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文:
新使者雜誌
>
第110期 金錢夢碎!
字級調整:
文化.藝術
歷史建築隨想
關鍵字:
作者/王昭文
(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幾次途經西門町去艋舺,看到路邊一片看來是歷史建築遺跡的東西,沒有機會去細看。八月間有一次正好又到附近,就抽個空去瞧瞧,才知道是日治時期佛教淨土真宗本願寺派的西本願寺遺跡。因為時間很趕,匆匆看一下,隨手拍幾張照片,一直沒做其他的了解。
最近翻閱二二八事件相關口述歷史,有人提到西本願寺,才想起:對啊!戰後警備總部曾經使用這裡,關押、刑訊許多人。這段血淋淋的歷史,在台北市政府整修後的古蹟中,看不到一丁點影子。
在這古蹟中拍照片時,最吸引我的倒不是那個高高的鐘樓,而是路旁以木柵紗網圍起來的陰暗角落。一棵生命力強韌的雀榕鑽過紗網,木柵的投影彷彿鐵窗,這畫面充滿了寓意。當我想起〈西本願寺與二二八〉(註1)、白色恐怖相關的歷史情節時,再翻出這張照片,不禁得意起來。這個設計,不知道是否是參與古蹟保存的建築團隊努力建構的隱喻?還是只是無心造成?
另一個發現是,到處都擺了紅色的滅火器,很妨礙畫面。查資料後才知道,原來西本願寺保留過程也很艱辛,和蔡瑞月舞蹈社一樣,指定古蹟後就有人來放火。這下子頗高興有拍到滅火器。
此圖與下圖共用一個圖說:雖然有礙畫面,但滅火器也是歷史保留的一部分。(圖‧王昭文攝)
圖說:台北西本願寺。(圖‧王昭文攝)
古蹟或歷史建築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在我看來,當古蹟只定在某個時間點、以「原貌」保存,是個從時間之流中切片下來的標本。標本有其必要,但是若是只有標本可看而缺乏繼續生長的活樣本,我們所得到的只是片斷不全的知識。而活樣本若只是被豢養或為表演而活,而不是與周遭互動著求生存,我們也很難產生真正的歷史意識。
保留了歷史建築,只講這個建築剛開始的故事,我們所認識的就只是一個標本。至少,在做解說的時候,可以加進不同時期這個建築物的運用。甚至應該保留部分後來增建的設施及建物,這樣即使是標本,也比較有立體的斷面。
文化資產保存在物質層面的技術和建築美學的觀念上,台灣已經越來越進步,可是文化資產的詮釋與解說,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我認為大部分的古蹟仍應該作日常的使用,而不是標本化。而古蹟歷史的解說與詮釋,必須要有歷史的縱深,故事可以再豐富些。一個古蹟並不是只有一個歷史意義。
附註
1.參閱〈二二八大屠殺的證言——戰慄的三月十三日〉,http://www.wufi.org.tw/taiwan/228hist1.htm。
同作者相關文章:
.
台灣原住民的自我追尋:歐蜜.偉浪《編織家園》 (第 189 期)
.
《新使者》之路 (第 164 期)
.
創造之力 (第 163 期)
.
人權今昔 (第 161 期)
.
從〈PCT人權宣言〉到解嚴 (第 161 期)
.
開展中的台灣教會角色 (第 160 期)
.
不斷再思何為「宣教」 (第 159 期)
.
台灣教會@21世紀 (第 159 期)
.
好家在 (第 158 期)
.
看見──約翰福音 (第 157 期)
.
愛及曠野 (第 156 期)
.
原住民族與轉型正義 (第 155 期)
.
面對青貧時代 (第 154 期)
.
再思政教關係 (第 153 期)
.
感謝上帝賞賜米糧 (第 152 期)
.
因信得生:羅馬書 (第 151 期)
.
這世界繽紛多元 (第 150 期)
.
歡迎加入大專團契 (第 149 期)
.
未來,一直來 (第 148 期)
.
現在是我們的事了! (第 147 期)
.
150年來 (第 146 期)
.
見證:使徒行傳 (第 145 期)
.
你想要什麼樣的幸福? (第 144 期)
.
後太陽花的公民力量 (第 143 期)
.
忘了我是誰 (第 142 期)
.
民主路迢迢:《百年追求》書介 (第 142 期)
.
普世精神 (第 141 期)
.
健康與信仰 (第 140 期)
.
奧妙創世記 (第 139 期)
.
大同小異基督教 (第 138 期)
.
當表演藝術遇上宗教信仰 (第 137 期)
.
基督教美學 (第 136 期)
.
中國!中國! (第 135 期)
.
從容自信面對中國——評介吳介民《第三種中國想像》 (第 135 期)
.
基督徒的「成功」 (第 134 期)
.
此時此地讀路加 (第 133 期)
.
性別框外 (第 132 期)
.
不忘初心──專訪台北市議員徐佳青 (第 132 期)
.
追求公義 承擔苦難 (第 131 期)
.
荊棘焚而不燬——高俊明牧師的信仰與實踐 (第 131 期)
.
食 不實在? (第 130 期)
.
下一站,22K? (第 129 期)
.
原住民.巴萊 (第 128 期)
.
張七郎與詹金枝 (第 128 期)
.
「青年運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第 127 期)
.
牽阮的手——浪漫同行獨立路 (第 127 期)
.
主日學過後——不可忽視的青少年信仰教育 (第 126 期)
.
母語的將來 (第 125 期)
.
不僅是「坐」禮拜 (第 124 期)
.
吟聖詩 最有fu (第 123 期)
.
新版《聖詩》推出之後 (第 123 期)
.
讀聖經 心眼光 (第 122 期)
.
作為公民媒體的《新使者》 (第 121 期)
.
台灣網路公民媒體簡介 (第 121 期)
.
牛糞與咖啡──全球化時代的經濟公義 (第 120 期)
.
面對死刑,絕不簡單 (第 119 期)
.
地球憲章──回應與實踐 (第 118 期)
.
正視貧富差距 (第 117 期)
.
愛你的鄰舍 (第 116 期)
.
災難與再生 (第 115 期)
.
【美麗島30週年特輯】美麗島‧教會公報‧分區聯禱會 (第 115 期)
.
憂鬱的光輝十月 (第 114 期)
.
開明的基督徒教育家─林茂生 (第 114 期)
.
歷史建築隨想 (第 110 期)
.
當雪山獅子旗飄揚 (第 106 期)
.
教派合作的虛與實 (第 90 期)
.
復和的功課──現階段教會228關懷的使命 (第 80 期)
.
「喊台獨」之外──長老教會政治關懷的演變 (第 75 期)
.
報禁開放前的台灣新聞媒體 (第 70 期)
.
生態關懷這條路 (第 67 期)
.
小林善紀《台灣論》的歷史視野 (第 65 期)
.
努力與耶穌為友的人——我所知道的謝淑民長老 (第 51 期)
.
生之萬花筒 ──談許地山有關基督教的小說 (第 36 期)
.
感動之餘,勿忘事實--回應33期「人道移民─丑之助」一文 (第 35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10 期 金錢夢碎!
(41-42頁)
110
本期主題:金錢夢碎!
發行日期:2009/2/10
我們的未來,共同的責任
讓你們中間沒有窮人—從金融海嘯看經濟神學
尋求公義的投資行為
生活不止是消費
公共財富與道德人性的奇妙關連
經濟公義的神學省思
消費乎?儲蓄乎?——專訪李文福
作金錢的好管家——台灣冠冕真道理財協會
關於賭博合法化的一些隨想
甘治士牧師的《台灣略記》——17世紀西拉雅族的人類學報告書
歷史建築隨想
平安‧以色列——陳惠婷鏡頭下的猶太人
難道,你不期待彩虹嗎?一一魏德聖與「海角七號」
關於「甘治士牧師是台灣改革宗教會的奠基者」
最後的演講——最不可思議的恩典
用愛經營「生、老、病、死」——基督徒的理財觀
「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
海濱的孩子
紅字-—胸前焚燒的烙印
扶助ê 人
誤會
歲末情詩(十四行)───HO牽手
談「戀愛」的迷思
金錢≠財富
透過「南巡」與上帝腦力激盪
環境氣氛的形塑——論直銷與成功神學的異同
手環上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