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年失業率居高不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則越來越差,因此教育部2009年推出「大專畢業生企業實習方案」,參與計畫者的月薪為2.2萬,由教育部支付。此計畫一推出,社會譁然,因為此方案雖然意在媒合企業與畢業生,以降低因為金融風暴而導致的高失業率,但由政府訂出這樣的薪資,低於當時大學畢業生一般就業起薪,等於鼓勵企業壓低起薪,此外計畫期限只有一年(後來延長兩年,但貼額度減至1萬),參與計畫的企業多半並未繼續雇用這些實習生,等於把失業問題往後推遲而已。「22K」遂成為一個新名詞,用來指稱台灣目前大學畢業生面臨的機會少、起薪低又不穩定的就業環境。
《新使者》本期的主題文章,關心青年就業問題。首先,關於就業準備方面,陳錦生校長分析當前大學教育所提供的各種就業準備、並鼓勵學生善加利用在學期間,培養自我學習的能力。長青畢契、成功企業人士李曜旭則誠懇地叮嚀學弟妹:好好掌握職場機會,全力以赴,靠著信仰勝過壓力。
另一方面,社會工作者葉大華關切「低薪青年囧世代」,呼籲政府應建立有效的就業輔導模式 ;社會學者邱毓斌則提醒:當前「非典型雇用」越來越氾濫,工作不穩定而且保障闕如,需要全民團結起來捍衛勞動基準法,捍衛最基本的生存權。「好書櫥窗」介紹《崩世代》一書,則帶領我們面對財團化、貧窮化、少子女化的危機,全民必須關心、政策必須要能因應,才能使下一站不是22K,而是公平正義。
面臨就業或已在職場者,應該有什麼樣的信仰裝備,好在這樣的世代活得有力量、有見證?廖斌洲所紀錄的古倫神父和Puma執行長塞茲的對談,提供了基本的經濟倫理價值圖像。林佩蓉則以團契輔導的立場鼓勵學子確立核心價值、勇敢向前。梁哲懋牧師透過有關「安息日」的探討,強調經濟公義與分享的必要性。
《新使者》是長老教會的大專刊物,總會大專現任主委吳忠宏長老寫下他對大專事工的異象,盼能打破既有的事工架構,加強校內基督徒教師對校園福音工作的負擔和參與。
本年度的「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結束後,不少參加者寫心得投稿。本期選刊三篇,往後還會繼續選刊相關文章。
鄧慧恩在「教會人物檔案」介紹一位愛好大自然、充滿哲思的基督徒林攀龍;「成長部落格」創作歌手張睿銓談他自己如何體會、肯定文字的力量,值得再三咀嚼回味,大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