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99期 第四權之死──台灣新聞現象反思
字級調整:

解惑之窗
基督徒可以「恨」嗎?
身為基督徒,只要這個世界還有罪惡、不完美,我們當然可以恨。重點是,恨不是為了摧毀任何人,而是要讓我們有動力去走向完美。
關鍵字:
作者/陳冠宇 (精神科醫師,心理治療師)
 
 
引言
 
小明在團契聚會時接了一通來電,他的媽媽強勢地要求他去做一件他很不願意做的事,放下手機後,他問一下輔導:「基督徒可以恨嗎?」。
 
恨是常見的感覺

恨是普遍的情緒,當我們對於他人的言行感到極度不悅,就經常會出現「恨」的感受。我們也會恨自己,有時因為自己的條件不夠,無法把事情做好;有時因為自己做了錯事,深感後悔;有時因為自己無能或來不及拯救自己的親友。
 
恨是一種強烈的感受,比厭惡、不情願更強。特別的是,恨代表我們對於所恨的人事物有強烈的感受,這與冷漠剛好形成強烈的對比。所以,曾經有人說「愛」的相反不是恨,而是冷漠。恨有的時候代表極度的熱情,代表要掃除障礙,或是更精準的說,想要消滅敵人的強烈感受。
 
簡單的說,熱情的人才有恨。
 
恨的毀滅性力量

「恨」最可怕的,是可能伴隨著毀滅的動機。最近的歷史中,活生生的實例就是以賓拉登為首的恐怖組織,對美國紐約世貿大廈的攻擊,以及隨後美國以優勢武力對中東地區的反恐戰爭。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之間的相互攻擊,也是建立在「恨」的動機上。
 
通常,出於仇恨所進行的「報復」,常常引起受害一方更深的仇恨,於是對立的兩方,就此結下了長久與深刻的「深仇大恨」。大家看看在《創世記》中,族長時代的部落衝突,經常以抄家滅門回應受辱的冤屈(參見《創世記》34章),由此看來,律法時代「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規定,還相對文明得多。
 
即使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恨的毀滅性力量仍然常見,社會新聞當中,常見的弒父殺子,兄弟互砍等案件,都見證著人類恨的破壞力。
 
家人間的恨是一種情感糾結
 
種族宗教間的深仇大恨,也許超出本文的論述範圍,只是,為何「恨」會在親密的家人或朋友間造成那麼多令人髮指的憾事?
 
情感,是最可能的答案。
 
親密的人之間,經常存在著對彼此的期待,對親友的感情愈深,這種期待就越強;對某個人有情感或生活實質上的依賴,就越可能對他產生期待。期待越深越強,因為對方無法充分滿足所帶來的失望與痛苦也就越強烈,甚至到達「恨」的地步。
 
以前言中所述的事件為例,孩子因為對母親的要求感到厭煩,進而產生恨的感覺。若又因為對母親的依賴,或是不敢背上不孝順的罪名,違逆自己的心意去順從,甚至會恨自己的軟弱或依賴。
 
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夫妻或情人之間,為了對方無法了解自己的心事,或是無法按照自己的願望照顧自己,或是無法遵守承諾,出現背叛劈腿的行為,都經常在自認為受害的一方,引起強烈如恨那樣的感受。親子之間,孩子反覆出現違背父母期待的行為,或是父母說出讓孩子傷心的話等,也常會讓人心生恨意。
 
在我們的天父與我們之間,似乎也存在著相同的模式。面對極端痛苦的人們,甚至會口出褻瀆上主的話語,恨上帝的不公平。
 
聖經中的「恨」
 
在新舊約中,「恨」這個字眼並非罕見。描述人與人之間的恨不說,聖經經常用恨上帝或恨弟兄來代表惡人,似乎恨本身就是惡的代表。但是上帝本身也很會「恨惡」,例如:上帝恨惡一些破壞他誡命的行為(申命記12:31;16:22);恨惡作惡的人(詩篇11:5);恨惡謊話(詩篇119:163);恨惡休妻(瑪拉基2:16)。很明顯地,上帝的熱情讓他無法容忍一些人類的行為,甚至到了恨惡的程度,從某個程度上來說,上帝是會「恨」的。但若仔細加以推敲,我們可以看到上帝的「恨」有一個特徵,那就是恨惡行為,而非恨惡個人。聖經反覆提醒我們:上帝愛世人,但是人會犯罪,而神聖的上帝恨惡罪。基督信仰中,以耶穌釘十字架來解決上帝「愛」世人但是「恨惡」人的罪行之間的矛盾。這個創意,讓恨的毀滅力量,轉化為積極的復和力。
 
也許,如此的創意,可以讓我們學習。
 
恨的積極性力量
 
在世界的種種傳說中,也不乏這種將恨轉化為積極力量的例子。中國的「周處除三害」故事中,當周處知道自己與猛虎、蛟龍並列為三害之後,他恨這三害,並且加以去除。在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恨」轉化為一種志氣,不但讓周處有勇氣去殺虎砍龍,也把自己危害鄉里的壞個性加以改變,而這才是最困難的任務。
 
許多人,因為童年的自卑與恨,決心努力超越現狀,終於在最後有了偉大的成就。恨是可以被昇華的。據說旅館大亨希爾頓早年潦倒困頓,有一次想進入某大旅館,結果在旅館大門被拒且為門房所辱,為此發憤圖強,而有了後來的成就。
 
無可諱言的,恨的毀滅力量依舊十分可怕。以一代獨裁者希特勒為例,他早年的際遇,造成他對猶太人強烈的恨,這種恨催逼他最後成為政治強人,但也帶來可怕的結果。所以恨要用其他的力量來平衡,才有可能產生建設性而非破壞性的影響。
 
「恨」的轉化
 
要轉化恨,最重要的還是要效法上帝的榜樣:區別行為與人。我們可以恨惡別人所說所做,甚至恨惡他們的感受與想法,但是這些都與這個人不完全相等。每個人都不相同,要別人有自己期待的思想、感覺、言行,經常是可遇不可求的。當我們還幼稚時,也許會因為過度自我中心,對於那些我們不悅甚至厭惡的事物懷抱恨意,甚至恨那些與這些事物相關的人,這就是心理上的糾纏不清(Enmeshment)。
 
人格成熟的一個特徵,就是學會脫離這種原始的糾葛,也就是心理學上所謂的「去糾葛」(de-enmesh)。能夠把人與人所有的特性區別,我們就比較能夠做出智慧的決定。例如:天下大多數的父母討厭自己孩子的不當行為,但是他們不會停止愛自己的孩子;成熟的子女可以不贊同父母的行為,甚至有的時候在維護社會公義時「大義滅親」,讓父母不法的行為獲得司法的制裁,但仍然心理上維持對父母的親情。
 
唯有當我們學會了這種沒有糾葛的態度,我們才能夠區別人的本質與他們所扮演的角色,也才真的能夠「恨」對了對象。
 
結語
 
恨是有感情的人可能發生的極端情緒之ㄧ。根據聖經作者擬人法的描述,上帝也會恨,但祂對罪惡的恨與祂對世人的愛,不但沒有矛盾,反而以極有智慧的方式加以調和與展現。
 
所以,身為基督徒,筆者認為,當然可以恨,而且應當會有恨,只要這個世界還有罪惡、不完美,我們當然可以恨。重點是,恨不是為了摧毀任何人,而是要讓我們有動力去走向完美。
 
恨如果只是因為別人與我們的不同,或是因為他們強迫我們,或是他們做了事情讓我們不舒服,那我們都要停下來反省:到底我在恨什麼?我的恨會帶來什麼後果?我是否把所恨的事與人給搞混了?我們是否也有可恨之處?如果別人因為恨我所做的,連帶也否定我這個人,我覺得如何?
 
所有心懷恨意的人啊,停下來想想看吧!
同作者相關文章:
芬蘭 極光 旅人 (第 166 期)
嚴謹幽默的主角 (第 161 期)
家:成長之路 (第 158 期)
台灣社會的鹽與光 (第 148 期)
青春生命無憾的追求 (第 133 期)
被輕忽的生命尊嚴 --從台灣社會反廢死刑談起 (第 119 期)
貧窮與疾病 (第 117 期)
變性可不可?(二)──精神醫學角度看變性 (第 100 期)
變性可不可?(一)──當牧師面對棘手問題 (第 100 期)
基督徒可以「恨」嗎? (第 99 期)
家庭成長與個人成長 (第 96 期)
Are you ready?——談婚前的準備 (第 94 期)
幸福,天國在心中 (第 89 期)
抉擇與審判--一個心理治療師對教會倫理教育的省思 (第 88 期)
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 (第 76 期)
從「我祖我父的信仰」到「我的信仰」--記神研班 (第 73 期)
SPA與芳香療法 (第 72 期)
基督徒醫師只需要做好醫療工作嗎? (第 66 期)
性、感情與婚姻——給青少年的幾個提醒 (第 64 期)
生物醫學科技進展的省思——談複製人與人的行為責任 (第 62 期)
只是習慣不去而已 (第 57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99 期 第四權之死──台灣新聞現象反思 (65-67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99期  2007年  4月 第四權之死──台灣新聞現象反思 99
本期主題:第四權之死──台灣新聞現象反思
發行日期:2007/4/10
誰能力挽媒體狂瀾?
目錄s/
誰的新聞、誰的真相--談台灣的新聞圈生態
政黨輪替後的廣電政治學
「大話新聞」現象的若干觀察
小蝦米的媒體戰爭
誰來決定新聞晚餐?
解讀新聞 探索真相
耶穌停、看、聽──淺談基督教媒體倫理
改看「公民新聞」,如何?
台灣橄欖球王——柯子彰
歡喜做大戲 教會謝平安──當歌仔戲遇到基督徒
上帝與人之間的橋樑──以色列的先知
把愛傳出去--重新教會的社區服務
戀愛之五馬奔騰論
定睛在己,抑或是上帝?—關於基督徒藥師的角色
在內在朝聖的旅途中相伴——記天主教世界青年日
思考「復活」的腦袋運作軌跡——我讀《天天經歷復活喜悅》
基督徒可以「恨」嗎?
在靜默中凝視熱情──大專泰澤靈修有感
分享就是最大的神蹟
我的第44屆神研班
當輔導,你也可以!——神研班輔導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