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92期 幹嘛讀大學?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以經濟角度談台灣教育的社會現況
關鍵字:
受訪者/李文福 (龍華科技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龍華科技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撰稿/陳良智 (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生)
對於教育的投資,政府並非完全沒有義務,政府的義務在於創造出公平受教育的機會,不能因為學生負擔不起學費,就失去了投資自己以便日後投入就業市場的機會。

大學教育是投資或消費
  
Q:今天我們想請教一下如何以經濟學的角度來談大學教育的問題,我想近來最引起爭議的是,陳總統提出教育是一種投資;當然教育的確是一種投資,不過總統的意思似乎比較傾向是學生對自己的投資,而比較不是政府對國民的投資,不知道教授對此看法如何?
  
A:對於教育的投資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政府投資,一個是個人投資;大學教育屬於後者,主要的原因是,在大學畢業之後,學生大多會投入就業市場,因此大學所念的科系就與畢業後的就業報酬有關。這樣看來,念大學應該算是學生對自己的投資。舉例來說,醫學院的就業報酬大概是最優渥的,那萬一每個人都要讀醫學院,政府有這個責任去滿足這樣的需要嗎?

  但是政府並非完全沒有義務,政府的義務在於創造出公平受教育的機會,不能因為學生負擔不起學費,就失去了投資自己以便日後投入就業市場的機會。助學貸款的立意就在這裡,政府可以要求銀行先墊錢,但是日後還是需要還。

大學自主
  
Q:一旦大學教育是學生對自己的投資,那麼政府是否應該放任大學經費自主,讓大學逕自提高學費呢?而現在大學最主要的財源似乎還是政府補助吧!
  
A:首先要談所謂的高學費,比較鄰近國家的個人平均所得與個人對教育投資,台灣還談不上是高學費。所謂的高學費其實是反映出過去的低學費,把學費壓低,固然可以增加受教育的機會,但是長久下來,政府無法負擔下去。另外在大學經費的討論上,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要怎麼有效經營,如何用有限的成本獲得最好的品質,或是用最低的成本,獲得一定的品質。

  從有效管理的角度,校務基金在應用上就要去思考,要怎麼去補助老師做更好的研究,要怎麼延攬學者,做怎樣的產學合作或做怎樣的社會服務等;良性的結果應該是研究補助要有一定的研究成果,整個排名上升;也期盼台灣的企業願意回饋學校,整個社會也來共襄盛舉。

Q:在這樣的運作下,不是就會開始區別出哪些是比較賺錢的系,哪些是比較不賺錢的系,哪些科系研究成果進展的較慢,拿不到什麼研究獎掖,哪些研究成果累積得較快,研究補助拿得多,或是產學合作的機會多,拿到企業補助的錢多。那不賺錢的系在大學經營的角度還有必要存在嗎?
  
A:沒有產學合作的機會,但社會還是需要這些科系,所以仍有存在的必要。之所以會有賺錢跟不賺錢的科系,這是市場競爭的必然性,但並不因此就代表不賺錢的科系需要關門。

教育改革

Q:現在會需要討論這些問題,主要還是因為近年來教育改革的一些政策所致,特別是日前李遠哲承認教改失敗,引起軒然大波,教授怎麼看教育改革。

A:成功或失敗,純粹是個人的看法,現在台灣約有一百五、六十家大專院校,這是九○年代開始教育鬆綁的政策所致。為什麼一鬆綁之後就會跑出那麼多家大專院校呢?這主要還是反應出社會的期待,也就是華人的文憑主義,本來就有這樣的需求所造成的。

  按照經濟學的角度來說,供給面擴大,需求也有增加的話,市場應該還是會穩定的,所以現在教育改革的問題主要是需求的減少。一來是加入WTO,教育市場的自由化;二來是生育率的減少,這在小學已經造成衝擊了,科技大學也受到影響。這是普設高中、大學,或是師範學院升格教育大學、技職體系升格科技大學等政策推行時,沒有想到的問題。另外升學壓力還是沒有減少,大多數還是想考上兩三個好的國立大學;又所謂痛苦指數的增加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教科書的一綱多本,本來只是要開放教材編寫的自由,可是就是有學生硬要什麼版本都讀到,當然就會很痛苦。不過自由的教育還是會激勵一些優秀學生的學術表現,現在的學術表現是比以往優秀。

Q:來談談卓越計畫。既然已經普設高中、大學,現在又要重點補助幾個學校成為研究型大學,這樣不是資源的浪費嗎?不如一開始就不要普設大學。
  
A:剛剛已經提到普設高中、大學最初還是在反應社會需求,而卓越計畫則是反映教育經費的不足,研究經費的短缺,以台大為例,經費不到東京大學的十分之一。所以卓越計畫的重點是放在研究型大學的經費補足。以九十二學年度教育部所提出的目標,是希望在五年內可以有二十個重點系所,三所大學名列亞洲前五十名,一所大學名列世界前一百名。台灣的經濟實力名列世界前二十名,但是大學的表現卻沒有那麼優秀,這是需要檢討的一件事。而以往大學的經費就相當的低,所以還是需要政府額外的補助。

就業市場需求與迴流教育
  
Q:前幾天台聯的立委開記者會提出技職體系大學生的英文程度低落。問題是,技職體系的學生需要怎樣的英文程度,甚至他們有必要在大學繼續虛耗四年嗎?還是早些投入就業市場比較好?
  
A:現實是一定數量的高中畢業生英文程度有好的,也有壞的,現在大學數量變多之後,中後段的學校自然就收到英文程度較不好的學生。但是英文程度是可以培養的,那個記者會所舉的例子大概都是些大一剛進來的學生,要是經過四年的教育出來之後,程度就可以了,因為這中間有進步。這其實也是普設大學時必然預期到的現象。

  至於技職生需不需要英文訓練,當然還是需要的,因為這是台灣的現況,現況就是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而擁有的知識越多,累積的財富就越多。

Q:現在也有一種趨勢是學生大學畢業後,經過一段的工作期間,發現有哪個領域還需要再加強一下,所以又回到學校進修;所以是不是其實就業前不需要念得太多,投入就業市場之後,發現自己的不足,再回到學校加強。
  
A:這個就是所謂的迴流教育,是現在整個社會的演變。
  
Q:這樣一來大學生的內涵就與以往不同,以往大學生出來之後,似乎他的教育階段就完全告一段落,現在則不是,即便念出來之後,還是有回到學校再接受教育的需要。在這樣的結構下,教授如何看大學教育的內涵。
  
A:第一是剛剛談到的迴流教育,現在的大學生要有終身學習的態度,並不是大學讀完就不用再學習了。第二是要務實,這也是產學合作的重要性,這在技職體系就更明顯,所培養的學生畢業出來就要成為企業所要用的人材。最後是國際化的思維,學校要有相關的配合措施。

Q:教改的另一個重點是推動通識教育,教授怎麼看通識教育的重要性。
  
A:通識教育很重要。雖然它是非專業的教育,但其實企業主對於專業的訓練比較不擔心,擔心的反而是學生的企業倫理道德。通識教育可以幫助企業倫理道德的養成,另外還有人格的養成。因此大學教育應該要有三個重點:一是專業人才的培養,二是人文氣息,三是人格特質的養成。

結語
Q:教授自己個人的大學經歷是怎樣?
  
A:我是輔大經濟系畢業的,本來是要當律師,可是大學沒考上。但我發現經濟系也很符合我的性向,主要是經濟系會有很多數學的要求,而我數理的推理能力不錯,在吸收上沒有困難,加上我方向確定的很早,很早就確定我要走學術研究,而不是要從商。所以我是輔大考上政大經濟研究所的第一位。

  那時候主要是一個周弘道神父在主持輔大經濟系,回想起來那時候所聘請的老師,無論是經濟學、會計、財政、貨幣,都是一時的名師,也都是我的啟蒙老師。而且那時候,三十年前,就已經開設電腦課了,可見周神父很有遠見。

Q:最後對整個大學教育說個結語吧!
  
A:大學教育有很強的外部性,外部性通常有好也有壞,但是教育的外部利益都是好的,所以政府應該對教育有所補助。另外大學在經營上,也需要考量市場需求與自身的資源做適度的供給,而學生也應該衡量自己的性向、能力,選擇大學教育來裝備自己。

後記
  從對李文福教授的訪問中,不難看出台灣政府對於大學教育政策上的轉變,大學教育似乎變成了企業職前教育的一環。在此有需要討論一下教育政策的問題。簡單來說,西方的教育政策大概可以分為英美跟歐陸兩大系統,英美的教育是比較大學提供怎樣的裝備,而歐陸的大學教育就比較著重個人的啟發。但是兩者背後都有一個重要的學術傳統,簡單來說,就是啟蒙運動之後的人文主義。

  台灣的政府開始涉入大學教育最早不過1928年,在這年成立了台北帝國大學(相較於台南神學院,則早在1876年就成立了),而帝大的成立,也牽扯了很多政治問題,大學教育的內涵一直不在討論之列。大學教育最早也不過是1928年成立的台北帝國大學,而帝大的成立,也牽扯了很多政治問題,大學教育的內涵一直不在討論之列。不可否認的是,台灣對於大學教育的內涵,多少還是有點儒家傳統的想像,簡單來說,就是一旦被套上「讀書人」的帽子,感覺上道德就會比較高一點,所以台大學生偷手機,或是中研院院士開車撞人等新聞都會引起社會上的討論。如果台灣的大學教育政策,確定要移植英美的職前裝備,卻又排除掉它背後的人文素養,那麼後果是會怎樣呢?我們要就承認,大學生以致專家、學者不過就是接受過專業訓練的狗,不用對他們的人格道德有什麼期待;還是會對道德教育繼續有怎樣的期待,而又要在哪個階段來給學生套上這樣的「裝備」呢?

  另外,大學教育固然可以說是學生對自己的投資,但是何嘗不是國家對於國民素質的投資呢?還是說國家寧願增加對於監獄、警察、社會福利的消費,也不願多撥點經費在國民道德的投資?
同作者相關文章:
消費乎?儲蓄乎?——專訪李文福 (第 110 期)
以經濟角度談台灣教育的社會現況 (第 92 期)
以經濟角度談台灣教育的社會現況 (第 92 期)
從霧社事件引發信仰反省一、二件 (第 89 期)
北區大專學生工作五十週年建言──長青團契學生看大專工作 (第 86 期)
北區大專學生工作五十週年建言──長青團契學生看大專工作 (第 86 期)
說歷史太沈重!? (第 82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92 期 幹嘛讀大學? (19-22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92期  2006年  2月 幹嘛讀大學? 92
本期主題:幹嘛讀大學?
發行日期:2006/2/10
編者的話
目錄s/
努力升學為哪樁?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正在孵「醫生蛋」的母雞
踏出船身,走向水面
醉裡挑燈看劍——回顧狂狷大學生活
以經濟角度談台灣教育的社會現況
教育者耶穌看台灣的大學教育
王興武牧師傳道軼事
為什麼要念研究所?
教會與藝術
泰澤團體——紛擾中的寧謐處
邁向更有希望的明天——鄒族茶山教會的社區工作
喜歡還是愛?
為何大學與基督教越走越遠?
國際青年部落遊學側寫
你知道嗎?他是我爸爸!
側寫陳丁財校長——主日學教育達人
從離散社群理論看台客現象
誰來認證一個認證?
萬事互相效力
教會生活改變了我
一生恩典的標記與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