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27期 青年運動
字級調整:

文化.藝術
牽阮的手——浪漫同行獨立路
這部電影透過田朝明夫婦的生命史,把民主運動說得清楚又感人,帶我們回到堅持理想的年代。
關鍵字:
作者/王昭文 (新使者雜誌執行總編輯)

幾年前,一齣描寫稻農甘苦人生、豁達精神的紀錄片《無米樂》, 讓無數人感動得又哭又笑,捧紅了老農崑濱伯,促成許多年輕人開始關心台灣農業和農村文化沒落的問題,被評為「台灣人非看不可」的佳片。這齣紀錄片的導演顏蘭權、莊益增,在2010年再度完成一部紀錄片《牽阮的手》,以田朝明、田孟淑夫婦為主角,側寫台灣民主運動發展過程。 這齣紀錄片獲得了紀錄片雙年展台灣首獎,2011年11月18日開始在電影院放映。

※不曾後悔的愛情

新使者雜誌社和台南神學院在10月16日辦了一場試映會, 放映完後,全場鼓掌持續五分鐘,所有的人都深受感動。 一位觀眾說:「電影140分鐘,我大概70分鐘都在流淚。」幾位經歷過街頭運動和民主運動的人,都有類似的感觸:「這些事我們都知道,但是這部電影把故事說得清楚又感人,帶我們回到堅持理想的年代」。

這部片以田朝明、田孟淑為主角,描寫台灣從威權到民主的過程中,一段純真美麗的愛情,理想主義者的不懈生命。從兩人世界到對台灣的無悔付出,從街頭到教堂,田家夫婦的生命史不僅是愛情故事,更是台灣民主運動血淚史的活見證。

「田媽媽」(田孟淑)是民主運動圈的名人,曾經擔任義光教會的執事、長老,所以教會界對她並不陌生。在街頭上她以大嗓門熱情呼喊、無懼挑戰的形象,留給人深刻印象。透過這齣紀錄片,才知道這位身材圓圓的、直率熱情的歐巴桑,有過為愛不惜一切的美麗青春,她與丈夫田朝明醫師當初的結合非常浪漫,18歲就「對人走」,往後長長的人生「沒有後悔過」(田媽媽語)。

故事從中學時代的田媽媽講起。她跟著哥哥去拜訪一位愛讀書、愛聽音樂、相當特立獨行的醫師,人生從此轉變。出身地主階級富裕家庭的台南女中學生,和大她16歲的「怪醫師」談戀愛,又同姓「田」,父親當然反對。但越反對,他們的戀情就越熾熱。少女田孟淑連行李都沒有帶,隻身投奔田醫師,就這樣展開他們的婚姻生活,經歷不少顛沛,最後安身於台北開間小診所。紀錄片以動畫表現如夢似幻的早年生活,又切回近日情況:臥病無法言語的老醫師、不離不棄細心照顧他的田媽媽。真正的浪漫愛情,不只在突破禁忌的勇氣,更在這長年相伴的疼惜。

※自由獨立無價

從片中得知,田朝明醫師看重自由與獨立,包括個人與國家,他不願意跟他眼中是惡的事情有任何妥協,寧願犧牲安適,自律、自苦來維持尊嚴。理想主義者在任何社會都不好過,在威權時代的台灣過得更痛苦。他與《新生報》創辦人李萬居的友誼,促成他大半輩子以行動關心政治與人權。當異議人士遭到打壓、監禁、面臨死亡威脅,他們夫婦勇敢挺身幫忙,把小診所變成一個重要的人權關懷站,也見證了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的歷程。他們夫婦逐漸變成民主運動不可或缺的人物,所關愛的不只是自己的家庭,而是把台灣當成他們自己的一部份,渴望透過種種努力,讓台灣成為「新而獨立的國家」,讓台灣人脫離奴隸性格,自由獨立昂首闊步於天地間。

1980年2月28日,因美麗島事件被囚的林義雄,母親和女兒在家中遭凶殺,這段台灣人永遠不該遺忘的痛事,在這部紀錄片中透過田孟淑、田秋堇母女的眼光,以動畫的方式重現,十分震撼人心。1989年4月7日,鄭南榕自焚抗議國民黨打壓言論自由,也是透過同樣的手法,讓人看見當時有多麼多堅持理想的人,為義受苦。盡管這些事件我們非常熟悉,但看到這幾個段落的呈現,仍然會全身起雞皮疙瘩、頭皮發麻、淚如雨下。

莊益增導演說,這部片原本是應公共電視的邀請而作,但是完成之時,公共電視卻希望他們修改觀點,特別是有關林宅血案、鄭南榕自焚事件的部份,要大加刪節。導演們在這兩段花了非常非常多的力氣和資源,無法接受這樣的要求,於是很硬氣地和公視解約、還款。然而這樣一來,兩人背負了不少債務,顏蘭權亦因長期的壓力而生病。

莊益增、顏蘭權兩位導演為這部片子投入四年苦工,以令人驚歎的精緻度來製作這部紀錄片。除了訪談田媽媽、整理田媽媽收藏如山的資料之外,為了呈現某些重要場景,選擇使用動畫,製作費時費工,差點讓合作的動畫公司倒掉;為了引起觀眾共鳴,使用許多現代的台語歌曲,如片名「牽我的手」就是一首人人耳熟能詳的歌,版權費用頗高;還有非常多的影像資料,都要一一去談版權…..。導演夫婦攜手完成這部片子,也是另一個美麗的牽手愛情故事,同時表現出對自由、獨立的堅持。

最後分享一位朋友的觀後感:「看《牽阮的手》,讓我感覺到那些被偷走的歷史一片一片的回歸到我自己的身體,讓我清楚自己的人生該往哪裡走,以及更清楚自己為什麼要這樣走。它讓我無懼。」 

這是一部年輕人不可不看的紀錄片!

同作者相關文章:
台灣原住民的自我追尋:歐蜜.偉浪《編織家園》 (第 189 期)
《新使者》之路 (第 164 期)
創造之力 (第 163 期)
人權今昔 (第 161 期)
從〈PCT人權宣言〉到解嚴 (第 161 期)
開展中的台灣教會角色 (第 160 期)
不斷再思何為「宣教」 (第 159 期)
台灣教會@21世紀 (第 159 期)
好家在 (第 158 期)
看見──約翰福音 (第 157 期)
愛及曠野 (第 156 期)
原住民族與轉型正義 (第 155 期)
面對青貧時代 (第 154 期)
再思政教關係 (第 153 期)
感謝上帝賞賜米糧 (第 152 期)
因信得生:羅馬書 (第 151 期)
這世界繽紛多元 (第 150 期)
歡迎加入大專團契 (第 149 期)
未來,一直來 (第 148 期)
現在是我們的事了! (第 147 期)
150年來 (第 146 期)
見證:使徒行傳 (第 145 期)
你想要什麼樣的幸福? (第 144 期)
後太陽花的公民力量 (第 143 期)
忘了我是誰 (第 142 期)
民主路迢迢:《百年追求》書介 (第 142 期)
普世精神 (第 141 期)
健康與信仰 (第 140 期)
奧妙創世記 (第 139 期)
大同小異基督教 (第 138 期)
當表演藝術遇上宗教信仰 (第 137 期)
基督教美學 (第 136 期)
中國!中國! (第 135 期)
從容自信面對中國——評介吳介民《第三種中國想像》 (第 135 期)
基督徒的「成功」 (第 134 期)
此時此地讀路加 (第 133 期)
性別框外 (第 132 期)
不忘初心──專訪台北市議員徐佳青 (第 132 期)
追求公義 承擔苦難 (第 131 期)
荊棘焚而不燬——高俊明牧師的信仰與實踐 (第 131 期)
食 不實在? (第 130 期)
下一站,22K? (第 129 期)
原住民.巴萊 (第 128 期)
張七郎與詹金枝 (第 128 期)
「青年運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第 127 期)
牽阮的手——浪漫同行獨立路 (第 127 期)
主日學過後——不可忽視的青少年信仰教育 (第 126 期)
母語的將來 (第 125 期)
不僅是「坐」禮拜 (第 124 期)
吟聖詩 最有fu (第 123 期)
新版《聖詩》推出之後 (第 123 期)
讀聖經 心眼光 (第 122 期)
作為公民媒體的《新使者》 (第 121 期)
台灣網路公民媒體簡介 (第 121 期)
牛糞與咖啡──全球化時代的經濟公義 (第 120 期)
面對死刑,絕不簡單 (第 119 期)
地球憲章──回應與實踐 (第 118 期)
正視貧富差距 (第 117 期)
愛你的鄰舍 (第 116 期)
災難與再生 (第 115 期)
【美麗島30週年特輯】美麗島‧教會公報‧分區聯禱會 (第 115 期)
憂鬱的光輝十月 (第 114 期)
開明的基督徒教育家─林茂生 (第 114 期)
歷史建築隨想 (第 110 期)
當雪山獅子旗飄揚 (第 106 期)
教派合作的虛與實 (第 90 期)
復和的功課──現階段教會228關懷的使命 (第 80 期)
「喊台獨」之外──長老教會政治關懷的演變 (第 75 期)
報禁開放前的台灣新聞媒體 (第 70 期)
生態關懷這條路 (第 67 期)
小林善紀《台灣論》的歷史視野 (第 65 期)
努力與耶穌為友的人——我所知道的謝淑民長老 (第 51 期)
生之萬花筒 ──談許地山有關基督教的小說 (第 36 期)
感動之餘,勿忘事實--回應33期「人道移民─丑之助」一文 (第 35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27 期 青年運動 (42-44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27期  2011年  12月 青年運動 127
本期主題:青年運動
發行日期:2011/12/10
「青年運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青年運動
那些年,我們曾經這樣想
向青年開放的教會
「新皮袋」青年復興運動
在Mega Church的陰影下——訪林方榮牧師談新加坡長老大會的青年事工
長青團契的氣味
若盡力,咱就能改變此世界!——我所知道的長青團契青年運動
信上帝、愛人、疼惜土地——關於基督精兵運動
長老教會的青年運動 ─從「台灣青年國是會議」談起
牽阮的手——浪漫同行獨立路
秩序又開始繽紛:2008年野草莓學運的回顧與展望
林學恭與梅監務
我的人生原舞曲——來自教育營的青年覺醒運動
如此容易 如此艱難——團契中的親密關係
花店口亭仔kha
讀經筆記7 是按怎譯作「靈語」?
台中大專教育營的紀錄片誕生記
腳踏車的戀愛
現代信徒給上帝的空間
工人!工人!你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