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的起源
若要從考古的角度來追溯音樂的起源,可以推測到四萬兩千年前於德國出土的「樂器」:鑽了圓孔的鳥骨;另外還有五千年前於美索不達米亞出土的撥弦樂器。這也吻合《聖經》創世記「雅八的兄弟名叫猶八;他是所有彈琴吹簫之人的祖師。」(4:21)的描述:音樂的起源包括管樂器(笛)和撥弦樂器(魯特琴)。
從文獻的角度來追朔音樂的歷史,則是在主後第五世紀由卡佩拉(Martianus Capella, 360-428)所寫的《語言學與信差的婚禮》(De nuptiis Philologiae et Mercurii),內容將當時的藝術分為七種類別,其中包括音樂。
中世紀音樂的發展
然而,追溯音樂創造起源更有意義的方式,應是從歷史脈絡的角度來看。
第四世紀末,狄奧多西一世(Theodosius I, 347-395)使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在中世紀(約主後第五世紀至十五世紀)的歐洲,教會控制了歐洲人民出生到死亡的所有大小事。西洋音樂歷史的第一個時期:中世紀,也幾乎都和教會完全相關,包括記譜法(紐碼譜)、調式系統(教會調式)、音樂教學(音名系統)……等。可說現代音樂基礎幾乎全建立於中世紀教會。
葛利果聖歌
中世紀最具代表的音樂,絕對非葛利果聖歌莫屬。教宗葛利果一世(Gregorius I, 540-604)收集了大量當代教會禮儀使用的詩歌,並於第七世紀統一禮拜音樂,演變為後來的彌撒。
葛利果聖歌為單音音樂(無兩個以上旋律同時合唱,或和聲伴奏),多為一音節對上一個音(無花腔),旋律較平穩,有大量同音重複;簡單來說,葛利果聖歌聽起來極其無趣,這並不單因為相差一千五百多年的審美觀不同,而是有目的性的。
中世紀教會音樂的意義與功能
中世紀絕大多數人都是文盲,只能透過口說來傳道,但這樣難以讓所有人吸收。教士們因此用音樂來輔佐文字,用吟唱的方式來反覆教導最核心的教義,但音樂又不能美到讓所有人沉迷其中,而忽略文字所要傳達的重點。所以,中世紀教會重視的是音樂的傳唱度、記憶性,而非音樂的優美。
反思當代教會音樂
放心,我絕不會說「所以教會音樂不應該追求音樂的優美」。隨著時代不斷演進,文字普及、宗教改革、科學革命、浪漫主義……等影響,教會音樂也隨著世俗音樂不斷的改變,唯一不變的是透過音樂來傳播信仰、使人成長。
但值得注意的是,教會音樂的歌詞依舊是非常重要的部分。當現代福音詩歌利用商業化「速成」的模式而快速發展的同時,時常明顯地犧牲了信仰最核心的價值;輕則使用不通暢的文法翻譯歌詞,重則是寫出偏差的信仰觀念。
下次有機會選詩歌的時候,不妨先回想教會音樂最核心的目的是甚麼,再思考需要透過詩歌表達的意思,最後細細閱讀歌詞內容,也許我們可以漸漸減少當代教會音樂的混亂。
參考資料
Burkholder, J. Peter & Grout, Donald J. & Palisca, Claude V. (2010). A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New York, NY: W. W. Nort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