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47期 現在是我們的事了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教會如何協助現在的年輕人?
不急著給予教訓與答案,而是陪伴他們,放心提出內心的懷疑、擔心、沮喪,並將這些帶到耶穌面前,讓他們親自遇見神。
關鍵字:
作者/王榮義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大專事工幹事)

過往許多大人們談論到現代的年青人時總是搖頭嘆氣,用不同的詞句形容他們──草莓族、蛋殼族、低頭族.......紛紛出籠。最近又出現Me世代(Generation Me或譯「唯我世代」),其人格特質傾向:自由但自我控制不足、夢想但未踏實逐夢、自我中心追求個人的快樂,對公共事務冷淡,容挫力不足。評論重點不外乎:自我中心主義、追求外表光鮮亮麗、脆弱、抗壓性低。

「他們只會玩樂,不能吃苦,是享樂主義的支持者。」

「他們只愛金錢,看重物質享受過於一切,連打工賺錢都是為了更多的享受。」

「他們只顧自己,『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對社會、對周遭漠不關心。」

「他們渴望愛情,但卻『亂愛一通』,道德、責任、承諾、尊重均欠缺。」

以上是我們常聽到大人們用來形容時下大專生的評論表述。究竟社會這樣的評論大專生是否對他們公平?到底他們的生活形態出了甚麼問題,才招致我們常聽到這些「毫不留情」的批評?當我們在感嘆一代不如一代的時候,有沒有認真想過,誰又應該為這些現象負責呢?網路上許多年青人針對社會的對年輕人的評論提出反駁,他們認為「若沒有人種下草莓,地上那會自己長出草莓,若沒有上一代的用心栽培,怎會有如此的下一代。整個社會若沒有一起同心反省,共同努力面對,只是一昧互相批評、指責,這樣的社會是看不到進步希望的。

※關心青年就是關心未來

大專時期是一個人正式進入社會前的預備期,大專生如何的受裝備,將來的社會型態就會是如何。若想看到持續成長的台灣,社會需要投注更多的關心在大專青年的全人教育上而不是倚老賣老的嘲諷與指責他們。同樣的,台灣教會若要期待有一個充滿活力與盼望的未來,從教會信仰的層面來思考、反省、關心大專青年的議題就顯出其急迫性與重要性。

※先以愛了解

個人長期關注大專青年的信仰教育,看見許多大專青年在教會發展不同的路線之爭中迷失、出走。到底我們是要堅持固有教會傳統的信仰形態卻眼睜睜的看著年青人不斷的流失,或者不斷迎合青年人的追求潮流需求,發展出更酷炫、更快速、更成功的信仰形態,卻冒著信仰世俗化的危險?亦或者我們可以堅持貫穿聖經中不變的真理「愛」——道成肉身的愛,進入到大專生的生命掙扎中,不急著給予教訓與答案,而是陪伴他們在快速變動的社會中,放心的提出內心的懷疑、擔心、沮喪,並將這些帶到耶穌面前,讓他們可以親自遇見神,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與答案。

無論陪伴那個年齡層的人,評論、指責是無法為他人帶來生命的成長與改變。唯有透過了解當事人困境、誠心接納且願意陪伴面對的愛讓人開始改變。希望更多教會願意陪伴大專青年在生命發展過程中特定又關鍵的階段,誠實發現自己的危機、困境,帶領他們一起走向耶穌基督並得著釋放。

※大專生的困境

1. 自我身份認同的混淆:大專生時期在人生發展階段剛好是介於孩童期與成人期之間,在依賴與獨立自主的心態間擺盪。一方面,他們需要持續被照顧與陪伴,但同時他們也需要經驗自己可以長大成熟、負擔責任。雖然台灣的父母親因為少子化緣故,常會提供孩子過多的照顧,但從太陽花學運中可以看出大專學生多麼期待自己對國家社會是有貢獻的。大專生可否健康的從依賴的小孩轉變成獨立自主的大人,端看成人陪伴大專生在自我認同混淆、疑惑時是否平穏自在。唯有這種不帶批評的陪伴可以讓大專生混亂時走上自我整合的路。

2. 對前途未知的恐懼:自2008年底金融海嘯席捲全球,就業市場萎縮,不少年輕一代大學一畢業就加入失業大軍之列。台灣教育長久以來著重在智育的追求而非在尋求知識與興趣的聯結,許多大專生連自己為何要選擇該科系就讀都不清楚。工作職場的未知,加上所學與興趣的脫勾,讓大部分的大專生對自己的前與未來充滿了恐懼。

3. 親密關係的不確定感:許多大專生對一生一世的婚姻有憧憬,但現今的婚姻家庭所給予新一代的大專生的安全感出現了一破口,現在的所謂理想關係已不再理想,因此,驅使他們渴望在親密的關係裡得出「完全接納」。網路的發達大專生可以輕易的上網交友,但太早也太輕易接觸兩性親密關係的訊息,讓性關係大大的開放。婚前性行為成為許多大專生情侶之間的默許。因有報告已指出,婚前性行為通常不會加強雙方的親密感,反而會令雙方恐懼及不信任感提升。這種渴望「完全接納」的落空反而加深對親密關係的不確定感。

4. 自我期許易患得患失:因為少子化的趨勢,家庭組成通常只有一到兩個小孩(愈都市化的城市愈明顯)。父母將所有期許加在孩子身上— 投注所有資源供他學習各種想得到的才藝;買一整屋的圖書;補習再補習。雖然大部分的父母都會告訴孩子「我沒有要求你成績表現如何」,但孩子會知道那種被期待及要求全方位卓越的壓力是大到無法想像。

※了解後的接納及行動才是真愛

愛不應該只是在認知上,也要在行為上付諸行動。而在大專生的困境上,教會可以做些什麼?以下有一些個人的想法,希望引起更多的想法或已經在關心大專生的教會可以提供參考。

1. 信仰與生活討論網站:大專生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已是不可否定的現象。教會與其大力阻止使用手機,不如教導他們如何善用手機。更進一步,教會如果可以提供大學生更多元的網路空間及資源,開放討論信仰與生活的各種疑問,將會為大專生帶來更多表達自我與被了解的機會。

2. 培育值得信任的輔導:輔導與契友的關係若未能達到相當的信任品質,那麼陪伴效果一定相得益彰。一個輔導所能用來幫助大專生最重要的工具便是輔導自己的生命。輔導必須持續的自我成長—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在助人上的專業知識提上昇自我— 助人技巧、同理心…;願意深入了解所關懷的對象—因著個體的差異性,不同對象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生命階段有不同需求;主動積極的傾聽— 發掘內心隱藏的感覺並陪同他們面對感覺的害怕,將心中的感受誠實帶到耶穌面前。輔導的目標是提供一個信任及安心的關係,使人們可以在當中遇見主,進而得醫治並帶來改變。

3. 提供令大專生安心的環境:大專生除了要學習獨立自主之外也需要滿足溫暖家的感覺。曾經在東海大學附近的東榮教會聚會,因為教會鼓勵會友開放家庭接待大專生,讓出外求學的大專生也能享受家庭的溫暖。

4. 安排不同行業基督徒分享生命:鼓勵教會中各行各業的會友,向大專生分享自己如何在不同的工作職場上成為忠僕,讓大專生有更多機會聽見不同的行業的基督徒可以如何在工作岡位上活出真實的信仰生命。若能夠帶領大專生實際參訪工作職場、聽解說、問問題,相信更能幫助大專生看見自己對將來的一些可能性。

長老教會在台歷經150年,雖然對台灣有許多方面的貢獻,但也面臨組織老化現象。希望眾教會正視並一起關心投入大專生的福音事工,期許更多的大專生可以得到造就與關懷,為教會注入更多年輕的活力。

同作者相關文章:
婚輔是什麼? (第 180 期)
如何放下歧見 (第 150 期)
教會如何協助現在的年輕人? (第 147 期)
上主看為好的 (第 134 期)
基督徒如何面對家暴問題 (第 115 期)
網路——青少年的天堂?父母的惡夢? (第 81 期)
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影響 (第 73 期)
從聖經探討基督徒對性的態度 (第 64 期)
從基督教精神看台灣教育之本質 (第 58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47 期 現在是我們的事了 (38-40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47期  2015年  4月 現在是我們的事了 147
本期主題:現在是我們的事了
發行日期:2015/4/10
現在是我們的事了!
人在幼年時負軛原是好的──青年信仰精神與考驗
速寫「現在是我們的事了」青年座談會
一個青年對自己和群體的思考路徑
陪妳/你,一起奔跑!──青年信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原住民青年的渴望
青年如何參與教會決策?
青年主動出擊,開拓參與空間
追求公義的信仰傳承
青年如何翻轉教會
神學教育與體制對於青年事工的影響
屬於我們的事——青年的自省與行動
總會青年事工,貫穿了我們的生命洪流
PCT 150之後的青年宣教:從「說故事」和「讀聖經」開始
教會如何協助現在的年輕人?
時代的米該雅:鄭兒玉牧師
「人民作主,歡喜行踏」紀行
營地幹事甘苦談
帶著學生下田去──大城教會課照班種稻體驗
上帝受人敬畏
讀經筆記18 一枝嘴m̄是一個嘴
敬覆「家己割傷身軀」、「拜五」
走出呼召
收穫滿滿的神研班
參與第五十二屆神研班雜感
肢體互助,恩典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