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本期主題是「青年運動」,探討台灣教會青年的自發性運動,如何對教會的發展產生影響。遽變的時代,青年文化也快速變遷,但某些核心價值,卻可以在一代又一代青年的行動中重現。真理不變,即使以不同的外貌出現,本質仍然不變。教會可以做的,就是擦亮這些核心價值,成為吸引青年前來聚集的燈,提供青年可以產生自主行動的空間。
長老教會青年運動的重要精神之一,是主張基督徒不應該關在教會內,要走出圍牆,服務大眾、影響社會。1979年主辦「TKC30週年」的陳南州牧師說:「我們的想法是青年要學習,也要參與和服事;青年要在教會中服事,也參與社會,致力於改變世界。」
1971年青年自發的「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1977年的青年大會,基督徒青年透過自我訓練、自我?蒙,在危機的年代開?新眼光、新作為。關懷弱勢、關懷鄉土的信仰行動,在1980年代之後愈形重要,至今日仍可說是長老教會青年文化的特色,亦一直為長老教會青年事工參與者所持守。 還有1990年代台灣神學院學生為主發起的「精兵運動」,以「對上帝有信、對人有愛、對土地有情」為精神指標,栽培出具有使命感的青年。
以開放的態度鼓勵青年獨立思考判斷、自主追求信仰,亦是長老教會值得自傲的傳統。大專生的「長青團契」提供自由的環境,讓青年學子自主探究信仰問題、關懷社會,最能體現此一傳統。然而,近年在一波又一波的新形態信仰文化潮流的影響下,有人認為已經出現「新皮袋青年運動」,特色是:青年選擇跟隨某位屬靈領袖,學習事奉、追求「聖靈恩膏」,和長老教會體制、主流神學之間不免會有一些衝突,卻是方興未艾。此外,還有結合流行文化的Mega Church(巨型教會)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如何面對?只能摹仿學習新潮流嗎?從新加坡長老教會的例子來看,加強、深耕改革宗神學傳統的信仰教育,或許才是根本。信仰的路上一代牽一代,或許互相會有不同看法、有爭執拉扯,只要堅持行在光中,不管世界多麼喧囂黑暗,都能繼續前進。
本期其他文章:「我的人生原舞曲」、「 台中大專教育營紀錄片誕生記」,讓讀者可以一窺教育營的影響力。「團契中的親密關係」提醒我們關心需要智慧和交託。呼應「青年運動」主題,特稿回顧了2008年野草莓學運,一場至今仍在發展的台灣青年運動。日本研究生三野和惠為「台灣教會人物檔案」寫了「林學恭與梅監務」,兩位牧師在信仰當中同工、相知相愛,並因這樣的相處而產生超越當時固定模式的文化對話、自我反省,是台灣教會史上不可不知的一段佳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