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類 | 文章名稱 | 作者 | 頁數 |
|
 | 編者的話 | 基督教美學
| 作者 / 王昭文 | 1-1 |
|
 | 本期主題 | 基督宗教的美學—在神學與靈修當中遇見「美」 上帝就是那個終極與原始的美,因此,在所有美的事物中,我們都能經驗到上帝。修復各種受造物被破壞的尊嚴與美,就是美學的實踐與行動。 | 作者 / 吳信如 | 4-8 |
|
 | 本期主題 | 藝術與信仰:從美感認識信仰、從信仰中體會美 基督教藝術曾被譽為「文盲的聖經」,將聖經文字經過視覺的「翻譯」之後,使人望「圖」生意,了解內涵。 | 作者 / 呂秉衡 | 9-13 |
|
 | 本期主題 | 教堂裡的現代藝術——衝突與接納 面對「自成主角」的現代藝術的宗教語境,不論它是被顯性或隱性地表達出來,對基督徒來說都不能忽視。 | 作者 / 羅頌恩 | 14-18 |
|
 | 本期主題 | 有意義的教堂美學 教堂建築的設計要展現「道成肉身」的意義。 | 作者 / 蘇希宗 | 19-22 |
|
 | 本期主題 | 從《公東的教堂》探索教堂美學與信仰 美學藝術與信仰的相互探索,透過交融來接近上帝,這是深入信仰的重要路徑。 | 作者 / 曾宗盛 | 24-27 |
|
 | 本期主題 | 我的亞洲基督教藝術經驗 原有偉大、豐富的基督教藝術傳統的西方,教會藝術似已沒落,卻在亞洲復興。 | 作者 / 陳義仁 | 28-30 |
|
 | 本期主題 | 學習聽聞大地的聲音 藝術創作只是一個心靈啟發的過程,而真正的創藝美學,是在存活中不斷學習聽聞大地的聲音。 | 作者 / 伊誕.巴瓦瓦隆 | 31-34 |
|
 | 乘著夢想去旅行 | 在工作、祈禱與靜默中和上帝重新相遇——我在曠鄉(下) 我因為「曠鄉」,得以重新建立我和上帝的關係,因而得到勇氣,重新面對自己。 | 作者 / 盧悅文 | 35-38 |
|
 | 信仰.生活 | 打造從心而出的美麗環境 改變我心對於環境的理解與對話,多一些善意、多一些願意,就能產生出獨特美善的「異質空間」。 | 作者 / 梁晉榮 | 46-48 |
|
 | 信仰.生活 | 「吃」與「饞」 因為食的精神需求,人類發明了形形色色的料理,這原是好的;但吃若變成了饞,便喪失了原本食的精神。 | 作者 / 廖瞇 | 49-51 |
|
 | 信仰.生活 | 旅行中的心靈相機 旅行中常常太忙於記錄、照相,而忘了以上帝所賜給我們的感官和心靈去體會祂創造的美。 | 作者 / 陳嘉鈴 | 52-53 |
|
 |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 | 話說彌迪理牧師 他們關懷台灣政治受難者,想盡辦法要讓世界各地的教會、人權組織知道台灣的詳情,但甚少在自己的文書中提起所做的事。 | 作者 / 盧俊義 | 54-57 |
|
 | 特稿 | 教養、宗教與基督:從《矢内原忠雄傳》想到的 矢内原在日記中經常提到他與好朋友之間的關係,常常以友情來激勵彼此向上之心。這令現代人感到十分特別。 | 作者 / 李弘祺 | 58-63 |
|
 | 母語葡萄園 | 媠䆀無比止 「米」kap「水」,是咱稻作文化ê族群,上kài基本ê生存要件。 | 作者 / 王昭華 | 64-66 |
|
 | 大專世界 | 參與 WSCF-AP Women Doing Theology 心得 雖然來自不同地方,但身為人、身為女人,我們卻是那麼相同。 | 作者 / 吳品穎 | 68-69 |
|
 | 大專世界 | 核四?核能?究竟為何而反? 核災、核廢料輻射汙染的代價是人類承受不起的。 | 作者 / 葉柏志 | 70-71 |
|
 | 大專世界 | 成為天國的富翁 如果我們追求的財富在地上而不在天上,那要怎看見上帝的榮耀? | 作者 / 何則文 | 72-73 |
|
 | 成長部落格 | 三驚有夢——讀吳祥輝的國家書寫三部曲系列 我不再對台灣失望;因為,何其有幸,我們處在最困難的時代,因為這同時也是最好的時代! | 作者 / 潘虹伃 | 74-77 |
|
 | 家書 | 讓人起雞皮疙瘩的感動
| 作者 / 江淑文 | 78-7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