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63期 起初:創世記
字級調整:

大專世界
突破,擁抱,行動!——寫於WSCF-AP年會後
台灣,我們離普世有多遠?
關鍵字:
作者/林書弘 (東海大學長青團契契友)
 
寫在前頭
 
我在今年(2017)五月初代表台灣前往泰國曼谷參加世界學生基督徒聯盟亞太區(WSCF-AP)年會,有許多的心得想分享給讀者,但在開始之前,需要有點前情提要。
 
首先,WSCF是什麼?若從歷史角度來看,學生基督徒運動(SCM)源自於十八世紀的平信徒學生宣教運動,而後於1895年成立跨國性的學生組織,也就是本文所稱的WSCF。其宗旨為連結世界各地的年輕領袖,通過不同傳統文化之間的對話和行動,積極參與社會改革,共同努力打造未來。
 
再來,這次的會議在幹嘛?WSCF-AP的區域會議(RCM)每兩年舉行一次,目的是要招聚會員國研討接下來的年度計畫以及選出下屆的執委;今年同時結合了神學會議(IDD),主題為「性別與基督信仰」,除了開會之外,也能在信仰上有更多的造就與交流。而我們PCT大專長青,可稱為SCM Taiwan,也是會員國之一。
 
英語版的普世神研班
 
上文已提及這次的IDD主題,尤其是注焦在LGBT 的族群關懷上,兩千五百公里外的福爾摩沙島正為了這個議題沸騰中,更是讓我繃緊了神經。整個IDD的課程除了邀請許多學者前來專講外,更安排許多時間讓大家自由研經與討論,我彷彿回到PCT大專神研班的氛圍,只不過參與的夥伴更加多元,也激盪出許多火花。究竟聖經是怎麼看待這群弟兄姊妹的?教會又該如何牧養或做出回應?
 
一開始,我們從歷史脈絡切入,現任普世改革宗教會聯盟(WCRC)公義幹事Peacock牧師打趣地說:我們忘記中古世紀的教會怎麼看待「同性愛」,花太多時間定義何為「不正常」;酒吧歡迎所有人,教會卻關起門,試想耶穌會出現在哪?另外,在馬來西亞蒙納許大學任教的Joseph博士則提出質疑:為何我們接受不同語言、國籍,但卻不能接納性傾向成為多樣性(diversity)的一部分?聖經用最簡單的說法解釋人類的起源與繁衍,但不代表聖經反對其他的可能性。
 
我們也重新檢視最常被拿來指稱同性戀不合乎基督信仰的經文,例如創世記19章1-11節,以及其他有提到所多瑪、俄摩拉兩座城的經節,它們到底怎麼闡述兩座城的毀滅?在亞洲婦女文化與神學資源中心(AWRC)相當活躍的Ting Jin女士則向我們提出挑戰,先請大家憑印象寫出這段故事,再回想普遍的釋經是怎麼說的,結果當然是無法拼湊出所有的細節,甚至還跟文本有極大落差,眾人才驚覺我們的神學竟建構在他人的詮釋中。她舉例,假設這兩座城真的是因為同性戀才被毀滅,那以西結16章48-50及53-58節要怎麼解釋?
 
宛如英語版的普世神研班,給我相當大的震驚與收穫,讀者可以搜尋並閱讀我在《台灣教會公報》已刊登的拙作〈我們合一,但擁抱多樣性〉,本文就不再多做贅述。但觀察台灣教會界極度扭曲又脫離普世脈絡的神學論述,我只想先嘆口氣,然後大聲呼喊:長青人,加油!
 
台灣究竟離普世多遠
 
其實在會議期間,「我是誰」、「什麼能代表台灣」這個問題都一直困擾著我,因為台灣是個多樣性的國家,沒有任何單一的族群、語言或文化特色能聲稱「正統」。如同區域廣闊的WSCF-AP,至少有二十餘個會員SCM,是跨越語言、文化與群體的信仰共同體,使用英文是為了溝通,但最讓我感動的就是大家樂意分享與接納彼此的文化處境。從這些普世夥伴的身上,我學到若要認識真實的世界,就不能被舊眼光所限制,而且要勇於踏出舒適圈,並營造一個可以互相對話與討論的空間,嘗試獨立思辨與包容。尤其看著他們充滿好奇地打開小包裝的科學麵,七嘴八舌地討論並吃得津津有味時,我更能體會什麼是擁抱多樣性。
 
絕對不會有人對英文程度稍差的代表嘲諷說:「來我們這裡就是要講英文啊」,反倒耐心地等候或是替他翻譯,我自己就面臨這樣的窘況,甚至還要用半調子的日文協助日本代表跟上議程。這突顯出普世人才的斷裂以及英文作為帝國語言霸權的困境,鍾曉芬〈合一運動的斷層〉與張祐慈〈他們的語言,你聽得懂嗎?〉這兩篇《台灣教會公報》的專欄投書均有作更深入的探討。
 
除了「帝國語言」英文外,最大規模的「飯桌談話」應該就屬華語圈了,本來我早已切換到英文模式,突然傳來親切的華語問候,害我一時之間反應不過來,卻像是找到家人般溫暖。且會議議程的進度相當迅速,若是初次參加經驗不足,加上語言程度落差,對新手代表將是極大負擔,所幸有幾位華語圈的朋友,也讓我在會議期間得著很大的幫助。
 
開會禮拜時我臨時被邀請唱一首能代表台灣的詩歌,慌忙之下挑了台語新聖詩第6首「上帝創造天及地」,身旁圍繞著靜靜地聽著那略微走音平埔調的普世夥伴們,深刻地體會到這就是我的母語,這就是我的認同。而大家輪流用各自的母語唱詩歌、禱告,還有彼此拿著聖經討論、爭辯時,我在當中感受到一股暖流,雖然我們都不同,但眾人因著信仰聚集,那是種令人雀躍的世界。台灣,我們離普世有多遠?
 
台灣扮演重要角色
 
由於我的專長是政治學領域,會特別注意台灣的國際處境,而在前往曼谷之前,適逢台灣沒有收到WHA邀請函的風波正在燃燒,因此我特別找了現任總幹事Necta女士詢問有關WSCF的官方立場,並表達擔憂之意,而她則對台灣保有會員國資格持正面的態度,但我們仍需持續關注其政策的動向。
 
這次RCM也談論到了WSCF-AP香港辦公室的困境,近年來因著財務緊縮,執委會積極尋找其他的可能落腳點,卻不見也算是亞洲重要城市但消費水平不高的台北,我猜想應是台灣不易取得各國簽證所以未列入考慮,不禁感嘆普世教會組織也是難脫政治因素影響。但普世夥伴們似乎都對台灣有某種憧憬,在討論年度計畫時,台灣搖身一變成為重要的協助夥伴,這是我們平常在媒體「唱衰」中所無法感受到的自豪。
 
TSCM的困境與展望
 
讀者可以去看看總會大專的徽章,上面寫著SCM,因此廣義來說,全國各地的PCT長青團契都是TSCM的參與者。但弔詭的是,由於台灣特殊的歷史脈絡所形成的「反普世」教會生態,使得本應是跨宗派、跨宗教的SCM僅剩下PCT參與,甚至我在受派出國前是沒聽過SCM的,可見連所謂的「長青人」也不見得清楚自己是誰。
 
據聞,過去PCT長青團契均會定期舉辦「長青大會」,不只是全國大會師,主要功能是選出總會大專委員會、新使者雜誌等單位的學生代表;甚至參與過普世組織的代表們在神研班開設工作坊,讓有興趣的契友來聆聽各代表或執委分享,以及徵求有志者投身普世事工,並在其後舉行多次的訓練與徵選。但令人扼腕的是,這樣的美好傳統為何中斷了呢?
 
所以我認為:若在TSCM整體架構不做大幅度變更的情況下,普世代表的徵選制度應常態化、必須長期性地培育普世人才。我們歷年來參與在普世事工的青年也為數不少,也擁有過去的經驗與運作模式,建立一個頗具規模且可傳承的人才庫與平台,加強青年對SCM及普世的認識,也能公開邀集更多具熱情的大專、跨宗派青年一同參與普世運動,這應不是難事,盼大家能重視這個問題。
 
這次會議中,華語圈的夥伴們也私下討論起,東北亞的港、韓、台、日無論在經濟層面或地緣關係上都十分密切,因此這四個SCM應該建立次區域合作平台,透過不定期舉辦交流活動、論壇等等方式,能更有彈性地活化SCM,在各自的社會處境中帶來積極的轉化力量。而這一切,都必須奠基於清楚的組織架構與運作模式,TSCM能否「復活」,現在就是個非常重要的關鍵點。
 
 
不要怕,只要行動!
 
礙於篇幅,仍有太多的感想已無法在此化為文字呈現,回到這趟旅程的起點,雖然幾位輔導力邀與推薦,但會議在學期間舉行、英文能力有限、沒有普世經驗…等等因素都讓我想「已讀」,我直到最後送件截止時間才下定決心參與。這次跟我去年參加的MEJI事工性質上很不同,背負著代表台灣的責任,而且必須在最短時間內釐清WSCF-AP所有的運作與紛擾,在準備的過程中都使我感到莫大壓力。
 
但我必須說,感謝上主讓我有這樣的機會可以打開視野,認識來自四面八方的普世夥伴,更體驗了多樣性的信仰與文化衝擊。如同我在會員國報告時提及自己是初次用英文作報告,並開玩笑說感謝大家讓台灣是用T而不是用C作排序時,全體代表給予鼓勵的掌聲,我們會驚喜地發現,原來台灣並不孤單,但我們願不願意張開雙手來擁抱世界呢?
 
不要怕,只要行動!
同作者相關文章:
縫合傷痕台灣,基督徒責無旁貸——「2024 怎樣選?民主社會中的基督教會」座談會紀錄報導 (第 194 期)
台海論破!——《阿共打來怎麼辦》微導讀 (第 188 期)
疫情時代深夜神研podcast! (第 181 期)
吹響吧!教會民主!——一位PCT青年的田野筆記 (第 178 期)
長老教會青年參與普世的挫折與困境 (第 173 期)
突破,擁抱,行動!——寫於WSCF-AP年會後 (第 163 期)
再思 〈PCT人權宣言〉: (第 161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63 期 起初:創世記 (71-74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63期  2017年  12月 起初:創世記 163
本期主題:起初:創世記
發行日期:2017/12/10
創造之力
初喚‧創世記
第八日––思考創造
創造——從無到有?從混亂到意義?
創世記的性別閱讀
「綑綁以撒」故事的詮釋
進入上帝的醒魂陣—1985神研班《創世記》與其他
一個愛我們的上帝
夏甲
藝術讓基督信仰擁有當代性
最深的傷裡,有最深的愛
蘭嶼,人之島
台灣文學家鍾肇政與龍潭早期的基督信仰
王孟冬長老kap「消氣散」
無中‧生有:《魔法師的外甥》之創造觀
《雞婆的力量》讀後感
從《鋼之錬金術師》談創造
霍格華茲方舟
從音樂的創造反思當代教會音樂
海大長青創世記查經班心得分享
突破,擁抱,行動!——寫於WSCF-AP年會後
為《新使者》加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