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62期 國際移工在台灣
字級調整:

好書櫥窗
走入社會,與哀哭的人同哭——《基督徒不服從》序文
我們活在主恩滿溢的世界,但不是活在一個真空、無菌的社會。
關鍵字:
作者/管中祥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
 
民主社會需要自主公民
 
台灣選舉經歷了幾十年,也有了三次政黨輪的經驗,但候選人的魅力仍是影響許多人投票選擇的關鍵因素,不論是李登輝、陳水扁,或馬英九在當選之前都算是魅力型領袖,但他們的實際作為,也讓許多人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因為我們總是期粉著「明君」,但忽略了制度之惡。
 
尋找救世主的選舉心態與選後期待,難以養成獨立思考的自主公民,也很難讓人民能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公共參與。要認清的是,除了你的宗教信仰,這世界沒有其它的救世主,民主政治要回到人間,抬轎的選民得要成為自主的公民。
 
有時候,我常在想,這幾年的社會運動真的讓公民「覺醒」了嗎?我們面對看似和諧的社會,是否能夠發現和諧背後其實潛藏著暴力與壓迫?或者,當我們作為擁戴「救世主」的「鐵粉」時,是否曾經意識到,我們可能在不知不覺成為既得勢力的擁護者?
 
這社會是需要攪動,但並不是那種為反而反,為己利益的翻攪,而是透過不斷的爭議、辨証、反思,發現社會反省既有的權力機制,發現社會被忽略的意見,「社會運動」就是重要的攪動器。
 
社會運動攪動僵化結構
 
事實上,一個國家能不能進步,通常不會是來自執政者的恩澤,也未必是反對黨的監督,特別是當反對黨軟弱無力,或與執政者沆瀣一氣,並且政黨越輪替,各個政黨會越來越相似,因為他追逐的市場的大眾,不但會越趨保守、反對,也會忽略社會的弱勢與異議聲音。
 
國家能不能進步的重要關鍵在於社會運動發不發達,以及大眾如何回應社會中的異議聲音與行動。不論社會運動提出來主張是不是合宜或者成熟,或者正確,至少都可能揭露了和諧社會潛藏的問題,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
 
走上街頭,經常是人民四處求助無門的最後手段,也是弱勢者對抗國家暴力的最後理性武器,他們往往經過多次卑微、理性的記者會或陳情行動,最後不得不採取「激烈」手段。
 
事實上,參與社會運動的人通常是體制下的受害者,而社會運動的成因往往有其歷史及制度因素,許多事情的發生不是偶然,相反的,和社會制度與國家政策息息相關。
 
例如,土地徵收看起來是少數被徵收者的利益損失,但原因通常來自不當的徵收政策,讓人民受損,但政策的缺失並不會只影響到「少數人」,多數民眾都可能是政策的受害者,只是問題還沒有發生在你身上;或者,越來越多的勞工上街抗議,他們未必好吃懶作或欲求不滿,反而是生產線上努力不懈的工人,但因為錯誤的產業政策或缺陷的勞動法令,使得他們必須走上街頭;又或者,空氣污染造成的圍廠抗爭,表面上看起來是因為當事人的權益受損,但隨著風向移動,污染也會擴大到其它受害者,而污染的問題,也和公安管理與產業發展有關。
 
這並不是說,每個出來抗議的人都不是為己利益,但我們要思考的是,抗議者的「私人利益」會不會也和大多數人相關?我們有沒有可能也是制度下的受害者,但只是暫時僥倖,尚未遇到?社會運動也是社會機制的測試劑,因為社會運動,才有機會發現制度漏洞,尋求改進,而這也是社會能否進步的動力。

「發展主義」是台灣許多問題的根源
 
進一步來看,社會運動往往有其歷史成因及結構思素,許多事情的發生不是偶然,往往和社會制度與國家政策息息相關。
 
例如,喧騰一時的「關廠工人」就起因於90年代初期,政府的「南向政策」。當時,政府鼓勵傳統產業到東南亞設廠,許多老闆紛紛結束本地廠房,這也使得桃竹苗一帶數千名工人,一夕之間成了失業勞工。
 
個人的失業和自己努不努力、有多少專長未必有關。相反的,社會卻是相互連帶,彼此相連,一個人的未來會如何發展,卻和社會制度緊密相連。 
 
進一步來看,最近幾年的人權/社會運動議題,除了來自於執政者的施為,也涉及到國家和資本的密切關係,更重要的是,「發展主義」一直是政府制定政策的主要意識型態。
 
在「發展」的目的下,政府為了興建科學園區強搶農地、強佔農用水源;為了都市更新,聽從地產大亨的指揮強拆民宅;為了讓飯店集團可以在海岸興建觀光飯店,強入原住民族的傳統領域;為了討好財團,可以不顧勞工的權益,台灣也成了全世界工時第四高的國家。雖然這些粗爆的作法一一遭到法院認定違法,要求停工,或者遭到民眾強烈抗議,政府卻依然故我。而地方政客利用農村鄉民脫貧的急切期待,假借地方發展之名,掠奪土地,討好財團,但不僅造成土地與資源的浪費,對於地方財政卻未有實質的幫助,地方的發展反而越來越糟。
 
不過,「發展主義」並不是國民黨的專利,作為台灣主流政黨的民主進步黨,也因將其視為圭臬。然而,包括桃園、新竹、台中、台南、高雄、屏東等多個民進黨執政的縣市,早有多起因土地開發引起的爭議。
 
民進黨執政後,台灣與中國關係會或許會有些許的調整,蔡英文當然會繼續走向國民黨及扁政府這二十年共同打造的台灣自由貿易之路。而這樣的發展,也是台灣近二十年來社會問題的根本所在。
 
雖然政黨輪替會讓人民有較多的選擇,彼此也有監督的可能,但未必會帶來更好的社會,在台灣包括民進黨、國民黨在內的主流政黨,雖然在中國政策有些許不同,但政治光譜上,大多被歸類在偏向發展主義的「右翼」政黨,這樣的意識型態,或許可以讓人在殺戮戰場一展身手,也可能在經濟上帶來些許好處,但若缺乏完善的福利制度,以及對大型資本集團擴張的應有限制,最終讓弱肉強食、剝削不斷、貧富差距越來越大,而也是二十年來,台灣社會「問題」的根源。
 
基督徒的社會實踐與反省
 
面對這樣的窘境,就難以寄望同樣本質的不同政黨不斷輪替,除了為執政掌權禱告,祈求神國降臨,身為公民的我們,可以如何實踐信仰?讓社會更好?換句話說,基督徒,也是社會成員的一部分,即使不談作鹽、作光,那麼,他又該如何在這個與信仰勾勒美好世界大不相同的真實世界,如何自處呢?
 
我們活在主恩滿溢的世界,但不是活在一個真空、無菌的社會,我們不只活在愛的團契、美好的教會,我們也同時也活在充滿剝削、壓迫的不道德社會。許多現實的問題,我們必須面對,許多現實的社會,我們必須參與。基督徒不只是在教堂裡敬拜上帝,更要走出教會,走入社會,進入底層,與哀哭人的同哭,體貼每個被「主流」拋出於外的個體,與最小的弟兄同在,活出信仰價值。
 
《基督徒不服從:當代台灣基督徒的社會參與》,談的就是台灣當代的基督從如何參與社會,挑戰既有的政經權力,反思、批判、論辯、改造既有的社會制度與權威,從信仰的觀點,透過社會實踐,尋找更好的社會出路。
 
這本書邀請了參與勞工、原住民、生態、移民/工、性別、土地、兒少、廢死、媒體運動的參與者,雖然文風不同、寫作規格不不一,他們分析台灣當下重要的社會議題,分享他們的信仰實踐與社會參與的心路歷程與具體作為,以及基督信仰和具體行動的關連,提供我們認識台灣多元社會的管道,並且共同投入社會運動與改造的可能。
 
書名:《基督徒不服從:當代台灣基督徒的社會參與》
作者:管中祥等
出版社:臺灣教會公報社
出版時間:2017年8月
同作者相關文章:
假訊息是如何煉成的 (第 186 期)
走入社會,與哀哭的人同哭——《基督徒不服從》序文 (第 162 期)
政媒聯手下的公共事務無能症 (第 121 期)
政黨輪替後的廣電政治學 (第 99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62 期 國際移工在台灣 (49-52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62期  2017年  10月 國際移工在台灣 162
本期主題:國際移工在台灣
發行日期:2017/10/10
善待出外人
異鄉異客:從基督信仰看移工處境與雇主倫理
為「我們」說,對「我們」說──一個屬於「我們」的故事
抓外勞的警察們
我們身邊的穆斯林
性別、族群的宰制與自覺:路得記與以斯帖記
當教會成為霸權
公共場域中帶來解放的相遇
曇花一現的繁華之城—玻利維亞波托西
美好時光
布農族 Biaz Taki-hunang牧師對砂拉越伊班族宣教的堅持
走入社會,與哀哭的人同哭——《基督徒不服從》序文
「做基督徒」的另類典範──我讀《基督徒不服從》
基督教是政治的——《起初,是黑夜》書評
《沉默》觀後——遇見「宣教汙點」
第一本台灣聯合版聖詩發現記
《新使者》ê新使命
基督徒學生運動不孤單
行動靈修營——新營會的想像
心的寄託——我在花蓮福音隊的回憶
小神研:提問與討論的讀經運動
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