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委員吳信如女士很久以前就建議新使者應該談談「基督教美學」。信仰基督的人們,追求真善美。我們過去談了很多我們所信仰的原則(真)、在現實社會中與上帝同行的態度與方法(善),但比較少去碰觸「美」的範疇。「美」似乎太主觀了,觸及深層的靈性,很難談論,但我們每日的生活其實都在忍受醜、享受美。具體來說,食衣住行無不與美相關。因此,我們試著從宗教生活的美感經驗、日常生活的美感經驗,來討論「基督教美學」。
信如在靈修與神學中尋找美,指出:「研究基督宗教的美學,不是要我們逃避現實的污濁與殘酷,遁入自私的感官自慰中,而是要我們瞭解上帝終極之美的本質,這種體現於恩典和拯救當中的美,不只是我們與醜惡奮戰的力量泉源和休憩之所,更是我們以聖靈的力量來型塑世界的目標」;基督徒的責任則是「在基督宗教的價值與耶穌基督的聖靈中,型塑出一個美的世界:讓周遭的生活環境更美,生命更美,也讓更多人透過這樣的美來遇見上帝。」曾宗盛牧師介紹攝影家范毅舜最近出版的三本書,雖然以教堂之美為主題,但內容最感人的部份是天主教白冷會士委身服事台東居民的故事,以及個人靈性掙扎的告白與蛻變,讓我們深刻體會「美學」最核心的議題就是誠實面對自我的靈性運動。
談「基督教美學」當然還是要談到「基督教藝術」。呂秉衡牧師扼要介紹了歷代人類如何以藝術來表達信仰內涵;在德國留學的羅頌恩先生以科隆大教堂的新花窗為例,探討現代藝術和基督教間的衝突與合一 ;建築師蘇希宗長老認為教堂建築應該表現「道成肉身」的主要意涵,並提出三個軸線(神聖—世俗、傳統—現代、普世—本土)來定位各教堂的意義。另外,我們邀請了兩位基督徒畫家:陳義仁牧師和伊誕.巴瓦瓦隆傳道,就他們自己的創作經驗來談信仰與藝術的關係,他們都強調應從自身文化汲取藝術養分。還有三篇「信仰生活」文章,分別從旅行、居住、飲食等方面來談基督徒的生活美學。
本期特稿刊出李弘祺教授的長文:〈教養、宗教與基督:從《矢内原忠雄傳》想到的〉,特別談到矢内原忠雄(戰後第一任東京大學校長,著名的基督徒學者)青少年時代所受的「教養教育」、友伴之間在德行上互相砥礪的情況,促使他不斷自我反省,並產生對「至高神」的認識與感受的能力。
1972年被國民黨政府強迫離開臺灣的彌迪理牧師,於2013年3月18日去世,「台灣教會人物檔案」特邀盧俊義牧師寫下對彌牧師的所聞所見,文章甚為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