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63期 起初:創世記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初喚‧創世記
閱讀應該要由前批判的純真(precritical naivete)出發,經過批判的思考,再建立起後批判的純真(postcritical naivete)。
關鍵字:
作者/李宏恩 (高雄中會一甲教會牧師)
 
初喚
 
當代的舊約研究是個百花齊放的繽紛世界,各樣的挑戰與進路,推演著不同世代與族群的思維與想像。曾經,過去的意思(what it meant)被認為是可以單獨確定的,也應該是被清楚標定的,然而隨著詮釋學的發展,我們發現這過去的意思與現在的意思(what it means)是難以分割的。
 
我們對於文本的閱讀,往往是帶著自身歷練的一種探索,這個自身歷練,並不單指原生家庭、求學歷程或者工作經歷,包括我們曾經身處的人文生態環境、社會結構與性別意識,都會是閱讀的一部分,也因此文本的閱讀不再是純然客觀的理性探尋,他更包含自我意識的反省。若然,閱讀本身,就不單單是知識的吸收,而是主體間的對話,是我們與文本的生命交流。易言之,我們不是以超然第三者的態度旁觀文字的進行,卻是以負責任的態度,完全對文本開放,在聆聽、思考、回應、聆聽的動態循環裡,真誠的彼此認識。
 
同樣的,文本的寫作也必然存在於特定的時空背景裡,作為某個議題的回應。以創世記而言,學界大多同意這不是單一作者的創作,而是橫跨不同世代、不同作者的敘事集結,以回應當時所面對的時代危機,也就是要透過特定的敘事來解決被擄或被擄之後的信仰困境。因此這個特定的敘事可以被視為認信的告白敘事,因為敘事的建構本身是一種正典化的過程,當正典被確認,接納正典的群體身份也將跟著被建立,並且能夠隨著傳統的前行而有動態性的轉變。所以藉著告白敘事的建構,便能幫助該群體在時代的危機裡站穩信仰腳步。這裡的傳統指的是一種富有想像力回憶的實踐,因而這個認信的告白敘事的理解不能脫離他所產生的環境,也就是作者所身處的文化世界,以及他所採用的文學形式。
 
既然如此,我們該如何閱讀呢?伯格(Marcus J. Borg)提出了一種相當有幫助的建議:在後批判純真的狀態中進行閱讀。伯格認為,閱讀應該要由前批判的純真(precritical naivete)出發,經過批判的思考,再建立起後批判的純真(postcritical naivete)。前批判的純真,以聖經的閱讀來說,指的是童年的早期狀態,我們會將生命中重要他人的講論都視為真確的事實,不管他是如何解釋經文的脈動,我們照單全收。但到了童年的後期和青少年初期,我們開始會對一些事情產生懷疑,例如啟明星真的會移動,並定位在馬槽上方讓東方博士找到嬰孩耶穌嗎?這是批判思考的開始,也是挑戰信仰語言的開始。在這個時期,許多的研究進路與思考層次會被考慮與接受,許多過往想當然耳的事務會被重新檢視,信仰也會在這個時期產生明顯的位移。那麼後批判的純真呢?指的是一種思維能力,依然保留批判性的思考,並能純熟的運用這樣的思考來聆聽聖經敘事,即便這樣的敘事不一定是事實上的準確(factually accurate),仍能掌握經文裡頭所蘊含更深入與更重要的真理,這時候的閱讀,是成熟的閱讀,也是生命成長最為迅速的時期。
 
伯格認為,從前批判純真走向批判思考是必然的,但要從批判思考在進入後批判純真的狀態,可能需要多點努力,但卻是必要的。我們可以終生都待在批判思考裡,因為這的確讓我們感到很釋放,但若持續停留在這樣的狀態,我們的生命將越來越貧瘠,而這個「待」也將逐漸成為「困」。因此,學習怎樣透過歷史和隱喻的進路來閱讀多元豐富的聖經,掌握裡頭的信仰意涵,好讓我們的生命與經文能有更深層的會遇,帶出更精彩的火化,是非常重要的歷程。
 
 
創世記第1至第11章

素材的問題
 
創世記1-11章本身就是極其豐富的神學素材,但相對也存在著許多難解的經文。幸好近代的考古研究,從文獻探討、社會文化的重構以及詮釋方法的再思,遞給了我們一些墊腳石,得以從更寬闊的視角來進行閱讀。
 
根據學者的研究,創世記1-11章的資料顯然是取自較為古老、已經發展的文化,像是創造的故事——埃利都創世記(Eridu Genesis)與以魯瑪伊力(Enuma Elish)、洪水的故事——吉家墨施史詩(Gilgamesh epic)與亞拿哈斯史詩(Atrahasis epic),都是當地一些較早期的平行文本。而這些文本多是產生於當代的強勢文化,為社會提供自我認識的基礎與存在理由。從袞克爾(Hermann Gunkel)開始,學者稱這些文本為神話,但他們的意思並不是虛假的故事,而是指創始性的詩體敘述,定期在特定的禮儀中被重述,以加強社會秩序的合法性。換言之,神話的存在具有特定社會性功能,並進一步作為信仰建構的基礎,但絕非是一種卡通式的娛樂物件。
 
以色列既是在一個如此實況性的文化世界裡存續,而這個文化世界的創世神話已被各個社會所延伸採用,以色列自然也不會例外,不過要注意的是,這些史前資料雖然有趣,但對於後來的信仰詮釋,特別是最終形式的文本閱讀,並非絕對關鍵,他最大的貢獻在於幫助我們瞭解聖經文學的產生,並不是在文化真空裡,而是往來頻繁、關係複雜的國際文化脈絡裡。
 
敘述與家譜
 
創世記1-11章的來源如此複雜,要能適切的區分討論並不容易,學者建議了一個較為清晰的分法:敘述與家譜。
 
家譜(5、10與11章)常讓人頭痛,不曉得該如何閱讀,讀者往往選擇跳過或略過。但對早期以色列而言,家譜是相當重要的,它除了協助追源溯始外,更具有隱喻性的表達權力、合法性及忠誠關係的效果,也就是作為標誌其與社會、政治和宗教上的關係。
 
敘述的部分,上述提及的那些來自近東傳統的材料,有些是作為起源論,為了解釋一些文化中的典故,有些則是用作信仰建構,為了確立個人的身份認同。不過,若仔細觀察這些敘述的鋪陳,會發現原本的起源神話,其實沒有完全被援用,而是慢慢修正並轉為上帝的審判與拯救,近東文化的元素在此慢慢褪色,轉而成為以色列信仰的認信與告白,因而經文的陳述可以被視為一種信仰的見證:整整十一章的篇幅,見證了創造主的心意與攝理。
 
因此我們可以這麼說,聖經以創造作為開始,是為了照著上帝的心意,重述、修補並復興一個傷痕累累的受造界;祂用自己的方法消除了受造界的反抗力量,幫助受造界學習順服,共同營造屬於上帝的世界。
 
創世記第12章至第50章
 
關於族長的這段記事,說明了以色列民族與其十二支派的起源,也以上帝的應許來作為以色列擁有迦南地的依據,以及日後出埃及與進迦南的敘述背景。
 
12-50章這段創世記的核心部分,包含了三個主要敘事(亞伯拉罕的故事、雅各與以掃的故事、約瑟的故事),中間穿插著兩個簡短家譜(以實瑪利的家譜、以掃的家譜),因此創世記後半段的族長敘事,雖然橫跨了四代:亞伯拉罕、以撒、雅各與約瑟,但卻是由三個主要的敘事所構成。仔細觀察這三段敘事,會發現他們有著類似的標題,以及許多對應的片段,如同他們都曾得到上帝的啟示,預先提醒接下來會發生的事情:上帝吩咐亞伯拉罕離開本族、本家(12:1),雅各與以掃在肚子裡就呈現不同的發展(25:23),約瑟在夢中看見家人向他下拜(37:5-10)。另外,亞伯拉罕、雅各與約瑟分別都有離家的經驗,而過世後同樣都埋葬於希伯崙附近的麥比拉祖墳(25:9-10,35:29, 50:13-14)。這些類似的對應手法,標示著編輯者關注的焦點,從而帶出每個故事的主題演變。
 
亞伯拉罕的故事(11:27~25:11)
 
經文先簡略介紹亞伯拉罕的家庭背景,包括他不能生育的太太撒拉,以及姪兒羅得,之後便提及上帝對亞伯拉罕的呼召,要他離開故鄉與親族,前往「我指示你的地方去」(12:1)。這樣的呼召,不是單純的呼召,而是帶著應許的呼召:土地、大國、使你名為大、萬族因你得福(12:1-3)。
 
仔細觀察創世記裡族長的故事,幾乎都和應許有關係;有時候是證明應許得著應驗,像是族長打仗勝利或者得著土地(13-14章),但有時候卻也表明應許的延遲,如同撒拉、利百加與拉結的不孕。無論應許的馬上實現或者延遲應驗,都深刻表明上帝對於現在與未來的掌權。換言之,應許不是情節的隨意鋪陳,而是牽引著敘事前進的主要動力,聖經藉著口述傳統與後來的編輯,把這樣的應許經驗流傳下來,成為日後以色列百姓堅持的力量,也是給予被擄同胞的安慰:應許正在應驗,但過程可能痛苦且漫長。
 
雅各與以掃的故事(25:19~35:29)
 
就情節來看,雅各的故事並沒有按著標題結束在35:29,而是繼續發展至雅各本人於第50章離世為止。然而,創世記的編輯者似乎刻意藉著以掃的家譜把約瑟的故事另外分出來,讓雅各的故事形成一個獨立單位,並以對稱的文學結構來作為表達:
 
A 雅各和以掃首度接觸(25:19-34)
  B 以撒和非利士人(26:1-33)
    C 雅各騙得以掃的祝福(26:34~28:9)
      D 雅各在伯特利遇見上帝(28:10-22)
        E 雅各來到拉班的家(29:1-14)
          F 雅各娶拉結和利亞(29:15-30)
            G 雅各的兒子相繼出生(29:31~30:24)
          F’雅各智勝拉班(30:25~31:1)
        E’雅各逃離拉班(31:2-55)
      D’雅各在瑪哈念遇見天使(32:1-2)
    C’雅各將祝福歸還以掃(32:3~33:20)
  B’底拿與利未人(34:1-31)
A’雅各與以掃的旅程結束(35:1-29)
 
這個家庭故事非常寫實,除了父母的溺愛、手足的相殘,甚至連遠親都淪為剝削的惡主。然而在上帝的意向裡,縱使是這個不能發揮正常功能的家庭,也能夠成為應許的承載者,包括這個家族的後嗣以及家族以外但有分於應許的人,上帝的意向高過人們的想像。

約瑟的故事(37:2~50:26)
 
約瑟的故事是由兩個部分所構成,一個是他在兄弟們的嫉妒下,被賣往埃及為奴,另一個是他如何在埃及從奴隸轉為宰相。就五經的鋪陳來看,約瑟的故事扮演著一個橋樑性的功能,藉著陳述以色列人如何定居埃及,來解釋出埃及的源由,成為族長敘事與出埃及敘事的重要連結。
 
不過,相較於前面幾個段落,約瑟的敘述是比較不一樣的文學範疇,連人物的刻畫也獨樹一格。約瑟不同於亞伯拉罕、以撒或雅各,他被塑造成一位憑著誠然服從、接納宗主國君王的吩咐,而在埃及帝國裡飛黃騰達的以色列人。一般印象裡,我們頌揚約瑟是位篤信耶和華上帝,藉著聰明才智拯救、挽回家族危機的勇者,但卻忽略了他同時是法老貪得無厭的政策隨從者:作為帝國代理者,他為了達成經濟上的壟斷,不斷損害有地土的農民(47::3-27)。若依據接下來的出埃及敘述,則他難逃使國家奴役化的咎責,也就是說,他有責任於埃及境內的勞力壓榨、高壓虐待。約瑟的敘述很類似於但以理與以斯帖,提醒了後來的信仰群體,該學習如何在抵抗與適應的微妙分界裡,找到平衡的位置。
 
結語
 
創世記的閱讀,已經不再是單一意義的授與,而是在文本與讀者的生命會遇裡逐漸展開,無論文本前、文本中或文本後,甚至文本底層的研究,都不斷添增這段旅程的豐盛與精彩。因此,閱讀的旅程裡,除了文學與歷史的探究,更要注重意識形態的體會,也就是靈性層面的追尋,他將帶領我們去體會、認識上帝過去、現今與未來的作為。
同作者相關文章:
初喚‧創世記 (第 163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63 期 起初:創世記 (4-8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63期  2017年  12月 起初:創世記 163
本期主題:起初:創世記
發行日期:2017/12/10
創造之力
初喚‧創世記
第八日––思考創造
創造——從無到有?從混亂到意義?
創世記的性別閱讀
「綑綁以撒」故事的詮釋
進入上帝的醒魂陣—1985神研班《創世記》與其他
一個愛我們的上帝
夏甲
藝術讓基督信仰擁有當代性
最深的傷裡,有最深的愛
蘭嶼,人之島
台灣文學家鍾肇政與龍潭早期的基督信仰
王孟冬長老kap「消氣散」
無中‧生有:《魔法師的外甥》之創造觀
《雞婆的力量》讀後感
從《鋼之錬金術師》談創造
霍格華茲方舟
從音樂的創造反思當代教會音樂
海大長青創世記查經班心得分享
突破,擁抱,行動!——寫於WSCF-AP年會後
為《新使者》加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