因此我們可以說,一個人若對上帝的話語還不明白,還未形成信仰,也還未藉著受洗的一刻作公開的信仰告白,進入基督的教會成為其中之一員,則是不適宜領受聖餐的。即使這人被允許領受聖餐,他的參與,以信仰來說,仍舊是沒有意義或沒有功效的。
1.第559條〈聖事〉,輔仁神學著作編輯會,《神學辭典》,(台北:光啟,1996),p.763。

2.和合本《聖經》將「自招審判」譯為「吃喝自己的罪了」,與原文有些出入。

3.加爾文,《基督教要義》第4冊17章5節。

4.同上引書,第4冊15章1節。
同作者相關文章:
「唯獨聖經」的信仰傳統,落實了嗎? (第 122 期)
加爾文的聖靈論──無所不在的聖靈 (第 113 期)
從加爾文神學看「萬民皆祭司」 (第 111 期)
主日禮拜一定要在「主日」舉行嗎? (第 93 期)
一神信仰的謬誤? (第 89 期)
沒有受洗的人可以領受聖餐嗎? (第 87 期)
我看「成功神學」 (第 81 期)
愛情路上 (第 63 期)
論童女生子 (第 55 期)
談平信徒的神學教育 (第 54 期)
信仰及靈命需要教育嗎? (第 46 期)
世紀末台灣宗教現象的省思 (第 43 期)
基督徒可以拿香嗎? (第 39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87 期 原鄉的呼喚──台灣原住民的教會與社會 (50-52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87期  2005年  4月 原鄉的呼喚──台灣原住民的教會與社會 87
本期主題:原鄉的呼喚──台灣原住民的教會與社會
發行日期:2005/4/10
編者的話
目錄s/
白浪和「山地人」真的不一樣
從經濟正義看原住民的經濟弱勢與貧窮
教會部落化,部落教會化
把原住民青年找回來!
台灣原住民教會的展望
吼臘.帖木牧師——泰雅爾族福音拓荒人物小傳
重建.自治.達娜伊谷
彰山教會的原住民事工
南島美人節——Pinaski的盛會
福爾摩沙台灣島
何謂「靈修神學」?
婚姻怎能說了就是!!
沒有受洗的人可以領受聖餐嗎?
蒙恩獲救 死裡逃生
感恩、喜樂的事奉
別了,沒有牽掛,只有感恩
把「敬拜讚美」視為另一種形式的禮拜
讓我們一起來作夢!
戰皆不義:非暴力與基督信仰
苦澀與甘甜——我的大學生活點滴
我在補習班的團契
打開聖誕禮物後……
生命裡的安寧氣息
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系列~誰的神研?誰的大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