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
第104期 公民正ㄏㄤ? |
|
|
本期主題 |
擺脫謊言與恐懼,真正當家作主人 |
——公民社會在台灣的發展 |
|
關鍵字: |
作者/劉介修
()
|
|
|
|
在藍綠、統獨的前現代認同和排除過程中標示敵我,各種實質公共政策的討論不易形成,形成了台灣公民社會向前邁進的重要威脅。
※ 民主不是投票的輸贏爭鬥:認識過去,面對當前 今年是台灣的選舉年,國會選舉和總統大選佔據了我們每日的新聞。每回選舉之際,台灣人民往往被撕裂開來,彷彿「民主」之中總是包含著贏家和輸家,勝選的人開香檳,落選的人搥胸哭泣。
相信沒有人會否認今日台灣是個「民主」的社會。然而,許多人也都會同意,台灣還不夠「民主」-—「民主」不只是投票、遊行而已。以投票為核心的「加總式民主」,讓我們誤以為民主只是一場場用選票計算輸贏的爭鬥。
如果人們真正的當家作主,民主之中才沒有你死我活的輸贏。透過台灣「公民社會」的發展過程的初步理解,我們也許可以認識過去,同時面對當前台灣社會的對立與不「民主」。這是追尋台灣民主進一步深化的能量所在。
※ 謊言與恐懼 戰後台灣在戒嚴的高壓統治底下,「反攻大陸」的謊言正當化了「非常時期」的說法,社會受到國家的高度控制。此時,輿論遭到禁錮,人民言論、集會與結社的自由完全被剝奪;國民黨透過二二八事件以及白色恐怖,以直接或者間接的暴力,讓社會在瀰漫恐懼的陰影下噤聲。此時,雖然有農、漁會等職業組織的形成,然而這些民間組織事實上仍服膺在侍從體制底下,國家力量高度滲透其中,真正屬於民間的力量並未成形。
※ 覺醒年代 1970年代台灣在國內外政治經濟情勢的交迫之中,國民黨政府不得不首次正面迎向社會需求,「反攻大陸」的謊言亦逐漸失去了效力。此時雖然仍在戒嚴的威嚇之下,然而戰後出生的世代此時進入了青年時期,從校園和政治領域逐漸展露頭角。校園裡,學子們組成各種「服務隊」,上山下海,開啟了新的一波面對台灣社會處境的學習和行動;同時,「黨外」的勢力也逐漸集結,開始以非國民黨籍的身分參選。當時,由於仍受到結社組黨的限制,「黨外」透過「辦雜誌」作為發展論述以及組織能量的媒介,其中最主要的包括《大學雜誌》、《八十年代》、《美麗島》。此時的民間力量,形成了一股「忠誠」反對者的力量,在不直接威脅國民黨統治正當性的情形下,醞釀了一股體制內改革的契機,此時台灣「市民社會」嶄露曙光。
1980年代,開啟了台灣民間力量規模與性質上的轉變。在幾件謀殺逮捕案的發生後,台灣反對運動開始基進化,其中包括了林義雄家族血案、陳文成命案以及高俊明牧師被捕案。此外,「美麗島事件」國民黨政府的鎮壓掃蕩,更激起了民間積忿已久的能量。這種情勢,讓反對運動從議會路線轉變為大規模的群眾行動,而「忠誠」的反對者開始從根本的意識形態挑戰國民黨統治的正當性。另一方面,此時誕生的黨外雜誌,如《深耕》、《前進》、《新潮流》等,除了延續批判時政的路線,同時也開始透過揭露當時政治禁忌、介紹台灣史,以及台灣人物等文章,開啟了「台灣意識」的啟蒙工程。當時的文學雜誌,如《台灣新文化》、《文學界》、《新文化》等,也開始透過文學作品強烈地展露文人們的政治覺醒。
此時,台灣反對運動開啟了「民主化」以及「本土化」兩條分進合擊的力量。一方面透過時政批判和威權統治的問題化,追求台灣民眾實現人民做主的意願,另一方面從根本的意識形態挑戰國民黨政權的合法性,開啟了台灣意識的形成。這兩股力量展現了台灣人民在殖民和威權統治下數百年來,「當家作主人」的深切渴望。
<未完待續.....> |
|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擺脫謊言與恐懼,真正當家作主人 (第 104 期)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