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會近年越來越依賴國際移工,在工廠,在家庭當中,他們分擔許多辛苦、危險、麻煩的工作,還要忍受制度上不公平的對待、台灣社會對他們的歧視與偏見。這些漂洋過海在異鄉討生活的人們,和聖經中離開家鄉尋找理想之地的亞伯拉罕,以及歷史上數波冒險犯難前來台灣尋找機會的祖先們,有著類似的想望。作為外來者,本地社會與移工之間相處不易,政府的政策、雇主的態度,決定移工的生活狀況甚至生命安全,也影響整個社會的未來。如何尊重、了解、善待這些出外人?但願教會能成為示範場域。
尤素芬的文章從政策面來看國際移工在台灣的處境,除了討論當前相關制度之外,也注意到雇主應有的倫理,並提醒基督徒:「不能以政府的政策法律為由,或是說大部分的台灣人都是如此,來合理化歧視移工的事實。倘若基督徒對待移工的方式是照着世俗的樣子行,那麼聖經的教導於我又有何益處呢?」趙慶華介紹了一本了解移工必讀的報導文學: 顧玉玲的《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並附上延伸閱讀的資料,讓讀者能夠從更多的文字、影像去了解國際移工族群。林立青的〈抓外勞的警察〉,簡潔刻畫了現時政策下無奈的場景,讀來令人喟嘆!移工在台灣,常因宗教信仰、文化習俗不被了解,而造成困擾和痛苦。例如來自伊斯蘭信仰的地區,擔任居家服務的移工,照教規不能吃豬肉,但台灣卻是以豬肉為最主要肉食。王博賢的文章提醒應了解移工的宗教信仰,給予崇拜的自由、尊重飲食禁忌。
這期有多篇文章提出基督徒在這個時代應有的思考和行動。青年代表盧恩萱在WCRC大會之後,寫下參會心得:「教會必須成為救贖與 改革的群體,必須成為社會實踐公義的推動 者及參與者。」歐洲女神學家 Zorgdrager在一場神學研討會中,以使徒行傳8:26-39來講道,談到那些被教會排斥的邊緣人,「 對於我們這些教會人士來說,問題在於要不要像腓利一樣並肩同行,謙卑聆聽打破 沈默與禁忌的人們,他們以自己的身分站出來,渴望與同伴、與上帝共融。」管中祥、鄭君平的文章,有關最新出版的《基督徒不服從》一書,該書收錄多篇從事社會改革運動的基督徒所寫的文章,這些人都認真思考了身為基督徒的意義,並以社會改革行動來實踐。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這期刊出全所哲牧師及其後代的海外宣教事工,幫助沙拉越伊班族。另外一篇有關歷史的文章,是溫兆遠的〈第一本台灣聯合版聖詩發現記〉,他在台大總圖找到一本白話字《聖詩》,從版權頁確定是1922年由台灣南北教會聯合編輯的第一本聖詩,是難得的珍貴史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