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台灣的基督宗教就神學而言,基本上大都是承襲西方的保守傳統,對於所謂的世俗,是排斥和享受並兼;對政治則儘量抱持緘默的態度,包括對白色恐怖、軍事戒嚴、萬年國會等侵犯人權的和違反民主的事情都保持緘默。所以教會常常在有意無意之間,成為國民黨政權極權統治、踐踏台灣人民之人權的幫凶。也因為如此,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自1971年連續公開發表它對時局的看法,對台灣的前途提出教會的主張時,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受到許多所謂「國語」系統之教會的圍剿。很諷刺的是,1987年解嚴之後,不少所謂「國語」系統之教會或教會團體對李登輝政府的批判,比起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是神學的轉變,或是政治意識型態的改變,或是另有原因?
1987年以前
誠如序言所說,在1987年以前,所謂「國語」系統之教會或教會團體對政治儘量抱持緘默的態度。但是當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發表聲明、宣言批判政府的政策與做法時,他們當中有不少充當政府的「打手」,以不同的神學主張夾帶著他們對政府的支持,譴責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茲舉數例說明所謂「國語」系統之教會或教會團體對政治參與的態度:
1.信友堂
中華基督長老教會信友堂於1977年10月16日致函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表示他們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之《人權宣言》的異議(註)。信函中信友堂宣稱「我們活在以耶和華為神,重人權,講自由的國度」,「天底下只有一個代表中國八億同胞的合法政府,那就是以三民主義立國的中華民國」。信友堂來函表示支持政府「漢賊不兩立」、「脫離聯合國」政策,並以彼得前書二章十三節要求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服從政府的領導」。此一來函內容被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指為「曲解『人權宣言』,……不用愛心說誠實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在回函中指責信友堂罔顧台灣危急之情勢,不應學習假先知在危急時仍說「平安」。
2.《福音報》
《福音報》自1978年2月12日(900期)起,配合當時政府和御用媒體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污衊和抨擊,連續刊登有關教會與國家、政冶的文章,附題、內容幾乎全部是指責長老教會及其領導人物。除故意不顧事實妄做指責之外,也指神學院、教會使用台語係違背政策,是「被鬼附身」,「令人羞恥之事」。他們之見解可歸納為下列幾項:
(1)教會不得談論、干涉政冶。基督徒可以,但教會不能。
(2)台灣政冶、經濟、社會甚好,我們不該批評好政府。
(3)教會要專務傳道。
(4)教會、基督徒要守法。
(5)聖經說要順服政府。
3.天主教會
在台灣的天主教中國主教團秘書處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之《人權宣言》的的評論是「該宣言許多國內長老教會並不知道,知道的並不都贊成……,因此該宣言僅代表一小撮人,絕不能代表在台一千七百萬中國人」。又說該宣言重點「不僅幼稚,又屬矛盾」。又說「該宣言既違反基木國策,又絕不符合一千七百萬自由中國人的願望,勢必造成長老會的內部分裂,對長老會的發展,將發生惡劣的影響」。
4.新約教會
新約教會在高雄甲仙鄉小林村有一教會特別聚會場所(今俗稱「錫安山」),在戒嚴時期(1980)受到國民黨的軍警以違法為由加以拆毀,新約教會信徒為保護教會財產和保障宗教集會自由,從此和政府抗爭,批評政府。數年後國民黨政府雖然容許新約教會信徒歸回錫安山,新約教會也在該地重新建立營地,但是新約教會並未因而改變它對政府的態度。在許多群眾運動和民主集會中,人們經常可以看到新約教會的旗幟,以及他們批評政府的標語。
1987年以後
1987年解嚴以後,在台灣所謂「國語」系統的教會,無論是傳統的主流教派,或是近代新興教派、獨立教會、基督教團體,其政治參與可以說是相當「含糊不明」。他們的做法並不一致,茲分析如下:
1.保持緘默型。無論是傳統的主流教派,或是近代新興教派和獨立教會,有些教會仍然對政治保持緘默。這好像是不參與政治,但對現狀表示緘默,其實等於接受現狀,也就是支持維持現狀的政治主張。這些教會通常不認為他們參與政治,也反對教會的政治參與。
2.支持政府的政治參與。有些教會是經常,有些是偶而發表一些支持政府政策的言論。但這些政治參與有時候又似乎不是自發性的。因此,這些教會通常也不以為他們參與政治。或是說,他們認為支持政府的言論不是政治參與,批判或反對的言論才是政治參與。他們也是主張教會不應該參與政治的,甚至批評其他教會的政治參與。
3.劃分社會關懷和政治參與。許多主流派教會和基督教團體在「洛桑宣言」對過去疏忽社會關懷一事深表悔意之後,多少關心社會問題,但是試圖劃分社會關懷和政治參與,並且表示:基督徒個人可以參與政治,教會則不能參與政治。
4.批評性的政治參與。自從戒嚴令解除之後,特別是李登輝擔任總統之後,有些教會或基督教團體,改變原先不參與政治的神學或支持政府政策的態度,發表一些批評政府或李登輝的言論。
觀點的分析
我們分析所謂「國語」系統之教會的「政治參與」的原因,大概可歸納如下;
1.基於聖俗二分的保守神學觀點而不從事政治參與或社會關懷,但基本上是支持政府之政策。
2.也是聖俗二分的保守神學,卻主張「神治」、抨擊政府領導者拜偶像。新約教會以前批判蔣經國,現在批判李登輝,就是一個實例。
3.神學和政治意識型態兼有影響,如一方面是保守的神學,同時又因為教會成員大都是1949年以後來台之「大陸籍」人士,甚至是軍、公、教人員居多,因而傾向支持國民黨政權。
4.以神學掩護政治意識型態。這些教會或團體大都是「統派」人士。他們對台灣的政治發展越來越走向「本土化」有點不滿,因而批判政治,不管是執政的或是在野的,只要是「台灣取向」的政治主張,他們都批判。
神學的省思
如果我們以所謂「國語」系統之教會做一調查,詢問他們對當前台灣的政治發展,特別是政治本土化、李登輝的「特殊兩國論」、總統選舉等議題的看法,或許我們會有更多數據來做進一步的解說。
其實,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當年的一些主張,雖飽受政府和一些所謂「國語」系統之教會的攻擊,如今卻已經成為事實,如中央民意代表全面改選、解除戒嚴、廢除「山胞」用語改稱「原住民」;或成為政府現今推行的政策,如加入聯合國。李登輝的「特殊兩國論」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人權宣言》所說的「新而獨立之國家」仍有差距,但政府不再宣稱「一個中國」則是接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之主張。由於教會的某些主張和在野黨的看法一致,如堅決反對核能電廠、廢除蒙藏委員會等,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經常被誤解為凡事都和反對黨同一立場。其實,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對在野黨也時有批判,對執政黨的政策亦有所支持,這可以從《台灣教會公報》的報導和論述清楚得知。
我們發現,教會對聖經之解繹、教會本質之意義的了解,是跟基督徒社群對社會、政治的了解密切相關的。基督徒社群對社會實況的詮釋也影響教會對聖經的詮繹,以及其宣教使命的表達。不過,教會不是政治團體,也不附屬於任何政黨。社會、政治、經濟等制度是人依靠上帝創造時所賜予人的理性和才能,為實踐上帝託付人管理一切所造的責任而發展出來的,目的是要維持上帝所造的秩序與美善。政治是指與國家、政府有關的活動,特別是指政府政策的決定和執行。教會在世上的使命既然是宣揚上帝的主權和統治,宣告上帝是歷史的主,主耶穌基督是世界的光,教會自當參與社會改造,特別是政治參與,期望藉此得以讓世人明白上帝的公義和慈愛,使政治結構和政府政策更符合民意,使人因教會的政治參與而得福。教會和基督徒要為政府和執政者禱告,對於不公義的政權和政策要以先知的精神批判之,對於公義和造福公眾的政策,則加以支持和協助,使政府的運作是立基於公義,既維持生態環境的完整、社會秩序的和平,又保障人民自由。
因此,教會不能不參與政治,教會也不能以信徒參與不同政黨為由不做政治判斷;教會不參與政治是未盡其見證上帝主權的宣教使命。但是教會的政治參與不是以政治意識型態為基準,而是以信仰——上帝國為根基。這不是說教會支持基督徒政治家的政策,反對非基督徒的觀點;而是說教會支持符合上帝公義、和平的政治主張,不在乎它是否由基督徒提出。
教會的政治參與要把握時機,神學的思考要周延,決定的過程要謹慎和公開。教會的政治參與是為人民的福祉,而非自身的利益。
過去台灣教會的政治參與深受儒家威權文化的束縛,和國民黨軍事戒嚴統治的壓制,也受到不健全之神學的影響,教會一般而言,未能善盡其應盡的職責。如今整個大環境已經改變,教會更沒有理由退縮。教會要在神學上自我反省,要認同人民的苦難和希望,使教會的政治參與真正是人民的福音。
註:本文所引之資料,請參看拙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社會、政治倫理》一書。(台北:永望文化出版,1999年再版)。
※原刊於《新使者》56期,2000年2月,15-18頁。
|